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教科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八年级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初二上期物理基础复习
第一 走进实验室
1、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2、科学探究的工具:长度:刻度尺、千分尺、游标卡尺。 质量:托盘天平和砝码。 时间:秒表
温度:温度计。 电:电流表和电压表 力:弹簧测力计。 体积:量筒和量杯。
3、科学探究的环节:①提出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⑤分析与论证 ⑥评估 ⑦交流与合作
4、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m =103m。 1m = 101dm = 102cm =103mm =106um =109nm
5、使用刻度尺的规则:
"认" 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放" 尺要平行所测长度,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读"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 测量值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分度值,最末一位是估计值。
6、误差与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测量时的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环境的影响、测量工具不准、人为估读不同等都会造成误差。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的小数位数和测量值的位数必须相同。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应该消除而且能够消除的,所以误差不是错误。
7、 控制变量法:当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和多个因素有关时,研究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在应用中,要研究某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那么这个因素就不同,其它因素相同。
第二 运动与能量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机械运动:物体间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三种运动:分子运动、机械运动、天体运动)
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观众法: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②裁判法: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③综合法:时间、路程都不同,比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5、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定义: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公式:V= (S=Vt t= ) (S--m t--s v--m/s)
国际单位:m/s(米每秒)。 如v = 10m/s表示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
7、在交通运输中常用的速度单位:km/ h(千米每小时)
8、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速度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9、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V平= = ;路程相等速度不等:V平=
10、注意:过桥过洞、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超错车时间、水流问题、平均速度、比值问题。
11、能量形式:太阳能、化学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光能等。(注意能量之间的转化)
第三 声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15℃时,V空气=340m/s)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一般情况,温度一定时:V固>V液>V气。
4、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波→鼓膜→听觉神经→大脑听觉中枢 骨传导
5、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乐音。
6、 响度 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符号是dB)响度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
距发声体远近、向一个方向传声(声音是否分散)也会影响响度大小。
7、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材料的长短、粗细、松紧、厚薄影响音调。
8、音色又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特色。决定于发声体自身的材料、结构。
9、噪声定义: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律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
危害:轻则分散注意力,影响情绪;重则伤害身体,甚至危及生命。
10、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处减弱;(2)在传播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11、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将被反射回,反射回的声音再次被我们听见就成了回声。
人耳听到回声的条: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S>17m)。
发生共鸣的条:一个物体已经振动,另一物体与振动物体固有频率相同且距离较近。
12、超声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 . 超声特点:方向性好;穿透力强;能量很大且非常密集。超声波可传递信息,也可传递能量。
应用:B超、回声定位、超声波报警器(信息)、清洗机械零、去结石(能量)等
13、次声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 。次声特点:传播时能量损失很小,能传得很远;穿透力极强,破坏力极大。 14、人耳听声范围是20Hz-20000 Hz
第四 在光的世界里
1、光: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形成、激光准直、排队列、射击时的三点一线等都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
2、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实像。所成的像和物体的形状一样,和小孔的形状无关。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m/s = 3×10的5 m/s
4、光年是长度单位,是指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路程。 1光年 = 9.46×1015 m = 9.46×1012 m
5、光的反射定律: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简称: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6、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不管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常见的反射现象:倒影、平面镜成像等。
8、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4像和物左右相反○5像是虚像
注意:○1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原因: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选两只大小一样蜡烛的原因: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9、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10、平面镜的作用:①成像;②改变光路。
11、平面镜成像的两种作图方法: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
1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不等(空气中的角最大)。
13、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都是0度。光反射和折射时光路均可逆。
14、透镜有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

15、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像距像的性质应用
U>2ff<V<2f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
U=2fV=2f倒立、等大、实像复印机
f<U<2fV>2f倒立、放大、实像幻灯机
U=f无像
U<f物像同侧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
注意:1倍焦距点是实像、虚像分界点。2倍焦距点是放大、缩小分界点。
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物近像远像越大。(成虚像时,物远像远像越大)
16、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光屏上不能成像,但可透过镜子用眼睛看到像。
17、眼睛是一台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18、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射太强,会聚太早、成像在视网膜前,应戴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折射太弱,会聚太迟、成像在视网膜后,应戴凸透镜矫正。
19、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照相机的镜头,在焦点附近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把物镜所成的像再次放大;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投影仪的镜头,成倒立放大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把物镜成的像再次放大。
18、光的色散:白光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是光的折射形成。
19、各种色光中,红光最不容易偏折,紫光最容易偏折。
20、色光三原色:红、绿、蓝(三者混合为白光)。 颜料三原色:品红、黄、蓝(三者混合为黑色)。
21、白色表面的物体反射任何光(所有色光),黑色表面的物体吸收任何光(所有色光)。
22、透明体颜色由透过色光的颜色决定,不透明体颜色由反射色光的颜色决定。
第五 物态变化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温度计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工作。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分度值是0.1℃。体温计有缩口,使用前用力向下甩。
4、温度计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5、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6、熔化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晶体:(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金属)


7、晶体熔化特点:固液共存,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晶体熔化条: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8、非晶体:(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等)非晶体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9、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10、晶体凝固特点:固液共存,继续放热,温度不变 。
11、晶体凝固条: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12、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13、非晶体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14、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15、蒸发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6、影响蒸发快慢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蒸发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18、沸腾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9、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⑴温度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20、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21、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热气遇冷液化放热)
22、液化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液化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23、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
24、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放热。

第六 质量和密度
1、质量: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单位:国际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kg、g、mg 1t =103 g 1g =103g 1g =103mg。
3、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 一只鸡约2kg
4、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5、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观察天平的量程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这时天平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天平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 = 盘中砝码总质量 +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如果放反)
6、密度定义: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叫做组成物体的这种物质的密度(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7、公式: 变形:m=ρv
8、单位:国际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 单位换算关系:1g/cm3 = 103kg/m3 1kg/m3=10-3g/cm3
水的密度: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
物理意义: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9、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 V成正比;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10、利用图象比较密度:右图所示:ρ甲 >ρ乙
11、测体积——量筒(或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排水法、针压法等)
⑵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厘米3 ( cm3 )、 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的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1方=1立方米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12、测固体密度:(测小石子的密度)(调好天平后)(排水法测小石子体积)
○1用天平测出小石子质量m;○2石子放入前量筒中水的体积v1;○3石子放入后量筒中水的体积v2
○4小石子体积v=v2-v1 ; ○5小石子密度ρ= 。
13、测液体密度:(剩余法)
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一部分到量筒中,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 。
14、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对不便直接测量质量的物体,可测出体积,再用公式m =ρV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对不便直接测量体积的物体,可测出质量,再用公式V = m/ρ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物体空心或实心。
初二物理上期计算注意:
一、计算题格式:已知、求、解、答。
二、速度计算:1、平均速度公式的理解2、平均速度的计算3、回声问题4、比例问题
三、密度计算:1、密度公式的理解2、比例问题3、空瓶问题4、空心问题5、固体测量6、液体测量。

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er/45376.html

相关阅读:希望你喜爱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