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的水学案及练习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九年级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第四节 自然界中的水(1)(学案) 编号:17
1、水的存在?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请设计实验证明生物体内(如生菜)含有水?


2、水的用途

3、地球上的水资能否说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日常生活中怎样节约用水?如何保护水资?

4、水的物理性质

5、探究水的组成
(1)实验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的原因是 。
(2)实验中,所用电流应是 电。
(3)如何在水电解器中加满水: 。
(4)电解水时的现象:
字表达式及对应化学式为:
【意外分析】在某次电解水的实验中加入了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测得了分别与电正负两极相连的阳、阴两极上产生的气体的实验数据如下:
时间(分钟)12345678910
阴极生成气体体积(cm)6122029394955657585
阳极生成气体体积(cm)24711162126313641
分析以上实验数据,1~6分钟内阴、阳两极生成的气体体积之比大于2:l,可能的原因是 ,从第7分钟开始,每分钟内阴、
阳两极生成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2:l,可能的原因是 。
(5)正极产生的气体具有 性,检验的方法是: 。
负极产生的气体具有 性,检验的方法是: 。
反应的字表达式及对应化学式为 。
由上述实验可说明水是由 组成。
(6)【思考1】水的煮沸与水的分解过程有什么不同?

【思考2】有关电解水实验,有以下描述:①该实验可以证明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 ②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③正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④负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以上描述中正确的

第四节 自然界中的水(1)
班级: 姓名:
【基础知识】.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占地球总表面积的______,但是真正可以直接利用的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______。
2、造成水污染的三个主要污染是:工业生产中________的任意排放,生活______________,农业生产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解水时,与电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上部汇集的是____气,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检验;与电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上部汇集的是____气。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检验;前者与后者相比,体积比是_________,质量比是_________,(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899g/l,氧气的密度是1.429g/l)电解水的字表达式为_______ ___。说明水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
5、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______火焰,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时,烧杯壁上有_________,接触烧杯的手能感到_________。此此实验说明氢气具有_________性,其反应的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 _____。
【同步练习】
1、有关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在通常状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B .在0 ℃时,水会形成冰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C.水在通常状况下很稳定
D.纯水几乎不导电,电解时加少许硫酸或氢氧化钠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水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
B.凡是无色透明的水都是可饮用的。
C.动植物体内及大气中的水,起着维持生理活动及调节气候的作用
D.水不是取之不尽的一种资,因此要节约用水
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苏州的全国人大代表向大会提交了诸多重要议案,其中属于生态明建设中与保护水资最密切的方案是 ( )
A.尽快制定国家湖泊生态安全法 B.制订低碳社区建设促进法
C.尽快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D.加强对“鲜榨果汁”的监管
4、生活中的下列水体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冰水 B、井水 C.海水 D、地下水
5、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说明 (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水里有氢气和氧气 D.只要将氢气和氧气充分混合,就能得到水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一定是纯水
B.水是生命之,但淡水占总水量不足1%,因此,我们要节约用水。
C. 水中含氢氧两种元素,含氢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水
D.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地球上淡水储水量最大
7.下图1是改进的电解水的实验装置示意图,下图2是本中电解水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电解水的字表达式: ;
(2)用玻璃三通管将图1装置电解水时产生的气体混合在一起,点燃用该混合气吹出的肥皂泡时的实验现象是: ;
(3)图1实验装置的优点是: ;
(4)与图2装置相比,用图1装置进行该实验的主要不足之处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san/37088.html

相关阅读: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