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附答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九年级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一.【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
【乙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选贤与(“与”通“举”,选拔)能 (2)货恶(憎恶)其弃于地也
(3) 故(所以)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3.[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点拨:对比阅读找共同点。“大同社会”与“世外桃源”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不存在的,都是一种理想的社会。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13分)
《论语》十则(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温故而知新 新:新的理解和
B.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
C.及鲁肃过寻阳 过:到
D.但当涉猎 涉猎:全面广泛地阅读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 ③结友而别
② 安陵君其许寡人 ④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A.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3.请你至少写出出自以上选文的三个成语。(2分)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待)
1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
(2)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4.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示例:我的体验是,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对一般文章要广泛涉猎,才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对文化经典要边读边思,认真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精要。这样,才能做到学有所获。
三. 【甲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出师表》)
1.用“/”标示出下面句子的停顿。(仅标一处)(1分)
今 齐 地 方 千 里 今 齐 地 /方 千 里
2.下列加点字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2分)
A.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B.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C.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答: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答: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有所不同。
4.【质疑探究】邹忌和诸葛亮都苦口婆心地劝谏他们的君主,他们希望达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然而他们劝谏的艺术各有不同,你认为他们的不同表现在哪里?。(3分)
答:第一问:都希望他们的君主能广开言路,接受意见。
第二问:邹忌:用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现身说法,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诸葛亮: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由主而次,循循善诱,谆谆告诫,不失人臣身份。
5.【迁移拓展】劝谏是一门艺术,魏徵以“载舟覆舟”劝谏唐太宗,实现了“贞观之治”;曹刿用“取信于民”劝谏鲁庄公,打赢了“长勺之战”。因为要迎接中考班主任取消了本班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为了让班主任恢复你们的这些课程,你准备和他(她)这样说:(2分)
答: 略。评分要点:注意称谓、说话的语气、分寸,符合情景内容即可。
四.【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瑾守此三者,足以治楚亦!”
1.两则选文表达的共同主旨是什么?(3分)
答案:统治者应该有勇气广开言路,善于纳谏。
2.简略说说甲文中进谏人越来越少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案:由于齐威王敢于纳谏,广开言路,使得齐国大治,民众对齐威王治国的满意度越来越高,意见越来越少。
3.乙文“君瑾守此三者,足以治楚亦!”句中“此三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4分)
答案: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答案:自己身份高了却对人骄横无礼的人人民就会离开他,地位高了却擅自用权的人君王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了却不知足的人祸患就隐伏在那里。
五.【甲文】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巨,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巨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诽谤于朝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期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日 (选自《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文】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 ① 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② 小孺子:年轻人。③ 三旦:三天。④ 委身曲附:变着身子紧贴着树枝。⑤ 务:一心,一定。
1、请从两篇短文中各找出(归纳)一个成语。( 2 分)
门庭若市或从谏如流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与“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中加点字“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 ( 2 分)
A、皆以置从美于徐公 B、奉命于危难之间
C、管夷吾举干士 D、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3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当面指责(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满一年(“一年”也可)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 分)
(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且传入我的耳朵的人,受到下等的奖赏.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译: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后面的祸患。16.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
(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都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
(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都能接受进谏,并付诸行动。
六.【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勾践宴群臣,而言吴王夫差之亡也以杀子胥故。群臣未应,大夫子余起而言曰:“臣尝之东海矣,东海之若游于青渚,介鳞之属以班见①。见夔②出,鳖延颈而笑,夔曰:‘尔何笑?’鳖曰:‘吾笑尔之跷跃③,而忧尔之踣也。’夔曰:‘我之跷跃不犹尔之跛行乎?且我之用一,而尔用四,四犹不尔持也,而笑我乎?故?④之则伤其足,曳⑤之则毁其腹,终日匍匐,所行几许。尔胡不自忧而忧我也?’今王杀大夫种⑥,而走范蠡⑦,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臣恐诸侯之笑王者在后也。”王默然。 (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以班见:按照等级依次拜见。②夔:kuí,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似龙,一足。③跷跃:用一只脚跳跃。④?:踮起脚尖。⑤曳:拖,牵引。⑥大夫种:越国大夫文种,功臣,助勾践灭吴。后勾践听信谗言,令其自杀。⑦走范蠡:逼走范蠡。范蠡,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后为避祸而隐居江湖。
1.解释下列短语。(4分)
(1)外见:显现(表现、展示)出来 (2)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明白它的心思、想法 (3)介鳞之属:鱼鳖一类的水族动物 (4)延颈而笑:________ (5)所行几许:(能)走多远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况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
天下的贤能之士,都吓得转回身去(掉过头去),不敢到越国来,越国再没有治国的贤才了。
3.韩愈讽刺了假伯乐一类的统治者,你觉得勾践属于这一类人吗?请依据选文和补充注释加以辩证分析。(4分)
答案:示例:这要辩证分析。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还是识人才的,但后来又逼死逼走两位功臣,说明勾践对两位人才的价值并没有认识到位,没有给千里马类的人才以合适的生存条件,又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这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 示例:属于同一类,勾践只是看到文种和范蠡的某一方面的才干,复国成功就卸磨杀驴,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说明勾践也是一个假伯乐,这完全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 不属于同一类。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识人才而且能重用人才。当大夫子余委婉讽谏之后,勾践以“默然”表示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认识,看来伯乐也是会犯错误的。
七.【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允之任也。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隆中对》
【注】每:常常。 信然:确实这样。 先主:刘备。  就见:到那里拜访。 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  枉(wǎng):委屈。  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   由是:因此。 凡:总共。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A ) (2分)
臣本布衣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先帝不以臣卑鄙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还于旧都
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4分)
先主曰:“君与俱来。”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
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3.《出师表》能流传千古,原因之一是其言辞质朴,情真意切。请以“遂许先帝以驱驰”为例,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许”是答应、许诺的意思。诸葛亮为报答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遂许先帝以驱驰”,而一“许”便是二十一年。在历经了无数“危难”后,如今又要“出师”,继续为刘备的遗志“北定中原”而“驱驰”,这仍然是对“许”的践行。一个简单的“许”字,让我们读出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一份真情、一片忠心,也使我们感受到了他信守承诺、一诺千金的高尚人格。
4.针对文中画线句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诸葛亮写《出师表》时刘备已经去世,那么,即使出师未果,也不会对“先帝之明”造成影响,所以诸葛亮的担心是多余的。对此,你有怎样的见解?
诸葛亮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刘备把国家大事都托付给诸葛亮,这是对诸葛亮的信任。如果诸葛亮辜负了这份信任,也就等于说刘备有眼无珠、看错了人,那“先帝之明”当然受损,甚至就不能成立了。从诸葛亮的“恐”可以看出他把这份信任看得很重,努力维护着刘备的明君形象。“恐”也是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的真切内心写照。
八、(2014?鸡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假借:________ (2)以是:________ 答案:(1)借 (2)因此
2.翻译句子。(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我)抄完书,跑着送还给人家,一点也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
(2)衡乃穿壁引其光。
于是,匡衡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从洞中透过来。
3.甲、乙两段在选材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请用一个词语或成语分别概括两段内容。(3分)
答案:选取的都与勤学(求学条件艰苦)有关,甲段写读书之艰(得书之难),乙段写凿壁偷光。
4.结合上面文段,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3分)
答案:示例一: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要像宋濂和匡衡那样想办法克服,努力学习,最后一定会学有所成。 示例二:我们今天的学习条件和宋濂、匡衡相比要优越得多,他们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去读书。我们也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人。
九、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2分)
录 毕 走 送 之 不 敢 稍 逾 约。 答案: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余幼时即嗜学 嗜:爱好 (2)弗之怠 弗: 不
(3)宋濂尝与客饮 尝:曾经 (4)间问群臣臧否 臧: 善,好
点拨:“臧”可以联系《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一句。
3.翻译下列句子。(3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诚然,卿不朕欺。 真是(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4.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点拨:考查学生读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抓住 “嗜学”“手自笔录”“遍观群书”等内容来作答。【乙】文抓住“濂具以实对”等内容作答。
5.请选用一句诗或对联来概括【甲】文字体现出来的意思,并简要说明理由。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甲】文字揭示了学习须不怕艰苦,勤学不辍的道理,
十.【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⑴月色入户。 户:窗户 ⑵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
⑶止午、未、申三时。 止:仅仅、只是 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工:美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⑵安可为俗士道哉?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
3.【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⑴写月语句 【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⑵描写方法 【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
【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4.【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分)
【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十一.【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
【乙】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簿③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④,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⑤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若乃确乎不拨,物莫与隆⑥,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⑦可用而不用,固⑧斯焉而取⑨斯。 ——李绅《寒松赋》
注释①芊眠:茂密状。②捎云蔽景:意为与景物相掩映。③盘簿:牢固状。④玄黄:指大自然的变化。⑤叶:相合。⑥隆:高。⑦谅:确实。⑧固:鄙视。⑨取:取法。新-课-标-第-一-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穹石盘簿而埋根 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③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④甘冒霜而停雪 停: 使(雪)停止。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3.两文作者喜爱“莲”、“寒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4.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2分)
2.寒松笔直的树干撑起茂密旺盛的树冠,昂首挺立,生机盎然;坚韧恭肃的树枝,苍翠茂密,遒劲有力。依靠层层山峦生长的寒松与高天白云携手挽臂,掩映成趣; 隐居幽静山涧的寒松积聚着雾霭,收藏着烟霞,氤氲迷离,如诗如画。
3.答案:因为莲具有纯洁、正直、雅致的个性特征。寄寓了作者对君子品德的追求。因为寒松具有坚韧耐寒、忠贞不移的品格。隐寓了作者坚守节操、执着追求的精神气度。
4.答案:①运用衬托,突出了莲、寒松卓尔不群的品性;②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形象、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富有感染力。
十二.[甲]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 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释】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人名。 ②咨嗟:赞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贤于材人远矣 贤:胜过,超过 ②不宜老思于此 老思:劳神,费心思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②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范宣看后,赞叹不已,认为大有益处,才开始重视画画。
3.[甲]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乙]文则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 虚心学习,相互切磋 的过程。
十三.【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音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D 点拨:A项第一个“过”是“经过”,第二个“过”是“错”“犯错误”。B项第一个“为”是“是“,如“千里之外”,第二个“为”表示心理活动。 C项第一个“以”是“用”,第二个“以”是“因为”。D项 “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10.翻译下面句子。(4分)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同。
11.【甲】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2分)
利诱 l1. 威胁 害怕(色挠)
12.【乙】文中晏子在回答楚王问话时,“避席对曰”,“避席”写出了晏子 郑重 的态度,也隐含了他的不满。
13.唐雎与晏子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唐雎主要是靠 勇敢 取胜,晏子主要是靠 智慧 取胜。
十四.【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2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这样)
(3)今谓人曰(对……说) (3)何故(缘故、原因)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
31.【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舍鱼而取熊掌这个比喻来阐述舍生取义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 ,其次论证了天下不如生命珍贵 ,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中心论点。(4分)
32.【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十五.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允之任也。
8.指出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以”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B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以伤先帝之明 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指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C
A.今安在(哪里) B.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C.躬耕于南阳(身体弯曲) D.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10.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停、投、拔、顾一连串的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内心苦闷、压抑的心情。
11.诵读下面句子,请分别用“/”把句中一处主要停顿标示出来。
①直挂云帆济沧海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奉命于危难之间 奉命于/危难之间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13.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行路难》和《出师表》中隐含的典故(各写一个即可)。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乘风破浪三顾茅庐、鞠躬尽瘁
十六.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2分)
录 毕 走 送 了 不 敢 销 逾 约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余幼时即嗜学 嗜:爱好 (2)弗之怠 弗:不
(3)宋濂尝与客饮 尝:曾经 (4)间问群臣臧否 臧:善,好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诚然,卿不朕欺。真是(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12.【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
.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
十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5题。(15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 (2)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3)仆闻之 (听说)(4)官大者,主恶之(讨厌,厌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D )(3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
点拨:A项第一个“是”是“这(个)”,第二个“是”即“是”。B项第一个“之”是限定范围,如“千里之外”,第二个“之”是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第一个“所以”是“用…的方法”,第二个“所以”是“…的原因”。D项 “然”都是“这样”。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
(2)可以免于患乎?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
4.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点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1)结合“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来理解。(2)结合“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这句话来理解。
十八.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记承天诗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两篇短文的作者柳宗元、苏轼分别是我国 唐 代和 宋 代文学家。(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悄怆幽邃 忧伤的样子 (2)怀民亦未寝 “躺着休息”或“睡觉”
3.《小石潭记》第二段通过刻画游鱼的形神姿态表现了潭水的什么特点?(2分)围绕“水清”回答即可
4.记承天诗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对月夜进行了描写,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种美丽景色描绘出来。
围绕“月光如水清澈透明,竹柏影如藻、荇交错纵横”回答即可
5.都写于作者被贬期间,分别表达了柳宗元和苏轼怎样复杂的心情?(3分)
柳宗元的心情围绕“乐与忧”回答即可;苏轼的心情围绕“欣喜悠闲与失意悲凉”回答即可。
十九.【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晋朝?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隆中对》)
【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选自西汉?刘向《烈女传?赵将括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将军宜枉驾顾之 顾:拜访 (2)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3)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 用:因此 (4)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日:每天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孝成王因为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因此最终没有加罪于她。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
A.“凡三往,乃见”、“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两句中的“乃”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王以为若其父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两句中的“若”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
B.刘备善于听从他人意见,以诚心求得人才,终成就三国鼎立之势;而孝成王不听从他人意见,最终兵败。
C.两段选文在塑造人物时都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甲文徐庶极力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谋略与才干,乙文第一段写括母分析赵括父子是侧面表现括母仁智。
D.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两件事“三顾茅庐”和“长平之战”在两段选文中仅以“凡三往”“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就概括了,这是因为这两件事本身与突出两篇传记的主人公的性格关系不大,这也告诉了我们写文章时与中心关系不大的事件要略写。
二十.阅读选文,完成9~13题。(17分)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选自《出师表》)
【乙】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志虑忠纯:忠诚   (2)悉以咨之:商议,询问(3)严闻亮卒:听到,听说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B)(3分)
A.太宗谓房玄龄等曰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C.立闻亮卒           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发病而死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陛下(使用)。
(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诸葛亮做丞相,非常公平正直。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亮 之 为 政 开 诚 心 布 公 道 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
13.【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和原文回答)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二十一.古诗文阅读
【甲】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节选自柳宗元《捕蛇者说》)
【乙】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观刈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弛然而卧 轻松的样子。 (2)苛政猛于虎 比。
(3)故为之说 因此 (4)但惜夏日长 只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君将哀而生之乎?你将要同情我,使我活下去吗?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乎?谁知道苛捐杂税搜括百姓的毒害有比这蛇毒更厉害的呢?
3.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2分)
乡 邻 之 生 日 蹙 乡 邻 之 生 /日 蹙
4.阅读上面诗文,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C)
A“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种近乎变态的矛盾心理写出了刈麦者的痛苦生活与不幸遭遇。
B“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中“是农桑”指的是从事农业劳动。
C“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写出了一个古代贪官的形象。
D蒋氏自陈心曲的核心内容是“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5.比较《捕蛇者说》和《观刈麦》在写作手法或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捕蛇者说》把“赋敛之毒”和“蛇之毒”、乡邻的生活和蒋氏的生活进行对比,突出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观刈麦》把“贫妇人”的悲惨生活和“我”“曾不事农桑”“岁晏有余粮”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思想内容上的相同之处是:都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二十二.【甲】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侮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节选)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粗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镰《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迷你语文网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色愈恭,礼愈至 每至晴初霜旦(郦道元《三峡》)
B.同舍生皆被绮绣 唯见布被覆尸(范晔《强项令》)
C.何有于我哉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D.择其善者而从之 日出而林霏开(欧阳修《醉翁亭记》)
2.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腾人持汤沃灌 B.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列论战》)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甲文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谈论学习方法及个人修养。
B.乙文中“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体现了作者从师求学之艰苦
C.甲乙两文都谈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乙文还将自己读书的艰苦和太学生读书的优越进行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D.甲乙两文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学习的执着追求
二十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20-24题(16分)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藉子杀之。”
公输盘不悦。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节选自《公输》)
景公好弋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②,公怒,诏吏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群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③。”(晏子谏杀烛邹: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好(hào):喜欢。弋(yì):用绳系在箭上射,是古代一种射鸟的方法。此处指捕鸟。 ②烛邹:人名。亡:逃。 ③闻命:接受教导。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吾义固不杀人( ) (2)公输盘不说( )
(3)使烛邹主鸟而亡之(掌管) (4)于是召而数之公前( )
2.根据上下文,把下边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宋何罪之有?宋有什么罪呢?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让其他诸侯听说这件事后,认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人,这是第三条罪状。
3.墨子是怎样折服公输盘的?从中发现墨子的什么进步思想?
墨子以“借刀杀人”引出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之语。再以事实论说了公输盘的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从而说服了公输盘。从中可见墨子爱好和平、爱护人民的进步思想。
4.晏子是如何谏杀烛邹的?从中可见晏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晏子以烛邹陷国君于不义为借口,委婉指出了国君的错误。 从中可见晏子具有正直、机智的性格特点。
5.请你阅读[甲]、[乙]两文获得的“劝说”方面的启示。
①坚持正义。 ②要切中要害。 ③讲求方法。④要善于表达。
二十四、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注释:①奚:疑问代词,何。
1、用/线断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或异二者之为:指上文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 微斯人。没有
必先富民 使……富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民贫则危乡轻家。 不安于,与安相对。
3、下列文言句式与“奚以知其然也”不同的一句是( B )
A宋何罪之有? 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吾谁与归? D何陋之有?
4、翻译下列句子。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翻译:不因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B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翻译: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5、【甲】文中表明范仲淹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乙】文从 民富则安乡重家 和 民贫则危乡轻家 两方面论述“治国之道,先安于民”。
6、【甲】【乙】两文在内容上的相同点是什么?治理国家要先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即以人为本。
二十五.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乙】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①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②也已。”弗听。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④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左转》)
注释:①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②赦:原谅。③既:尽。④陈:同“阵”动词,摆好阵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参与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楚人未既济 济:渡河 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大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何以战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B公将鼓之 既陈而后击之
C战于长勺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D登轼而望之 既济而未成列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B遂逐齐师(于是)
C门官歼焉(被杀) D天之弃商久矣。(结构助词,的)
4、翻译下列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够每件一一明察,但也要根据事情处理好。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翻译: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
5、【甲】文中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以少胜多,战争取胜。【乙】文中宋襄公没有听从子鱼建议,结果战败受伤。说说读【甲】【乙】两文中后,你获得的启示。启示:要善于听取并采纳正确的意见,要善于把握时机。
二十六、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1~5题。(17分)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节选)
2.下列句子中诵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4分)
A.亲旧/知其/如此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今齐/地方/千里 D.前人/之/述备矣
解析:B项的正确节奏为“咨臣/以/当世之事”。C项的正确节奏为“今/齐地/方千里”。D项的正确节奏为“前人/之述/备矣”。
3.乙文提到令“臣”感激的两件往事是________和________(用四字词语概括),并在乙文中用波浪线画出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所表达的志趣相同的句子。(2分)
答案:三顾茅庐 临危受命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类的人吧?
(2)遂许先帝以驱驰。于是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5.“不求甚解”现在多指学习不透彻,工作不深入。而五柳先生为什么“好读书,不求甚解”?(3分)
答案: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上下工夫,这与他的“不慕荣利”的人生志趣有关。读书不在谋利,而在于满足求知和精神的享受,所以“不求甚解”。
二十七、 一..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谈谈其写法及内容上有何异同?
同:两篇都是以书信短札的形式, 都能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多侧面来描写秀丽的山水美景;两者文体都是骈体文,讲究对偶,语言华美.都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借写山水抒发作者的内心感情。
异:(1)两篇文章虽都是写景小品文,但《答谢中书书》对景物的描写较为概括,《与朱元思书》中景物描写比较具体;表达情感方面,前者是直抒胸臆,后者是比较含蓄。
(2)两篇文章都写出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闲适随意的心情,《答谢中书书》写山水之美,表达自己沉醉于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与朱元思书》描写富春江奇丽的山水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 同时还还表达了鄙弃名利、归隐山林的思想感情 。
二、《岳阳楼记》与《答谢中书书》的异同
1.《答》的主题是通过描写山水之美,表达自己沉醉于山水的愉悦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岳》是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文比较
《岳》中的古仁人之心: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随物喜因己悲”的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醉》里表达为官者,将天下民众的快乐视为自己的快乐。即与民同乐。
《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
《醉翁亭记》1045年,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府,在此期间,他没有悲伤,而是为百姓做事,颇有政绩。本文是作者上任滁州第二年写的。滁州风光秀丽,百姓民风淳朴,安于农事。 欧阳修关心百姓,平时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自得其乐,将自己的失意抑郁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中。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已成千古名句,传诵至今。
(二)根据写作背景,我们可以知道二位作者都是同样的遭遇,但是,他们面对同样的遭遇,所表现出的态度是否一样呢,请完成下列表格:
作者遭遇最能体现作者
思想感情的句子概括作者的人生态度
或政治抱负
范仲淹被贬
欧阳修被贬
(三)(1)对比二位古人的人生态度,你更欣赏哪位?说说理由?(2)若你也像他们一样,遇到了较大挫折,你会怎样面对?
5、从《岳阳楼记》全文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
答: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基本意思对即可。)
7、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答: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
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
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基本意思对即可。
○3[甲文]与[乙文]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甲文]文着眼于“忧”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乙文]则寄情山水,将醉和乐统一起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答:内涵不相同。乙文中的“乐”是欣赏山水的乐趣,而甲文中“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是与民同乐、人民的快乐。
四、[甲]《曹刿论战》与[乙]《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比较
1、[甲] 文中“齐师伐我。公将战”时,一介布衣曹刿主动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用原文语句回答),目的是使鲁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他的这种思想境界可以用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形容。[乙]文结尾说“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是因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用原文语句回答)。
2、【甲】文通过记叙,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乙】文通过议论,论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两个文段文段都强调了民贵、人和的重要,请你说说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国家建设的积极意义: “民贵”即“以民为本”,“人和”实际上就是“仁政”,这种仁政爱民之心与现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谐”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主要靠“人和”,“众志成城”、“人心齐,泰山移”,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难发生地都是因人和而实现了后期建设。
3、甲文的曹刿和乙文中的孟子在治国方面都具有相同的思想,请分别写出能体现他们共同思想的句子。【甲】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甲文着重刻画了曹刿的形象,突出“远谋”(用原文语句回答) 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乙文通过列举一系列战例,明确了“人和” (用原文语句回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5、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
五、[甲文]《得道,失道》[乙文]《生于,死于》比较
1、[甲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用原文语句回答), [乙文]的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用原文语句回答),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的。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甲文]的论点在开头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和强调;[乙文]在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2、[甲文][乙文]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甲文]在开头提出论点后,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类推出治国的道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用原文语句回答),阐明了“人和”(用原文语句回答)的实质,结尾以“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用原文语句回答)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乙文]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造就人才(概括回答)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3、[乙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用原文语句回答),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心性,增益其所不能。” (用原文语句回答)。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孟子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用原文语句回答)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用原文语句回答)的论断,由此自然导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用原文语句回答)。
4、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A.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B.文章接着用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san/58469.html

相关阅读: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