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论语》六则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七年级 来源: 高中学习网
21、《论语》六则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
今天,我们要携手一起去拜访一位大人物,这个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你们了解他吗?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十则。 一、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放朗读全文的录音,学生听清朗读节奏的划分、停顿,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义。
  3、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提出疑问,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师生共同探讨。
三、师生互动
  1、提出初学文言文的学习要求。
  明确: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做到朗读和背诵。
2、结合注解,学生提出难解的字词
重点词语:
亦(yì):也。
说(yuè):愉快、高兴。
乐(lè):喜形于色。
知:了解。
愠(yùn):怨恨,心里不满。
可:可以。
以:凭借。
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的原则:人名、地名不译;单音节词语翻译成双音节词语。
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4、学生诵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师抽背,学生互背。
四、学习小结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诵读,反复进行,当堂完成。
五、作业
1、背诵、默写、翻译第一、二则。
2、说说“不亦说乎”中的“说”、“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意义的不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
齐读课文全文,检查第一、二则的背诵和默写。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注释,疏通文义。
重点词句:
罔(wǎng):迷惑不解
殆(dài):危险
何以(hěyǐ):凭什么
是以:因此。(是:这(代);以:因)
识(zhì):记,记住。
厌(yàn):满足
诲(huì):诱导,教导
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对于我有哪一样呢?
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2、抽查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3、在五分钟内完成本文后四则的背诵,以小组为单位。
三、总结古文翻译方法。
翻译原则:

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方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四、学习小结

1、请学生归类,文中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文中其它话说的是什么内容呢?

明确:其它话说的是人的修养、精神境界。

3、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出现的“而”字的几种用法?(具体见补充练习)

(1)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

(2)转接

五、总结
今天在这堂课上,我们是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与2500多年前的孔子作了一番面对面的交流,真是不亦乐乎。这堂课要结束了,老师送给同学们三句话作为临别的礼物吧:“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六、补充练习

1、用课文的原句回答问题。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辨正关系的句子的哪句?

(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根据是什么?

2、《论语》中很多话后来成为,下面句中各含一个请找出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不耻下问)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善而从)

3、“而”字的两种用法

(1)学而时习之(顺)

(2)人不知而不愠(转)

(3)温故而知新(顺)

(4)学而不思则罔(转)

(5)默而识之(顺)

(6)学而不厌(转)

(7)择其善者而从之(顺)  

4、背诵五则
5、课外了解孔子其人、其事、其思想。

【板书设计】 《论语》六则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教学态度:诲人不倦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yi/69116.html

相关阅读: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交流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