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鱼我所欲也(节选)》和《何为大丈夫》比较阅读答案(附翻译)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和《何为大丈夫》,完成 16 ~ 20 题。(共 14 分) 甲 文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和《何为大丈夫》,完成16
~20
题。(共14
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
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

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

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

与民由

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11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岂不诚:难道不是②熄:战火熄灭,指太平无事③焉得为:哪能算

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

广居:宽大的房子,这里指“仁”

正位:正确的位置,这里指“礼”⑦大道:大路,比喻“义”⑧得志:能实现理想⑨ 由:遵循大道走⑩淫:迷乱(11
)移:改变操守。
16
.解释下列词语。(2
分)
(1

行道之人




(2

何加焉




(3

得我




(4

无违夫子




(5

不能屈:



17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
。(5
分)
(1

是亦不可以已乎?
(2
分)



(2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3
分)



18
.选出对两文理解和分析错误的
一项。(2
分)



A

甲文中“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中的“之”与乙文中“往送之门”的“之”都用作代词,指代前文内容。
B

甲文用正反对比手法阐述了失掉“义”的过程及原因。
C

甲文前两句讲述的事实及道理可以用“廉者不食嗟来之食”概括其内涵。
D

乙文中景春和孟子对“什么是大丈夫”的认识具有明显区别,景春认为能威震诸侯,安坐家中就能使天下太平的人为大丈夫,而孟子则认为能“
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19
.从乙文摘录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达相似道理的句子。(2
分)




20.
两文中孟子所表达的观点有何异同?(3
分)




参考答案:
16.
过路的人(饥民);有什么好处;感激我;不违背丈夫;不能(使)屈服。写对2
个得1
分。
17.
(1
)这难道也是不可以停止的吗?(2

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意思对即可,有轻微错误可不扣分。
18.A
,用法不同,甲文中前一个用作助词“的”,后一个个用作代词,带“前面的行为”;乙文中用作动词“到”的意思。
19.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0.
相同点:两文都阐述了为人处事应该追求“义”;不同点:乙文除了讲“义”外还要讲“仁”和“礼”。答出相同点给2
分。
附乙文参考翻译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才叫做大丈夫。”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zhong/381946.html

相关阅读:《伯牙善鼓琴》阅读答案
周敦颐《爱莲说》毛泽东《卜算子?咏梅》比较阅读答案
《嫦娥奔月》阅读答案及翻译
《小石潭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比较阅读答案
岳阳楼记 阅读答案(贵州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