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知识点: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也称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这个模式是在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同托洛茨基派和布哈林等人的争论过程中、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实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形成的。1936年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在苏联基本实现。这标志着苏联模式的确立。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特点:
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它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确立的背景:
1.这一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正当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双重打击的时候,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苏联,如日出东方给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不仅仅是理想,而且可以变成现实。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

1.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
2.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新宪法。该宪法声称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政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3.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所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高度集中的经济文化体制存在的弊端:

1.经济上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经济计划统得过死,妨碍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
2.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最后形成了个人的高度集权。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结构图: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

新经济政策呈现出的特点:
1.适应过度时期多种经济成分的特点,允许资本主义的某种存在和发展;
2.通过发展生产力,逐步扩大和增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领导作用;
3.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利用、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成分;
4.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5.采用市场形式来实行国家经济计划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对比: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背景原因:
1920年底,苏俄粉碎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转入和平建设后,遇到新的经济困难和危机,列宁从实际出发,放弃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认为必须实行新经济政策。
2.时间:
1921年开始。
3.内容:
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工业方面: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某些中小企业。商业方面: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

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2.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3.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4.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破坏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产值下降;
2.战时共产主义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俄国经济危机严重;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适应,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是一次不成功的实践。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苏联的成立及扩大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缩写СССР,是由15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联邦制国家。1922年12月30日成立,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陆地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鲜接壤;地域跨越欧亚两大洲,海岸线从北冰洋伸展到北太平洋。苏联奉行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的社会主义制度及计划经济政策,[1]由苏联共产党一党执政。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及与美国并列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主体由俄罗斯联邦继承。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为了把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成就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1936年召开的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它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俄文版苏联全盛时期地图: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苏联肃反运动

肃反运动:
联肃反运动,又称大清洗运动、大整肃运动,也称“叶若夫时期”,是指在1930年代,苏联爆发的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苏联肃反运动始于1934年的“基洛夫事件”,从1934年底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结束,分前期、中期和后期。这场政治运动给苏联社会造成了严重创伤,各个领域的社会精华均受到摧残,人们在生命安全和行动自由得不到法律保护的环境中精神受到极大压抑。

肃反运动带来的后果:
1.大肃反给苏联造成许多无法挽回的严重的损失。大批治国理政的政治、企业管理、科研军工精英逮捕和镇压,大批高中级军官被逮捕镇压清洗,这些影响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军队的作战能力和指挥能力大幅下降。
2.大肃反对苏联政治的发展带来长期的消极影响,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
3.广大苏联人民在大肃反中遭到牵连。

肃反运动的平反:
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上台,并开始揭露大清洗的真相。但是赫鲁晓夫的平反之路非常艰难,赫鲁晓夫的下台很快使平反工作处于半停滞状态。大规模和全面平反直到1980年代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得以展开。
1956年2月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做了著名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赫鲁晓夫称大清洗是斯大林“滥用权力”,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在同一报告中赫鲁晓夫承认许多受害者是无辜的,他们的认罪基于受拷打后获得的假认罪。
1991年发表的《平反:30至50年代的政治案》中包含了大量新的原始档案:审问纪录、被害者的书信、照片。这些文件仔细地显示了这些做秀公审是如何产生的。
2008年适逢苏联大清洗70周年,俄罗斯总统普京成为第一位就大清洗表态的相关国家元首,2007年底在莫斯科南郊布托沃射击场的大清洗纪念地,悼念死难受害者时说:“ 我们所有人都应当记住这一历史悲剧,但不是悲剧本身。之所以需要纪念,是因为我们应该清楚,为了国家发展和进步,选择更有效的道路需要政治上的争论,需要大辩论,需要交换意见和斗争,但所有这些都应该是建设性的,而非具有破坏的……这样的悲剧曾在人类历史上反复上演,其原因是那些看似吸引人的空洞理想被置于人类的基本价值观??珍视生命、人权和自由之上。”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zhong/391398.html

相关阅读:初中历史知识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