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绿色产业”完美转身??迅速崛起的温州森林旅游业》阅读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初中说明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 09 浙江温州) ( 12 分) 绿色产业完美转身 迅速崛起的温州森林旅游业 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一种健康文明、绿色时尚的休闲娱乐方式。到天然氧吧中去,共赴一场森林 (
09
浙江温州)
(12
分)
“绿色产业”完美转身
——迅速崛起的温州森林旅游业
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一种健康文明、绿色时尚的休闲娱乐方式。到“天然氧吧”中去,共赴一场森林之约,已经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首选之一。
⑵温州公园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全市森林覆盖率近60%
,已有5
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2
个省级森林公园,5
个市级森林公园。森林旅游规划面积达590
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


温州森林公园前身大都是位于穷山僻壤的国有林场。当初,这些国有林场一方面面临以消耗森林资源为代价的困局,另一方面却拥有良好的旅游吸引物——森林。于是,从上世纪90
代初,温州国有林场开始寻求变革: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1990
,全市第一个森林公园——雁荡山森林公园正式挂牌成立。
⑷近来,温州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不断建设和完善森林旅游设施,使森林旅游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全市森林旅游游客接待量从2000
86
万人次,增至2008
的300
多万人次,总收入也从2000
的2600
多万元,增至2008
的7.1
亿元。
从“砍树卖木头”到“种树卖生态”,温州市的国有林场实现了“完美转身”,变成了喜迎四方客的森林公园。
⑸实现“完美转身”后,“
不走寻常路”的温州人为促进森林旅游业迅速崛起,采取了许多创新措施。首先,精心打造森林旅游品牌,把森林旅游融入大旅游中去。2007
6
月,在永嘉县的龙湾潭举办了温州市第一届森林旅游节。2008
5
月,在苍南县玉苍山举办了温州市第二届森林旅游节,并升格为浙江省首届森林旅游节。2009
5
月,在文成县举办了温州市第三届森林旅游节,规格再次提升,冠名为“中国(温州)森林旅游节”。于是,温州森林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举办首届森林旅游节的龙湾潭森林公园,当游客人数提高了3
倍,门票收入是前一的5
倍多,一举成为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区。
⑹不仅如此,市林业部门还组建了温州市森林旅游公司,与10
家旅行社共同成立旅游“绿色联盟”。这样,加强了与市内外旅游业界的联络,实现了优势互补。
⑺与此同时,温州的森林旅游还以“体验、教育、健康”为主题进行旅游产品的创新,突破观光旅游的框框,相继开发了森林浴、野外探险、动植物考察、野营漂流、攀岩登高等典型森林旅游产品。
⑻温州市正以“绿色、生态、自然”的开发理念,将生态文化融入森林旅游,把森林旅游成为全市旅游业的拳头产品和特色产品。
(根据2009
5
月15
日《温州日报》有关材料改写)
6
阅读文章,说说第⑷段中加点的“完美转身”具体指什么。(3
分)
7
、温州市为促进森林旅游业迅速崛起采取了哪三条具体措施?阅读⑸—⑺段作出回答。(3
分)
8
、文中第(3
)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有什么作用?
请作简要分析。(3
分)
9
、阅读下面两则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请你就“温州森林旅游产生的影响”这个问题进行探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一条发现。(3
分)
【链接材料】
材料一:
2009
中国(温州)森林旅游节暨第五届浙江山水旅游节举行前夕,38
位温州市民远离都市喧嚣来到铜铃山森林公园,并在“游客纪念林”种下了22
棵金钱松,为景区增添新绿。
材料二:
雁山云影,瓯水波光。五月中旬,温州市百名画家来到玉苍山、龙湾潭等森林公园采风、泼墨,将森林公园的美景尽情挥洒于纸上。
参考答案:
6
、温州的国有林场变成了森林公园。
或:从“砍树卖木头”到“种树卖生态”。  
7
、(1
)打造森林旅游品牌(举办森林旅游节)  (2
)组建森林旅游公司,成立旅游“绿色联盟”  (3
)开发典型的森林旅游产品(创新森林旅游产品)  
8
、“大都”一词是绝大部分的意思,在范围上作限制,说明温州森林公园的前身大部分是位于穷山僻壤的国有林场,但不排除有例外,体现了说明文语文的准确性。 
9
、温州人正以亲近森林、关爱森林等方式,与自然相亲相融。  或:森林旅游越来越受到温州人的青睐。 或:温州市民正为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或:森林旅游影响了温州人的生态观念,促进了生态文化的形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zhong/457073.html

相关阅读:说明文阅读《北京的城市布局》附答案
《跟空气要水喝》阅读答案
天赐良“源” 阅读答案(甘肃兰州)
《关于“文明旅游”的主题阅读》阅读答案
走近反式脂肪酸 阅读答案(湖南省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