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论语》八则 阅读答案及翻译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论语》八则 【串讲课文】 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它,不也是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 《论语》八则
【串讲课文】
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它,不也是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这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吗?
要点:“而”顺接连词,相当于“并且、从而”。 “不亦…乎?”反问句式,“不也是…吗?” “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原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要点:后面这个“知”是通假字,同“智”,聪明。
原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对于知识)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快乐。
要点:好,动词,爱好。 乐,以……为乐。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三个人同行,一定有(可以充当)我的老师(的人)在里面。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并且顺从它,选择他们不好的(地方)作为自我改正错误的借鉴。
要点:“焉”是“于此”的兼音词,相当于“在这里”。 两个“其”都是代词,相当于“他们的”。 两个“而”都作顺接连词,相当于“并且、从而”。 两个“之”也都是代词,相当于“它”,分别指代前面的“善者”和“不善者”。 “…者”者字结构,成为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地方、原因等。
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可以以这种人作为老师。
要点:“故” 名词,旧的(知识)。 “而”顺接连词,相当“并且、从而”。 “知”动词,“得到”“懂得”。  “新”名词,新的(体会和知识)。 “可以”两个词,“可”是“可以”;“以”介词,后面省略“之”(这种人)。 “为”动词,读w
éi

原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译:到一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要点:凋,凋谢,凋零。
原文: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翻译:不要想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就作不成大事。
原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翻译: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所有时间)思考,也没有什么好处,(与其这样)不如学习。
要点:尝,曾经。

以,介词,省略宾语“之”。
【课文分析】
  第一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乐趣和态度。  三句话各有侧重。第一句“时习”(按时温习)是方法;第二句“乐”(乐于与有学问的朋友交往)是情趣;第三句“不愠”(暂时不被人理解却不怨恨)是态度,更是胸怀。
  第二则:阐述了学习的态度(道德)。  一句话中五个“知”字,前四个“知”意义相同,后一个“知”是“聪明”的意思。实事求是,既是学习的态度,更是做人的道德。
  第三则:阐述了学习由浅入深的境界。  学习有“知之”、“好之”、“乐之”三个过程,以学习为“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乐之”必须建立在“知之”和“好之”的基础上。
  第四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虚心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唯有如此,才能丰富自己的见识,才能不断进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被后人广泛地运用。
  第五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  复习已有的知识,接受新的知识,这是“为师”的基本条件。“温故”是旧知识的巩固和积累,“知新”是新知识的吸取和接受。
  第六则:阐述了为学为人的道理。  本句是打比方,写“松柏”不畏“严寒”,比喻为学不怕艰难,为人不惧逆境。类似的比方有:烈火见真金、路遥知马力、板荡识忠臣。
  第七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欲速则不达”充满辩证的思想火花。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学习亦然。任何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心态和方法都行不通。
  第八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  “吾尝”两字说明这是孔子自述学习的经验和教训。光“思”而不“学”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zhong/564290.html

相关阅读:《早慧儿》阅读答案及翻译
《老虎之死(10分)》阅读答案
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阅读答案
《负荆请罪》阅读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比较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