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选学内容”的使用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摘要】“选学内容”作为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方面有着十分积极而独到的作用。利用“选学内容”可让学生看到更广阔的数学世界。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以及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人教版初中数学中“选学内容”丰富,集趣味性、知识性、史料性、教育性于一体,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开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极好内容。所以,本文依据新课程相关理念,结合教学实践,对数学教材中的“选学内容”的使用进行探索。
  
  【关键词】数学选学内容使用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在每章节中安排了相关的“选学内容”,可谓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选学内容主要以“数学趣闻”、“数学发现”和“数学史”为题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思想性、实践性、挑战性的反映数学本质的阅读材料,丰富了教材内容。其目的是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所以,如何开发和利用“选学内容”这一宝贵材料,如何充分发挥材料的教育内涵和教育功能,成为教师努力探索的新课程。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的尝试,谈谈对初中数学“选学内容”的探索。
  
  一、将“选学内容”创设成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单纯的复制和迁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建构。因此要求教师把问题设置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生生的经验,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接触中产生问号。有些“选学内容”的编写恰恰以实际生活作为素材,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因此,可以适当加以修改,用来导入或完善某些概念。
  
  案例一:在七年级(上)第一章第4节《有理数的乘除法》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课后的选学材料《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作为创设情境的素材,以游戏的形式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使课堂氛围充满生机活力。
  
  课件演示翻牌游戏——桌上有9张正面向上的扑克牌每次翻动其中任意2张(包括已翻过的牌),使它们从一面向上变为另一面向上,这样一直做下去,观察能否使所有的牌都反面向上?
  
  你不妨试一试,看看会不会出现所有牌都反面向上?
  
  问:从这个结果,你能想到其中的数学道理吗?
  
  通过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亲自动手,验证自己的想象,激起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案例二:在八年级(上)十五章4节《因式分解》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课后的选学内容《X2+(p+q)x+pq型的式子的因式分解》作为补充教学内容——“十字相乘法”的情境创设素材。
  
  课件演示代数卡片拼图——将下图中的1个正方形和3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请观察拼出的大长方形的面积,并用两种不同的表达式表示大长方形的面积。
  
  从而得出:X2+(p+q)x+pq=(x=p)*(x+q)
  
  二、将“选学内容”改编成研究性课题
  
  运用“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能力为重点,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实践、交流,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一些“选学内容”刚好处在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得到”的位置,比较适合学生来探究,教师可以加工,设计成适当的问题,编成研究性课题,让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加以探究。
  
  案例三:八年级(上)第十五章第2节《乘法公式》后有一篇选学材料《杨辉三角》,我们可以将之设计成如下问题:
  
  下表是“杨辉三角”图形中的一部分。
  
  问题一:根据横行的数字规律,第七行的数字是哪些呢?
  
  问题二:请计算(a+b)2,(a+b)3,(a+b)4

  
  问题三:根据问题二的规律你能直接写出(a+b)6吗?
  
  通过对《杨辉三角》来经历探究公式的过程,从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四:九年级(上)二十二章第3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后有一篇选学内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我们也可将它的内容作为学生探究问题的素材。
  
  问题:解下列方程,将得到的解填入下面的表格中,观察表格中两个解的和与积,它们和原来的方程的系数有什么联系?
   
  探索2:如果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不是1,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
  
  三、将“选学内容”演变为反思问题的切入口
  
  知识、能力和创新三者应水乳交融,交融的基础是过程,反思则是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反思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师应及时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反思能否从另外角度或途径去分析、思考,从而寻找多种方法求解,寻找最佳解题方案,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使材料成为问题的“策源地”和“催化剂”。使学生的思维朝着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
  
  案例五:《勾股定理》是几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其证明方法多种多样,且每种方法的背后都隐含着一定的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在学习八年级(下)第十八章第1节《勾股定理》后,我们可以结合后面的选学内容《勾股定理的证明》加以设计,使学生对这一定理得到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问题一:我们知道,勾股定理反映的是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a2+b2=c2
  
  下面介绍几种证明勾股定理的图形,你能根据这些图形及提示证明勾股定理吗?
  
  1、传说中毕达哥拉斯的证法(图1):
  
  提示:(1)中拼成的正方形与(2)中拼成的正方形面积相等。
  
  2、弦图的另一种证法(图2)
  
  提示: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四个三角形的面积=外正方形的面积。
  
  3、美国第20任总统茄菲尔德的证法(图3):
  
  提示: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和=一个梯形的面积。
  
  问题二:除上述的几种证法外,你能尝试其他的证法吗?
  
  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有很多,你若有兴趣可从有关书籍或互联网上找到一些证明方法,读懂它,并与同学相互交流。
  
  经过对此题多种证法的反思,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
  
  案例六:在学习了九年级第二十七章后,我们可以结合第二十二章,对选学内容《黄金分割数》加以设计。
  
  我们知道五角星是常见的非常美丽的图形,其原因是在五角星中可以找到所有线段的长度关
  
  问题三:我们把顶角为36暗牡妊??切谓谢平鹑?切危?训捉俏?SPAN>72扒疑系椎扔谘?牡妊?菪危?谢平鹛菪巍H缤既????SPAN>AB、BC、CD、DE、AE,请你找出图中的所有黄金三角形、黄金梯形。
  


  

(图一)               (图二)               (图三)


  
  通过对此题材的挖掘反思,学生在认知上得到升华。
  
  四、将“选学内容”作为人文教育的素材
  
  数学教学应重视文化传承,关注人文教育。本套教科书力求能够成为反映科学发展和文化进步的一面镜子,既体现数学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又体现数学科学中蕴涵的文化——把数学知识融合到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中去,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选学内容”中的许多材料不仅涉及数学与实际的关系,渗透建模、数形结合、转化等重要的数学思想,而且涉及到重大史料、背景材料及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等知识,有的内容涉及祖国在数学上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爱国情操的好材料;有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内容有利于学习科学家尊重科学,敢于依据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献身精神,以及报效祖国,造福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材料内容的不同特点,有侧重地加以挖掘,有计划地加以落实。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上)第二十二章《二元一次方程》后,通过《黄金分割数》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到黄金分割的典型史料,反映其文化价值以及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在学习第二十四章《圆》时,通过《圆周率π》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为什么π的近似值计算有如此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众多数学家如此执著地追求,使学生了解π除了本身的意义之外,还在其它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它与概率等其他数学领域的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检验超级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性能,计算π的方法和思路可以引发新的数学概念和思想;在学习七年级(上)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时,通过《“方程”史话》的阅读,既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符号发展历史,并体验借助于符号可以使数学语言表达形式变得简捷明了;在学习九年级(下)第二十七章《相似》时,通过《奇妙的分形图形》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美,养成热爱生活,用数学解释生活现象的习惯;在学习八年级(上)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时,通过《杨辉三角》来经历探索公式的过程,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蕴藏着内在的、深遂的理性美和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积淀。
  
  总之,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重视“选学内容”的充分利用,使其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使学生从中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以促进学生积极地探索、尝试和思考,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更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zhong/728668.html

相关阅读:备考2017:初中数学整式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