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人:马天敏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月饼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究竟源于何时?至今仍有不同观点。比较流行的说法有祝捷说、杨贵妃说和抗元说。一种说法是,月饼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朝初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西域商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还有一种说法,把杨贵妃也牵扯了进来。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而带有神秘色彩的当属抗元说。元代,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后来,朱元璋终于推翻元朝政权,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此后,吃月饼便成为一种官方倡导的民俗。实际上,南宋的吴自牧《梦粱录》一书中,已有“月饼”一词。在此前的北宋,皇家中秋节的食谱中记载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这是否就是月饼,现在已难以考证。到明代,民间中秋吃月饼的记载不少,这表明了当时的一种流行。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们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历经上千年的积淀,今天的月饼,通过材料、皮质的选择,使月饼具有特殊的地域风味,已经形成了广式、京式、苏式、潮式等不同风味的月饼。有专家指出,真正的传统中国月饼,能够从八月十五保存到正月初一还不腐坏。这是为了让八月十五不能及时赶回家的亲人吃上月饼,并且制作过程中还要用到十年以上的陈猪油等,有一系列复杂的方法,所以月饼久放不坏并不是常人所理解的防腐剂超标。除了传统的月饼,冰皮月饼、水晶月饼、冰淇淋月饼等新花样和口味则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场上,并更多地被年轻人所接受。 (节选自《北京日报》)1.关于中秋吃月饼起源的传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初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八月十五凯旋而归,一位商人送来圆饼庆祝,高祖李渊分给众人吃,并笑指空中明月说了一句话,中秋吃月饼的习俗由此开始。B.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见月而改名“月饼”。C.朱元璋抗元朝起义,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天,以互赠月饼来传递消息。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吃月饼的习俗也由此流传开来。D.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这是中秋吃月饼的一种说法。2.下列各项的表述和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清代诗人袁景澜的《咏月饼诗》中的一些诗句详细地记叙了月饼制作、亲友间互赠,以及设家宴及赏月的全过程。B.关于中秋吃月饼的习俗究竟源于何时的问题,人们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三种。C.月饼在北宋宫廷食谱中就有记载,而且苏轼的诗词中也提到了月饼,可见月饼一词在当时已非常流行。D.现在除了传统的月饼,冰皮月饼、水晶月饼、冰淇淋月饼等新花样的月饼不断出现,并更多地受到年轻人的青睐。3.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专家指出,真正的传统中国月饼,能够从八月十五保存到正月初一还不腐坏。这是由于月饼中使用了陈猪油的缘故。B.南宋的吴自牧《梦粱录》一书中,已有“月饼”一词。由此可以推知,“月饼”一词应该出现在《梦梁录》一书写成之前。C.现在的月饼,由于材料、皮质选择的不同,使月饼具有特殊的地域风味,已经形成了广式、京式、苏式、潮式等不同风味的月饼。D.在明朝,关于民间中秋吃月饼的记载有很多,这表明中秋吃月饼这种习俗在当时已开始流行。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18分) 象祠记 (明)王守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尉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①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②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益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③?④,不格奸”,“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苗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注释:①有鼻,地名,曾有象祠,毁于唐。②干羽,舞蹈名,相传舜曾以干羽之舞感化苗民。③??,谓孝顺。④?,安定。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咸神而祠之 祠:祭祀。 B.斯祠之肇也 肇:开创。 C.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 弟:为兄弟。 D.据象之始也 始:开始,前期。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请记于予 教以慎接于物 B. 斥于唐而犹存于今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C.所以扶持辅导之周也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D.吾将以表于世 皆以美于徐公 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宣慰使安君因当地苗民之请重新修复了象祠,本文是作者应安君之请而专为象祠所作的一篇记。 B.象祠是特为祭祀舜的弟弟象所建的庙堂,作者认为,对舜是可以修祠纪念的,但对象的祭祀却可存有异议。 C.作者认为象受到祭祀的原因:一是舜德深入人心,百姓爱屋及乌;二是象在后期受到了舜德的感化,有德政于世。 D.本文在为象祠作记时,还阐述了“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这一观点,意在鼓励人们努力改不善为善。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毁之乎,其新之也? (2)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 (3)今之诸苗奉之也,承象之终也。(二)古代诗歌阅读(13分)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1)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请赏析颈联的高妙之处。(3分)(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也有人说“夕望”二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义?(4分) (2)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作者是怎样通过后两句诗来表达感情的? (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全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三、散文阅读(20分)11.阅读文本,完成文后题目伤怀之美 迟子建 ①我八岁的时候,还在中国最北的漠河北极村。漫天大雪几乎封存了我所有的记忆,但那年冬天的渔汛却依然清晰在目。一孔孔冰眼冒出乳白的水汽,雪橇旁的干草上堆着已经打上来的各色鱼类。黄昏时分,云气低沉,大人们将鱼拢在麻袋里,套上雪橇,撤出黑龙江回家了。那是一条漫长的雪道,灰蓝色的。大人们抄着袖口跟在雪橇后面慢腾腾地走着,世界是如此沉静。快到家门口的时候,天忽然落起大片大片的雪花,我眼前的景色一片迷蒙,我所能听到的只是拉着雪橇的狗的热气沼沼的呼吸声。大人们都消失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er/139263.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