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正定中学2015-2016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河北省正定中学2015-2016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 史 试 题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其中每小题1分,共60分)1.西周以来继承制度规定: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而清朝皇位继承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四种模式。这一变化表明A.分封制的瓦解 B.宗法制的影响削弱 C.中央集权的强化 D.清朝彻底改变了王位世袭制,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A.C.郡县制 D.内外朝制4.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优良传统。图所示水利工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 B.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此“原理”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D.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6.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7.“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政治基础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8.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这一变化A.促进了民本思想的产生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C.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14.清顺治十七年上谕:“士习不端,结社订盟,把持衙门,关说公事,相煽成风,深为可恶,著严行禁止。”康熙说:“人臣分立门户,私植党羽,始而蠹国害政,终必祸及身家。”材料说明了A.清廷内部出现严重的皇权争斗 B.统治者严防官吏朋党造成的离心倾向C.汉族知识分子反满情绪高涨 D.地方官吏腐败行政效率低15.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简牍出土了“中舨共侍约”(即商贩订立的契约),说:“某年三月辛卯,合伙做商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在一起合伙共贩。约定一,每人出贩钱二百;约定二,加入贩会的钱要交齐备,不交齐备,就不能同他合伙同贩……”这张契约一定程度上说明A.西汉商业贩运活动已经初具规模 B.商人贩运活动突破了政府法律法规C.商人诚信经营意识和职业道德建立 D.商业资本具备改变社会主流思想的力量16.宋仁宗年间,有官员反映,那些应该穿皂衣的仆役小吏,居然也穿戴儒巾大袖,混杂于士流;民庶的妻小,头冠也插满珠翠,俨然贵族。此现象表明 A.宋代商品经济发达 B.宋代阶层有平等化趋向C.宋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D.宋代社会风尚的变化……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心腹之臣矣。”由此可见,中朝A.有独立的决策权力,位高权重 B.取代了丞相的权力,权倾朝野C.在宫廷内事先决策,削弱相权 D.是政令的执行机构,有名无实18.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据此可知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 B.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 D.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一位前往洛阳经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阳城中一处专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筑物里,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均极便利。此人因生意有成,在这栋建筑物里唱戏酬神。这位商人最可能身处那个时代A.汉代B.唐代C.宋元D.明清?宋代A.豪强利用典卖规则漏洞抢夺农民利权B.典卖实际上是把财产的所有权实行转让C.典卖是当时豪强掠夺农民的主要方式D.通过典卖,强化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旧唐书》记载: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十二月,丁丑,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板(历法),因为颁布历法一直是封建帝王的特权。但由于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民间雕版刻印的历书仍旧风行。这反映了A.雕版印刷业比较成熟B.政府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C.文宗皇权威严尽失 D.唐朝历法体系混乱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27.《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论证的是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 B.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C.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 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28.“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29.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对这里“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应该是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倡导君民共主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挑战正统儒学权威30.李侃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中记载“清廷下谕停止武举,命各省筹建武备学堂,并决定裁撤20%至30%的绿营和防勇,建立按西方国家饿营制……使用洋枪等”,与材料反映的信息一致的是A.B.C.D.1922年这样认为:“孟子常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旧史家之共同观念。……我们平心一看,几千年中国历史,是不是一治一乱的在那里循环?何止中国,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埃及呢,能说现在比‘三十王朝’的时候进化吗?印度呢,能说现在比优波尼沙昙成书、释迦牟尼出世的时候进化吗?……又如汉、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较,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所以从这方面找进化的论据,我敢说一定全然失败完结。”在这里,他想要强调的是A.前代胜于当代,昨天胜于今天,历史在倒退B.“治乱论”比进化论更适合解释某些历史C.一治一乱的史观适用于古代而不适应于当代史D.古代史学观点通常缺乏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32.对右图所示诗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A.“新潮”是指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潮流B.“黑暗”指南京国民政府的“白色恐怖”统治C.“一线红”暗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卷到远东”主要是由于一战的影响33.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C.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 D.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的理想1922年爱因斯坦访问中国时曾说:上海这个城市表明欧洲人同中国人的社会地位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近年来的革命事件特别可以理解了。这一革命事件应是A辛亥革命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C.五四运动D.国民大革命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37.彭德A.左权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著名将领B.八路军在不利条件下坚持敌后抗战C.日军疯狂进攻使敌后抗日根据地处境艰难D.国共两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的会战方案决定以第一战区在平汉铁路的郑州至信阳段以西地区,防备华北日军南下;第三战区在安徽芜湖、安庆间的长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东地区,防备日军经浙赣铁路向粤汉铁路迂回。该会战是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战会战 D.武汉会战.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A. B.C. D.英国法学家戴雪,巴力门在英宪之下,可以造法,亦可以毁法;而且四境之内,无一人复无一团体能得到英格兰的法律之承认,使其有权利已撤回或废置巴力门的立法。是为巴力门主权的原理所有真谛,不能增多亦不能减少。这里的巴力门是指A.恢复“王在议会” B.确立议会主权C.建立责任内阁制 D.发动宫廷政变亨廷顿说:一个政治体制还应当能够成功地同化现代化所造就的获得了新的社会意识的各种社会势力。当这些新生的社会集团要求参与政治体制之时,政治体制或是以各种与现存制度继续存在相和谐的方式提供参与关系19世纪上半期,英国提供给新的社会势力参与关系的相和谐方式是A.成立责任内阁B.议会制改革C.光荣革命D.完成工业革命1957年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对此,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会见法国代表团时说:(欧洲)共同市场建成的那一天,将是自由世界最美好的日子之一,甚至要比赢得战争(指冷战)胜利的那一天更加美好。美国支持共同市场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美国希望欧洲一体化为美国霸权服务 B.欧洲一体化旨在摆脱美苏“冷战”的威胁C.欧洲一体化增强了其对抗美河北省正定中学2015-2016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er/283513.html

相关阅读:河北省正定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8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