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白鹭洲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白鹭洲中学高二年级2015—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命题:习海鹰 欧玉群 审题:高二语文备课组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基础知识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窥见(kuī) 喟然(wèì) 鲜为人知(xiān) 斐然成章(fēi)B.水獭(lài) 莞尔(wǎn) 博闻强记(qiáng) 疾首蹙?(è)C.哂笑(shěn) 恸哭(dòng) 苦心孤诣(yì) 谆谆教诲(zhūn)D.舞雩(yú) 切?(cuō) 恬(tián)不知耻 稗官野史(bài)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协迫 邂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B.荫庇 涣然冰释 鞠躬尽悴,死而后已C. 媪色 要言不烦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D.临摹 度假 作客他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2)这次你有困难,我一定 相助。(3)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虽已不用过那箪食瓢饮的日子,但那种的“豪爽”也是我们应该唾弃的。A. 鼎力 一掷千金 B.处置 大力 一掷千金C.大力 一饭千金 D.处置 鼎力 一饭千金6.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觉慧没有参加高老太爷的大殓仪式,因为道士说他的生肖与大殓的时辰有冲突。他虽然没有反对,但心里不相信这些。(《家》)B. 王熙凤想了一条偷梁换柱之计,贾府迎娶宝钗为失玉后变得昏愦的宝玉冲喜。娶亲之时,黛玉却在焚稿断情,绝命之时只有紫鹃在侧,凄绝惨绝。(《红楼梦》)C.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曹魏政权在曹丕死后,大权落入司马氏之手,最终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先灭东吴,后灭蜀汉,三分天下至此重归统一。(《三国演义》)D. 孔子有时也向往超脱的生活,与子路、曾?、冉有等弟子谈志向时,就赞同曾?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论语》)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人的多种精神诉求。B. 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D. 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B.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D.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入则作了必要的补充。凡三十年矣总共指门外一桑曰十五年前亦曾到此桑下纳凉何谓不出门也但无用于时无求于人偶自不出耳何足尚哉指门外一桑曰十五年前亦曾到此桑下纳凉何谓不出门也但无用于时无求于人偶自不出耳何足尚哉指门外一桑曰十五年前亦曾到此桑下纳凉何谓不出门也但无用于时无求于人偶自不出耳何足尚哉指门外一桑曰十五年前亦曾到此桑下纳凉何谓不出门也但无用于时无求于人偶自不出耳何足尚哉.翻译画线句子(1分)自陈村民无所能,何为见访? (2)自食既足,不当更兼乡人之利,自尔择日卖药,一切不为。 (3)盛寒但布袍草履,室中枵然,一榻而已 14.阅读下面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请结合全诗,评析颈联中“断”或“平”字的妙处。(4分)答: (2)尾联“如何此时恨, ??夜猿鸣4分)答: 15.古文默写(五选四,每空1分,共8分)(1)子曰: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述而》)(2)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3)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子曰:__________________,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4)________________,以礼存心。仁者爱人,________________。(《孟子?离娄下》)(5)得志与民由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五、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19题。(共21分)瓷器的意味池 莉 ①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 ②比如许多人搬了新家或是装修房子,只要稍有余地,便会置一架多宝柜,架上最少不了的即是瓷器。瓷器的确是好看,其质地,造型,图案,色彩,没有其他什么工艺品可以媲美,实在是一件无可非议的雅物。一般的东西,单从名字上看不出太大的好处,房子就是房子,住人的地方。只有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如叫什么青花釉里红玉表春瓶的,简直就像欧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的精致的华丽的花边,修饰出无穷无尽的意味。 ③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然而它是怎么来的?是做什么用的?这么往深处一想,就会发现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它的发明和用途直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陶器发现的年代早,据说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就会制造陶器了。人类懂得了使用火,用火烤熟的食物是烫的,这就要求使用相应的容器,于是各种各样的为生活服务的陶器便被创造了出来。釉是汉代发明的,有了釉之后,陶器便向瓷器大大地进了一步。但是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生活的,等到在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这个年代就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 ④唐代首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想必也是因为丰衣足食之后无所事事,便有了多余的精力去热衷艺术。那时候,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传到社会上有钱有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画。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传到宫廷,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不喜欢也是有的,但是既然达官贵人这般青睐瓷器,在社会上又有了文名,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赏把玩起瓷器来。瓷器贵入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商人有利可图,他们便会投资瓷器工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大地鼓舞,艺术灵感喷薄而出。就这样,一波波,一浪浪,推动着瓷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终于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 ⑤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品,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拉撒,并没有因为成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登高,越来越好,艺无止境,美无止境。可见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 ⑥再说了,即便是当年官窑出的夜壶,皇帝撒过尿,诗人写过诗,你就是不在乎它,不供在博古架上,不送给博物馆,不卖给文物商店和收藏家,依然拿它撒尿,它也就无所谓俗雅。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尽自己的本色就是。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家,超尘脱俗,不在红尘话语中,自然又是一重清凉境界了。这是艺术和做人最难的境界,就是做到了别人也无从知道,因为它不再在任何媒体露面和喧哗,大众很快就忘记了它。只有在意外的或者偶然的某一刻,它与它的知音相逢,那一刻当然就是夺人魂魄,惊天地而泣鬼神的了。16.联系全文,简析开头一段的作用。(5分)17.阅读文章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 18.根据⑤⑥两段,说说题目中“意味”的两层含义。(6分) 1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A.文章以“瓷器”为线索,先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再追溯瓷器由俗到雅的历史过程;最后点出做人如瓷器。“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在现代文明和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精明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瓷器在追求精神品位和经济方面的价值。质地,造型,图案,色彩20、阅读下面的漫画,完成题目。(15分)这幅漫画意在讽刺当今一种怎样的现实?请比较古代儒家教育与今天的教育,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运用对比论证,200字左右。kuì 鲜xiǎn 斐fěi 獭t江西省白鹭洲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er/326223.html

相关阅读:四川省遂宁市拦江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测试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