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210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二历史说明: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考试时间为9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应涂在答题卡上,考试完毕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1.龙飞同学写关于民族精神方面的作文,可能引用下列哪句名言:A、己所不予,勿施于人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A.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3.一位思想家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他,山中美丽的花树,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你认为呢?他却说:你来看 此花 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是不存在的。在他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这位思想家指的是A.庄周 B.老聃 C.朱熹 D.王阳明4.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世界万物的本原B、社会发展的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人的情感、感受5.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后,清政府内部的“体用之争”的焦点是: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B、要不要维护封建伦理纲常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D、要不要抵抗列强的侵略6.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的最突出作用是:A、变法思想宣传B、思想解放作用C、师夷长技以制夷D、实行君主立宪7.新文化运动时,在中国思想界形成强大潮流的是:A、民主共和思想B、民主科学思想C、社会主义思想D、马克思主义思想8.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的三个阶段是:A.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B.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思想文化C.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D.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科学技术9.在中国1905~1913年的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共和”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其原因包括 ①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②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0.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指A.反对满洲贵族压迫B.反对帝国主义C.建立民主共和国D.平均地权11.毛泽东指出:中国现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这一论述属于毛泽东思想中的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论C.新民主主义理论D.社会主义理论12.某文学作品写道:“1977年的元宵节,狗蛋他爹做了几个灯笼拿到街上卖,马上被公社干部指责为走资本主义道路。”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文革社会动乱导致B.仍然坚持“左”倾错误C.人们思想守旧导致D.改革开放尚未深入人心13.《春天的故事》中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诗篇的主题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什麽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4.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二者的共同宗旨是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 C、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D、提高人民群众文艺水平15.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神学迷信,主要是因为A.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天圆地方”学说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突出了人的作用C.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天主教会的地位D.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创立16.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以上观点反映了A.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 B.反对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C.用理性做武器,反封建制度 D.人是万物的尺度17.英国首相丘吉尔说: “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莎士比亚代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最高成就B、其作品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基督教会神学的批判C、莎士比亚对管理印度做出了贡献D、其作品体现出的 人文精神提升了英国的地位18.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具有人文主义色彩,是因为他强调:A、“因行称义”B、“因信称义”C、《九十五条论纲》D、“先定论”19.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和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分别是A.老子和苏格拉底B.孔子和苏格拉底C.孔子和泰勒斯D.老子和普罗塔戈拉20.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一致主张有①人权自由 ②实行法治 ③反对教权 ④反对专制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1.小明在阅读卢梭的文章时,看到一句话:“没有一个人富得能够购买他人,没有一个人穷得被迫出卖自己。”对此,小明不甚理解。请你帮他分析,上述言论表明了卢梭A.强烈反对财产私有制B.主张废除资产阶级私有制C.向往小农经济社会D.反对贫富悬殊而不反对私有制22.牛顿力学在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地位是:A、它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B、海、冥二星的发现证明其预见性、科学性C、伽利略的成就为其创立奠定基础D、它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23.与蒸汽机车同时期出现的是A.汽车 B.电话 C.轮船 D.电脑24.《欧洲经济史》描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暴发户’,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这说明A.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影响到社会生活B.启蒙思想的传播消除了人们的等级观念C.政治革命使封建贵族告别了昔日生活D.科技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物价相对低廉25.以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人们工作方式的变化。②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③人们出行方式的变化。④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6.近代以来,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下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A.1842年,英国女王在电灯下研究远东战况电报B.1905年,名角谭鑫培表演的京剧被拍摄成影片C.1936年,人们通过电视转播观看奥运会的比赛D.1998年,上海人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网上贸易27.德彪西属于什么风格的音乐家?A.民族乐派 B. 表现主义 C.印象主义 D. 浪漫主义28.恩格斯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在这种“令人极度失望”的社会背景下兴起的文学流派是A.启蒙文学 B.浪漫主义文学 C.现代主义文学 D.古典主义文学29.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是文学和美术的主流。下列各项作品中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是《人间喜剧》、《日出?印象》 《巴黎圣母院》、《自由引导人民》C.《大卫?科波菲尔》、《格尔尼卡》 D.《等待戈多》、《伏尔加河上的纤夫》30.下列各项,属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家马尔克斯作品的是A.《第二十二条军规》 B.《日瓦戈医生》C.《海燕》 D.《百年孤独》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子曰:道(治理)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摘自《论语?学而》材料二 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摘自班固:《汉书?主父偃传》材料三董仲舒说:“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摘自董仲舒:《春秋繁露》和《汉书?董仲舒传》材料四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已何与焉?……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摘自《河南程氏遗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对统治者提出的治国建议。(2分)(2)根据材料三,概括董仲舒的观点。(不得直接引用原文),并根据材料二说明董仲舒提出其思想主张的原因(5分)(3)根据材料四,指出二程的观点。(2分)(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原因。(1分)32、(10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的讲话》(1)请列举三个,中国近现代史上学习外国时,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而没有成功的例子。(6分)(2)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分别是什麽?(4分)33.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1: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er/883705.html

相关阅读:广东省培正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