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方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第Ⅰ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论语的读法 “《论语》热”是近年来学术界与文化界一种值得分析的现象。《于丹〈论语〉心得》、《丧家狗:我读〈论语〉》等书的面市,再次引起人们对《论语》这部儒学原典的关注。同时,作者的理解与诠释方式也成为聚讼纷纭的焦点。如何评价于丹等人对《论语》的读解,坊间已多有议论,兹不具议。但由此联想到的一个问题是:《论语》有多少种读法?换言之,经典诠释的空间有多大?路径有多少?按照哲学诠释学的观点,经典作为一种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或“文本”,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经典产生于特定的“视域”,体现了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同样,后世的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离不开一定的“视域”,即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由于时间距离的存在,这两种“视域”之间是有区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相反,二者总是通过习俗、传统等相互联系,统一于历史这个贯通古今的“大视域”中。而所谓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实际上就是后世的读者从自身所处的“视域”出发,在历史这个“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经典诠释的空间,也就是历史这个“大视域”。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经典总是面向历史开放的,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方式;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本文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所有这些,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后人比前人更能理解前人,读者比作者更能理解作者,”哲学诠释学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如是说。作为在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所谓人类文明“轴心时代”所产生的儒家经典,《论语》在成书后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就此而论,《论语》的价值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经学传统虽然在后来发生过某种程度的断裂,但《论语》的价值光芒并未因此而黯淡 经典的开放性、经典诠释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经典诠释就是一种天马行空、率性而为的行为。相反,人们常常是在两种相对固定的路径中来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一种是考古学的路径,即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 、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一种是历史哲学的路径,即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从对《论语》等儒家经典的诠释来看,这两种路径可以分别从汉学和宋学中找到根据。前者注重“实事求是”,强调“六经皆史”;后者注重“义理”,强调“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 这也构成了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分歧。两种诠释路径的特点,借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前者“可信”但不一定“可爱”,后者“可爱”却不一定“可信”。依笔者所见,二者之间并不是彼此相斥的关系,也不是或此或彼、不可得兼。可取的态度应当是,“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因为离开了“可信”,“可爱”就会演变为“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离开了“可爱”,“可信”也就解答不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的价值追问。如何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似乎是今天理解与诠释《论语》等经典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人民日报》2008年6月3日)1.结合文意,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是因为侧重了考古学的路径。B.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属于“历史传物”的范畴的作品,就是经典。C.后世读者从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出发,在历史这个“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就是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D.经典产生的特定的“视域”是指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2.下列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在理解和诠释《论语》等经典时应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使“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B.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两条路径,泾渭分明,不能互相融合,也不能彼此兼得。C.读经典应强调“以经为史”,注重“实事求是”,决不能从读者自身的价值观出发。D.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经典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 ,因而经典诠释的空间也会不断扩大,路径也会越来越多。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论语》在成书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学者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B.《论语》的价值内涵极为丰富,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无论怎样读,它的价值光芒都不会暗淡。C.从考古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D.从历史哲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二、古代诗文阅读 (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张说,字道济,或字说之,其先自范阳徙河南,更为洛阳人。永昌中,武后策贤良方正,诏吏部尚书李景谌糊名较覆,说所对第一,后署乙等,授太子校书郎,迁左补阙。久视中,后避暑三阳宫,汔秋未还。说上疏曰:今北有胡寇觑边,南有夷獠骚徼,关西小旱,耕稼是忧,安东近平,输漕方始。臣愿及时旋轸,深居上京,息人以展农,修德以来远,罢不急之役,省无用之费。澄心澹怀,惟亿万年,苍苍群生,莫不幸甚。臣度刍议,十不从一,何者?沮盘游之娱,间林?之玩,规远图,替近适,要后利,弃前欢,未沃明主之心,已捩贵臣之意。然不爱死者,惧言责不职耳。” 后不省擢凤阁舍人。张易之诬陷魏元忠也,援说为助。说廷对"元忠无不顺言",忤后旨,流钦州。中宗立,召为兵部员外郎,累迁工部、兵部二侍郎,以母丧免。既期,诏起为黄门侍郎,固请终制,祈陈哀到。时礼俗衰薄,士以夺服为荣,而说独以礼终,天下高之。除丧,复为兵部,兼修文馆学士。睿宗即位,擢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谯王重福死,东都支党数百人,狱久不决,诏说往按,一昔而罪人得,乃诛张灵均、郑?,余诖误悉原。帝嘉其不枉直,不漏恶,慰劳之。玄宗为太子,说与褚无量侍读,尤见亲礼。逾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说敦气节,立然诺,喜推藉后进,于君臣朋友大义甚笃。帝在东宫,所与秘谋密计甚众,后卒为宗臣。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帝好文辞,有所为必使视草。善用人之长,多引天下知名士,以佐佑王化,粉泽典章,成一王法。天子尊尚经术,开馆置学士,?太宗之政,皆说倡之。为文属思精壮,长于碑志,世所不逮。(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有删节)4、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武后策贤良方正 策:考查 B、擢凤阁舍人 擢:提拔 C、要后利,弃前欢 要:要求 D、说敦气节 敦:崇尚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说正直和崇尚气节的一组是( )3分 ①长于碑志,世所不逮 ②说廷对"元忠无不顺言" ③息人以展农,修德以来远 ④诛张灵均、郑?,余诖误悉原 ⑤帝在东宫,所与秘谋密计甚众 ⑥于君臣朋友大义甚笃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说为官时长,历经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玄宗四朝,正直敢言,办事练达,深受皇上信任,终成一代名臣。 B、张说针对武后避暑到秋天仍不还京之事冒死进谏,提出要追求长远的利益,抛弃眼前的欢乐,可惜武后没有醒悟。 C、张说在中宗即位后,累迁官职,后因母亲去世回家守孝而辞去官职,并且坚持守孝直到期满,他品德高尚为天下人称赞。 D、在查办谯王李重?党羽罪案时张说显示出卓越的能力。他接手案件后很快弄清真相,严惩主谋,其余人则无罪释放。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说敦气节,立然诺,喜推藉后进,于君臣朋友大义甚笃。(3分) (2)张易之诬陷魏元忠也,援说为助。说廷对"元忠无不顺言",忤后旨,流钦州。(3分)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4分) (二)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张可久绝顶峰攒雪剑,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尖。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①。比人心,山未险。【注释】①飞廉:风伯,传说中的风神,此指风。8.结合所学知识,【中吕】是什么名称?(2分)为突出天台山之险峻,曲中用了什么手法?试加以分析。(4分)9.此曲的主旨写什么?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一主旨的?(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淇水汤汤,渐车帷裳。----------------,--------------。(2)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若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天 火 阿来 多吉跃上那块巨大的岩石,口中发出一声长啸,立即,山与树,还有冰下的溪流立刻就肃静了。岩石就矗立在这座山南坡与北坡之间的峡谷里。多吉站在岩石平坦的顶部,背后,是高大的乔木,松、杉、桦、栎组成的森林,墨绿河南省方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er/902692.html

相关阅读:广东省惠州市东江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