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屯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 阅读题(共66 分)一、(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所谓先秦,一般均指春秋战国而言。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总思潮、总倾向,便是理性主义。就思想、文艺领域来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汉文化所以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国人所以不同于外国人,中华艺术所以不同于其他艺术,其思想来由仍应追溯到先秦孔学。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孔子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是与他用理性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的。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线索。这条线索以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结合统一为核心和基础。孔子关于“三年之丧”(《论语?阳货》)的论述,把传统礼制归结和建立在亲子之爱这种普遍而又日常的心理基础和原则之上。把一种没有多少道理可讲的礼仪制度予以实践理性的心理学的解释,从而也就把原来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改变而为主动性的内在欲求,把礼乐服务和服从于神,变而为服务和服从于人。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之中。与“礼”被重新解释为“仁”、为“仁政”、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样,“乐”也被重新作了一系列实践理性的规定和解释,使它从原始巫术歌舞中解放出来。“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离娄上》)在这里,艺术已不是外在的仪节形式,而是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从而与现实政治有关。这种由孔子开始的对礼乐的理性主义新解释,到荀子学派手里,便达到了最高峰。而《乐记》一书也就成了中国古代最早最专门的美学文献。“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记?乐本》)可见,《乐记》总结提出的便不只是音乐理论而已,而是以音乐为代表关于整个艺术领域的美学思想,把音乐以及各种艺术与官能和情感紧相联系,而这种情感感染和陶冶又是与现实社会生活和政治状态紧相关联的。正因为重视的不是认识模拟,而是情感感受,于是与中国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强调更多的是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着智慧以得到现实人生的和谐满足。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和”原则和艺术特征,都无不可以追溯到先秦理性精神。 ——节选《美的历程》有删改1、下列有关“先秦理性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并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B、它是贯穿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总思潮、总倾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主体,以道家思想为补充。C、这种理性主义,不仅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之中,也作抽象的思考。D、这种实践理性主义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2、下列有关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关于“三年之丧”的论述中,把传统礼制归结和建立在亲子之爱这种普遍而又日常的心理基础和原则之上。B、“乐”和“礼”一样,都被儒家重新作了一系列实践理性的规定和解释,从原始巫术歌舞中被解放出来。C、这种理性实践主义,把礼乐服务和服从于神,变而为服务和服从于人,使情感导向抒发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D、只要对礼仪制度赋予心理学的解释,就一定能把外在强制性的规范,改变为主动性的内在欲求。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这种由孔子开始的对礼乐的理性主义新解释,到荀子学派手里,便达到了最高峰。而《乐记》成了中国古代最早最专门的美学文献。B、《乐记》总结提出的不只是音乐理论而已,而是以音乐为代表关于整个艺术领域的美学思想。C、从乐的记载看,因为与现实政治有关,所以艺术已不是外在的仪节形式,而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D、与中国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更多强调的是情理结合。二、(3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4—7题 。沧浪亭记归有光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①而俱尽者,则有在矣。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①澌然:冰融化的样子。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胜:优美的景色B.亦治园于其偏治:修建C.迨淮海纳土迨:等到D.与吾徒游徒:弟子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B. 庵与亭何为者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C. 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D. 钱?因乱攘窃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因利乘便,宰割天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瑛和尚住的大云庵,四面有水环绕,就是后来苏子美的沧浪亭。B.从沧浪亭变为大云庵,又由大云庵变为沧浪亭,时事变迁,使人感慨。C.作者以为前人极力争夺,苦心经营的东西,虽可盛极一时,但转瞬即空。D.读书人能否流芳千古,不在于一亭之存否,而在于他的道德文章。7、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皱白离情高处切,腻香愁态静中深。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① ,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②木欣欣以向荣, 。③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④闾阎扑地, ; ,青雀黄龙之舳。⑤ ,秋水共长天一色。⑥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⑦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俄罗斯] 索洛杜布(1)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四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2)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3)“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4)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5)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艺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6)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7)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地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8)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9)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10)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安徽省屯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er/950159.html

相关阅读:贵州省丹寨民族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1次强考语文试题 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