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试题历史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宁波市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三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本卷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图1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大盂鼎、大盂鼎拓片(钟鼎文)及其部分译文,联系商周历史,以下结论正确的是①现存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大多为礼器②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以煤炭为燃料③钟鼎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④拓片部分内容涉及到西周王朝建立A.B.C.D.2.一位A.分封制B.中外朝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度.故宫养心殿有雍正帝手书的一副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副楹联理解正确的是反映了统治者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统治者A.B.C.D.4.图2是某校学生在开展以“明清商业发展”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中收集到的图片资料。对图中事物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它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B.它是行业性活动加强的产物C..A.B.C.D.7.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这段话A.宣传了实业救国思想B.反映了社会契约精神C.抨击了民主革命言论D.提出了救亡图存要求8. 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大众可座、稳快价廉”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这段材料说明A.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B.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C.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D.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9.《礼记?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段话不适合用来形容A.新文化运动中蔡元培的办学思想B.苏俄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C.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D.中共一大制订的最高纲领10.陕北民歌《移民歌》唱道:“。”该民歌A.九一八事变前B.西安事变前C.八一三事变后D.重庆谈判后11. 图3是创作于近代中国的四幅新闻漫画,按图中反映的事件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②④①③B.②③①④C.④②①③D.②④③① 12.“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议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 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这段文字中看不清的“ ”处应该是A.“一五”计划B.三大改造 C.大跃进D.人民公社 13.图4《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图5上海合作组织成立A.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B.谋求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C.体现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D.顺应经济区域化的潮流14. 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一国两制”B.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C.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15.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16.皮科在其《关于人的尊严的演讲》中反复强调,上帝不仅创造了人和宇宙,而且还让人处于一个中央的位置,使人容易观察到世界的一切;同时,上帝在用其法则去限制其他一切生灵的本性时,却赋予人自由意志,让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自由地发展和塑造自己。”据此判断,皮科应是A.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B.宗教改革的领导人C.启蒙运动时代的思想家D.近代科学的奠基人17.易中天在《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中说:“华盛顿有所为,美利坚民族得以独立;华盛顿有所不为,美利坚人民不受其害。”符合其“有所不为”的是A.反对美国独立之初的邦联制B.参与制定了联邦宪法C.严词拒绝由他当国王的提议D.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从政治经济结构来看,德意志帝国(1871—1919)呈现的是经济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以下能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包括皇帝拥有主宰议会权力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A.B.C.D.19.某同学在整理“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及实践”这一内容时,自制了一张学习小卡片。其中出现的错误有A.0个B.1个C.2个D.3个20.甘地发动了“文明不服从”运动,但后来印度人民和殖民当局发生了流血冲突,因此甘地认为自己犯了“一个喜马拉雅山般的错误”。这说明甘地A.坚持民族独立至高无上B.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C.坚持非暴力抵抗的旗帜D.主张向英国殖民统治者妥协21. 图是某纪念馆的标识,下列选入该馆的是《《勃列日涅夫手稿《马斯特里赫条约》A.B.C.D.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4.在苏联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经济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这一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A.用政府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B.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C.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D.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25. 如果我们要了解图8这一美术作品,应该查阅下列哪部著作?A.《世界漫画大师笔下的造型》B.《华丽的回归:文艺复兴的辉煌与荣耀》C.《一战秘史:鲜为人知的1914-1918》 D.《反传统的艺术革命:现代主义美术》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26.(18分)中西思想家的思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材料二 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家所制定为历史与社会之典范之“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材料三 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所体现出来的新特点。材料一中所论述的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5分)(2)材料二中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是什么?请以其同时代的思想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一则佐证。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趋势。(7分) (3)材料三中的“理性”与材料一中的“天理”有何区别?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反封建方面有何发展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源。(6分)27.(16分)100多年辛亥革命后口号从“驱除鞑虏”改为“五族共和”(分)高三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ACBABCBCDCDDB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BDACACCBAADD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26.(1)新特点: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 (1分) 。不同点:关于宇宙本原,二程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 (2分)。关于认识论,二程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自省。(2分)(2) 依据:进步的历史观。(或“事物是发展的观点”。)(1分)佐证:列举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说明即可。(如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臣平等”、“ 限制君权,以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出“众治”、 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主张“经世致用”等皆可。)(2分)趋势:一方面理学逐渐走向极端(或“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 (2分)。另一方面出现反传统儒学,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2分) 。(3)区别:材料三中的“理性”指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材料一中“天理”的实质是封建等级秩序。(2分)发展之处:提出资产阶级国家学说。(2分)根源:社会经济基础的差异。(2分)27.(1)特点:将西方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分)(2)推翻满清后,中国面临分裂割据的危险(2分)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维护民主共和。 高じ考⌒试?题`库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在武王嗣文作邦,辟厥匿,匍有四方。图1图2图3贪食小犬死不足惜◇《神圣家族》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共产党宣言》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拟定的纲领◇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吧神问感觉不通。材料三中的家国爱乡不遭到学生打击后达到鼎盛。近代◇ 俄国十月革命结浙江省宁波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试题历史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san/1041347.html

相关阅读:陕西省长安一中—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