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期末政治试卷分析[1]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一、 本次试卷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试题立意高远,紧密结合当年度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立足于《思想政治》课的具体知识,突出考察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试卷难易程度适中,试卷长度适宜,有较高的区分度。试题新颖,符合新课改精神,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能够较好地考察学生的水平,可谓一份有价值、有水准、高质量的试题。纵观整个文综试卷政治科部分,总结其特点,突出的表现为:“三个注重”:
1.注重基础知识:试题充分体现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新要求,高度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对下一阶段的全市高三复习具有较强的导向性。例如28题
(1)和(2)及29题(6)阅卷的情况进一步证明命题思想的正确性,进一步证明“越是基础的就越有决定意义”的正确性。
2.注重热点问题:本次试卷主要涉及的社会热点问题有:抗灾、宏观调控、奥运会、民生问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美国大选、生态文明建设等,尤其是突出了山东省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既突出了山东特色,又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成为本次试卷最大亮点。
3.注重能力考核:注重基本技能的考察,也是本次试卷的一大特色。它充分注重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29题(5)、28题(3)突出了总结归纳能力的考查,29题(5)突出了解读图表信息能力的考察等……
美中不足的是:选择题的区分度较低,尤其是优等生不易拉开档次;适当再增加一些原创题(例如:辨析题这种新题型)效果会更好。
二、 本次考试试卷答题情况分析:
1、 答题状况的问题
28题本题紧跟时代步伐,材料取材于山东省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三个模块的角度综合考核。具体考核的基础知识中,包括政府职能、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客观依据、文化对人的影响,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等基础知识。 既紧密结合了当前的重大热点问题,又考察了学生对哲学重点知识的把握和运用情况,有利于引导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培养,有很高的教学导向作用。
得分情况:最高分:25分,最低分:0分,大约平均在:12-15分左右。第
1.2问得分较好,第3问失分较多。
第(1)题:最高分:8;最低分:0;平均分:5-6;
存在的问题:①审题不到位,答案成为知识点的堆积,体现理解运用能力不均衡,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待加强。②知识储备不足,答案中无知识点,生活化语言回答政治问题现象严重。③卷面过乱,难以辨认,涂改、打格等不规范现象依然存在。
本题教学启示与建议: ①关注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继续在文综练习中突出知识的理解与落实,从整体中细化知识的灵活性运用。②平日
注意教学中渗透时政教学。③学生整体应考能力的提高亟待加强。④通过审题,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尤为突出紧迫。
第(2)题:最高分:6;最低分:0;平均分:2-3;
存在的问题:①弄不清答题范围。有许多同学运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三个模块的知识回答,还有许多同学,虽然用的是《生活与哲学》知识,但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观等角度答了一遍,采取“”广撒网方式,没有抓扎住题目中“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这一限定性。②罗列知识点,缺乏逻辑性。③答题的中心有误,许多同学只答“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本题教学启示与建议: ①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弄清知识点的构成及以及知识点的内在联系。②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③关注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第(3)题:最高分:10;最低分:0平均分:4-6;
存在的问题:①“理论和材料两张皮”,有的基本观点没有,只凭自己的理解回答,有的表现出的是“材料和时事”的相关观点答不上。②内容上两个设问的回答互相交叉,不分先后;位置上把二者互换位置。③不会变通。不能实现“素质教育”到“文化”的转化。④有的同学卷面较差,书写潦草,要点不清,难以辨认。
本题教学启示与建议: ①回扣课本,巩固课本基本理论观点,形成清晰的主干知识结构。②加强时政教学,让学生了解一些重要的观点和最新表述,以备考试所用。③落实“满分卷”,对学生进行规范答题的指导。④加强对开放性试题的研究。
29题。本题以对“宏观调控”考察为核心,以中央经济会议为载体,从《经济生活》角度考核基础知识,既具备鲜明的时代感,又兼顾了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导向性,有利于训练培养学生能力。
得分情况:最高分:13分,最低分:0分,大约平均在:5-7分左右,第1问得分较好,第2问失分较多。
第(5)题:最高分:4;最低分:0;平均分:2;
存在的问题:①表述不准确,部分学生的答

答案中没有表述时间,未指出在不同年份价格分别有何变化;2003年价格有涨有落,这一要点回答不出;将2007年的“结构性上涨”表述为2003-2007年间的“结构性上涨”②表述不完整,有的出现错别字。如“节构性上长”“资源配制”等。③部分同学,审图表题能力不强,对图表中材料未进行整体归纳,未答出“结构性上涨”,往往答成通货膨胀。表述不规范不严谨,白白失分。
本题教学启示与建议: ①规范性答题训练要加强。②图表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仍需加强。③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第(6)题:最高分:9;最低分:0;平均分:3-5;
存在的问题:①要点不全,缺“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的较多。②知识性错误。“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等同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③答题的中心有误,不少学生(主要是特长生)只答出1-2个要点和“有利于”,其余要点没有。不会解答“既寻因又求果”的试题。④部分同学基础知识不过关,分析不全面,不完整,部分同学漏掉“加强宏观调控得意义”。
本题教学启示与建议: ①必须夯实基础知识,特别是系统化的整合知识真正做到宏观在胸。②必须加强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
能力。
选做题2个选做题都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材料取材于美国大选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从《国家和国际组织》和《公民道德和伦理常识》2个模块考核。
得分情况:绝大多数同学做的34题。最高分:10分,最低分:0分,大约平均在:4-6分左右。35题。最高分:8分,最低分:0分,大约平均在:4-5分左右。
第34题:存在的问题:
第(1)题①表述不清楚、不完整。只用序号表明是第几个要点,而没有标明材料一、材料二或中国、美国。②概念的混淆。许多同学不理解“国家管理形式”的含义。题目回答当中出现了结构形式、国体、整体、组织原则、政党制度等。尤其是在回答中国的管理形式时,部分考生写为“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③错别字如“共和制”写为“共合制”
第(2)题①普遍都答上了实行两党制,金钱选举,两党制的实质。而对 “政党的职能及表现”普遍没答。②要点不全,不能系统阐述。
本题教学启示与建议: ①必须重视对学生答题规范性的要求与指导。②必须加强双基教学,突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35题:存在的问题:
第(1)题①学生读图能力较弱,对纵横轴反映的问题,没有综合分析,只对两阶段的GDP情况或环境污染作了说明,没讲二者进行结合更没有比较。 ②在原因分析中,有个别学生把三阶段经济发展上出现的良性转化归因于二阶段的污染严重。在该问中普遍没有提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绝大多数学生知识从具体表现入手分析。
第(2)题①大部分学生只谈了很多具体措施,对于树立健全的环境意识,各项原则只有少数同学提及,反映了基础知识不牢,知识落实不到位。②抓不住中心,乱答一气。
本题教学启示与建议: ①必须加强学生对“十七大”报告的学习,了解基本观点。②对学生进行必修与选修内容的差别讲解,让学生既明确它们的区别,又能综合运用分析。③规范学生读图解题能力。
2、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不到位。课堂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梳理,忽视了学生技能的提高;记忆内容多,能力训练上时间少;课堂教学没有能问题化,学生遇到实际问题还是不懂。对解题思想、解题方法的总结提炼不够,缺乏规律性的总结。考试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了基础知识的把握,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一些非智力因素,例如解题速度与时间,解题技巧与方法,解题思路与策略,及基本的卷面质量,字迹的工整度,都是十分重要的。重视知识的讲解,忽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结合当前时事,提高学生综合应对高考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基础认识不到位,过高地估计学生。方法指导不够,以致学生不解题意,不管题型,乱答一气。答题的规范性极差。
3)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角色转变未到位:少数教师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只注重自身的“讲”,不注重知识落实程度、学生学习状态,一味的“满堂灌”,课堂效率低。
4)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低,没能及时地抓取有效信息促进教学。时政复习没有经常化、专题化,政治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所以有关社会重
点、热点这些时政问题的背景材料要求考生熟知。在这一基础上,考生更要掌握对这些重点、热点社会时政问题的理论思考,即这些问题可以同我们所学的哪些知识、原理相结合,是怎样结合的,增强考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5)教研气氛不浓厚,教学研究投入不足。集体备课还不够充分。仍有学校的集体备课还停留在统一进度、统一教案和学案,集体备课时间共同研讨学法,教法等规律性的

东西的较少。听评课少。真正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听评课较少,不能做到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个别学校集体备课不到位,出现了同一学校同一考场学生得分差距较大现象。
3、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1)落实不到位,有的题目老师分析讲解后也做过作业,再考试仍不能得高分。
2)政治素养的培养较差,政治性语言运用不够,政治思维能力亟待加强。表现出来就是重知识,轻能力。乐于背诵基础知识,忽视或者厌恶自我生成答案,组织答案能力极差。灵活运用解题思想、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灵活度不够。例如大多数学生缺乏对背景材料的感悟,不能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时不能形成顺畅的思路,生编硬造,得分率低。
3)双基不过关,平时规范训练不重视。知识储备不够,基础知识不扎实,不严谨,不准确,不能适应高考要求。
4)卷面混乱,书写潦草,乱写乱画,答题毫无章法规矩可言。。
三、下一步的建议与措施:
1、适应山东省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加强《2008年高考考试大纲》和2007高考的研究,提高备考的针对性。全体教师人人做高考的有心人。认真学习、仔细研究《考试大纲》。要通过学习研究搞清“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每一个教师都应明白这2年的考纲有哪些变化,哪些是删去的,哪些是新加的,哪些考,哪些不考,在示例中,变化有哪些,为何有这些变化,去年和今年在示例上有哪些不同,(例如辨析题)从而准确把握考察的重点和热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真正领悟《考纲》的精神,使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避免做“无用功”,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加强反思,提高课堂效率。在日常教学中,要经常反思。反思我们讲的与高考要求的是否对路,高考要考的基本知识,我们是否给学生夯实了,高考要考的能力,我们是否给学生培养了。加大“问题”研究,对平时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找准原因,制定措施,我们力争通过反思,寻求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强的能力,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3、明确目标要求,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在距离2008年高考还有30天的短短时间内,计划地制定和落实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位老师的计划包括以下内容:学生情况分析(基本情况、优势,存在的问题等)、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进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提高质量应采取的措施等。定好教学计划是成功的关键,因此,计划要周密,时间安排要得当,将复习计划分解到每一天,落实到每一节。
4、优化集体备课,提升备课质量。在原有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加大集体备课的“含金量”,不仅要在教学重点、难点和考点上下大力气,抓好落实,而且要注意研究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对各个阶段的备考方案进行讨论、完善,一、试题结构
本试卷考试形式为 卷,总分为100分,时间60分钟。试题有二个大题,即选择题和综合题,共有 小题。
二、试题特点分析
试题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设置,体现素质教育的导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提升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注重引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促进学生主动求知,不断实践,是一份既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精神又突出思想品德学科特点的试卷。试题呈现如下一些特点:
1.基础性。这张试卷最鲜明的特点是突出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从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来看,考查的都是课本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非常强调对基本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许多道题考查的基础知识很细,对学生准确记忆的要求较高,比如第x、x、x、x等题。学生必须对基本知识有深刻的记忆和透彻的理解,才能准确答出。
2.时代性。很多题目都能够以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但也重视了与教材知识密切结合的一些社会热点。如第 x、x、x及x题的材料都涉及了一些社会热点。
3.科学性。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课育人为本的德育功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导向,引领思品教学走上科学教育的轨道。
4.实践性。实践探究性的试题强调学生参与实践,参与生活,重点考查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如第x题等。
5.开放性。除少数题在书上能找出答案、其它题都不能在书上找出现成答案,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试题的灵活性、开放性,也是对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如第x、x题。
三、答卷情况分析
第一大题为选择题,共x个小题,分值x分。该大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简单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的命题趋向基本符合中学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选择题的总体难度较低,学生得分率较高。
第二大题为综合题,共x个小题,分值x分。第x小题是既注重教材知识又联系学生实际的情境题,大部分学生答题情况良好。

有一小部分学生失分率高,失分的原因在于对书本知识记忆不牢固,答题时出现条理不清晰,逻辑性不强,语言表达随意性较大,不能很好地运用思想品德学科的一些专业术语回答问题等现象。第x小题,这道题较灵活,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平时的教学中这种题型不常见,此次考试学生答题时有点束手无策,失误主要在于:答题思路、技巧还有待于加强训练,知识的迁移能力还较差,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这次考试中反映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学生对基本概念掌握不扎实,审题能力、理解能力较弱;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知识体系掌握不完整;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对一些开放性试题不适应,语言不规范、不完整;当考卷中有的表述与课本不一致时,不能理解其精神实质等等。这为我们今后的教学理清了思路。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进一步的努力:
(一)打好教材基础,夯实双基。
打好教材基础,扎牢基础知识,是考试取胜的关键环节。毋庸置疑,知识是基础,没有知识作为载体,能力的提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全面理解和强化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丝毫不能放松对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对于“一句话”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要求能脱口而出。对于相对较难、理论较复杂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要求能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只有通过知识的依托和构建,才能生成能力和情感。
(二)认真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基础知识扎实了还不够,考试不是知识的简单再现,因此我们还需要把零散的知识点糅合起来,以单元和主题为单位构建完整而相互关联的基础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要求学生提高对知识内在联系的把握及重新构建的能力,用学科思想把具体知识点串联起来,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三)关注时事热点,做到学以致用。
考试源于生活,引导学生要克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不良学习习惯,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行为习惯,平时通过看书籍、报刊、电视、听广播等途径了解新闻,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程和改革开放的新成就等。更重要的是把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紧扣教材,找准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切合点,要点要全,不局限于某一节或某一课,然后对时政热点作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
(四)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考试题很少以直问直答的形式出现,而是注重生活情景的创设,要求考生能置身其中,学会思考和分析,强调自主实践和主动探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的生活情境,通过互相研讨、师生互动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使知识逐渐融会贯通,加以内化和升华。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进行开放性试题的训练。试题训练不是单纯地做习题,更不是搞题海战术,而应将它看成是集强化记忆、加深理解、提高技巧、培养能力、积淀情感为一体的复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我们不要怀疑学生的能力和潜能,课堂上不要大包大揽,应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如学生阅读、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归纳等,教师只是用科学方法加以引导、补充、完善,这样老师在课堂上花的时间少,效率却提高了。
(五)加强应试训练,提高应试成绩
通过对这次学生思想品德试卷的分析,我们发现许多同学丢分不是因为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而是没有正确把握答题的方法和技巧,突出表现为:审题能力差,答非所问;表达能力差,答案言不及义,不能正确使用思想品德术语;考虑问题不全面,答案不完整;归纳、概括能力差。因此,提高应试策略,应做到:
1、认真审题;读懂题意,明确答题要求。即看问题要求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办”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如回答“是什么”,就应直接答出来;回答“为什么”一般是谈意义、原因、重要性等,组织答案有“有利于……”和“……的需要”等模式;回答“怎么办”,一般有“要坚持/倡导……”、“必须……”等方式说出解决措施。
2、深思熟虑,回归教材,分析问题的实质。在审好题的基础上,要打破头脑中的思维定式,思考题目要求回答的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理清答题思路,精心策划,布局谋篇,而不能简单地推断和罗列知识要点。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根据题目要求,找出材料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或契合点,即回归教材,落笔归根。
3、要点完整,语言规范,突出重点。思想品德试题往往是“采点给分”和“采意给分”相结合。因此,要认真组织答案,文字表达要力求清楚、有条理。答案要尽可能多元化,尽量避免答题的随意性和口语化,尽量使用思想品德术语回答问题。
4、多角度思维,多种方法并用。正确运用发散思维是解答开放性试题的最为重要的思想武器,同时也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

运用。考试要求对所学知识作具体地、灵活地运用,所以,一定要抓住主干知识,切中要害,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san/1185572.html

相关阅读:高三上册政治期中试卷(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