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广东省梅县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上月考(一)试题(语文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广东梅县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第一学期语文月考考试题(一)命题老师:邓柳芬 何慈娟 王金祥 审核老师:陈艳美本试卷共六道大题, 24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分别填写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答案必须写在答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必须使用黑色笔作答,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考生必须保持答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作文纸交回。请监考老师把答题卷和作文纸分开装订。一.基础知识题(1-4题共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感喟/匮乏 毗邻/裨将 抢夺/呼天抢地B.皈依/玫瑰? ? 悲恸/恫吓? ? 簇新/一蹴而就C.解数/解读 芳菲/菲薄 捭阖/俾众周知D.提挈/惬意 狙击/龃龉 附带/涸辙之鲋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龙门农民画创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是罕有的在内容上与时俱进的画种。它吸收和继承了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创新地以单线平涂手法,结合水墨画、水彩画、油画的表现形式并借鉴传统的民间刺绣、木雕、剪纸等艺术手法进行创作,大胆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它突破了焦点透视、比例、结构等基本绘画方法的束缚,以轻描淡写渲染人们丰富多彩的劳动和生活。这种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和具有抽象风格和民间审美情趣的绘画技法,在审美视角上彰显着自身的特色,具有较高美学价值。?A.与时俱进 B.轻描淡写 C.别具一格 D.彰显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年来光棍节成了一个流行的节日,商家自然也不希望错过这样的日子,便纷纷打出了促销的招牌,尤其是一些电子商务网站,早早就展开了打折促销的宣传攻势。B.睡姿不当会导致视力受损,有时还会引发多种疾病,特别是趴着睡觉会造成眼压过高,不仅可能诱发青光眼,严重的还会影响视力。C.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今年的“三农”工作,并围绕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D.专家认为,如果全国实行统一的药品编码,就可以建立药品信息系统及用计算机对种类繁多的药品进行科学管理打下坚实基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语序不当。应为“不仅会影响视力,严重的还会诱发青光眼。”C成分残缺,可在“增收”后面加“的主题”;D结构混乱,在“建立”前加“为”或删去“打下坚实基础”。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古诗中常常将“树叶”写作“木叶”,这是为什么呢? 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①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②“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属性。③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④“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⑤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⑥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A.⑤②①③④⑥ B.⑤②①④③⑥ C.②⑤③⑥①④ D.②⑤①③⑥④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与于襄阳书韩 愈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往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耶?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②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选自《古文观止》)[注]①于襄阳,名由页,字名元,深得唐德宗器重。因做过襄州大都督,故称于襄阳。②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贤才,问计于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请自隗始!”【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士之能垂休光休:停止 B.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 须:依赖C.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过:不对 D.未尝干之 干:请求【小题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A.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B.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C.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D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自己虽然不是人才,可是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那些一般的人。B.作者认为,读书人享有大名的原因,是有先通显而负天下众望的人做其引导者。C.作者认为,是下位之人恃才傲物、上位之人不肯屈尊下顾导致二者不能“相须"。D.作者在文中既表现了自己积极仕进的心情,又对达官贵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3分)译文: (2) 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往无赫赫之光。(3分)译文: (3) 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4分)译文: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4】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需要学生通读全文,找到相关段落,从中概括、归纳人物的言行。文章并无批评之意。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5】试题分析:文言翻译题通常涉及若干文言现象,重点是把握好关键词及特殊句式,了解阅读材料所涉及的文言现象。得分点分析:(1)“莫”、“美”、大意各1分。(2)“穷”、“赫赫”、大意各1分。(3)“谨”、“赐”、“足”、大意各1分。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附参考译文】七月三日,将仕郎、国子监四门博士韩愈,恭谨地上书给尚书阁下: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眼儿媚 【宋】石孝友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①,数竿修竹②,数叶芭蕉。注:①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②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小题1】本词上片诗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简要分析。(3分)【小题2】结处三句 ,“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试简要分析。(4分)【答案】【小题1】情景交融。(1分)“云淡淡雨潇潇”应和“愁”字,(1分)“暮暮复朝朝” 既【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手法分抒情手法和表现手法,抒情手法又分直抒胸臆和借景生情;表现手法包括修辞如拟人、比喻、通感、衬托等,其他如动静相衬、虚实对比等。这就要看诗句具体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分析其效果。具体来说,这首词运用了借景抒情、虚实对比、比喻等手法。然后联系诗词原句进行分析,切不可空对空。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结三句用笔潇洒,语淡味浓。萱草别名很多,通常又称鹿葱、忘忧、宜男、川草花、金针花等等。嵇康写进他的《养生论》:“合欢蠲愤,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诗经》叫它谖草。《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传》:“谖草令人忘忧。”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除重复上面的话,并引李九华《延寿考》云:“嫩苗为蔬,食之动风,令人昏然如醉,因名忘忧。”然唐宋诗人孟郊、梅尧臣等对“忘忧”都提过质疑。“一丛萱草”的本意是说:相思情切,即得萱草,也不能忘忧,暗含有刘敞(原父)诗意:“种萱不种兰,自谓可忘忧;绿叶何萋萋,春愁更茫茫”。“儿竿修竹”,取意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诗中的“佳人”有高节的情操,故与“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刘禹锡《酬元九侍御赠壁州鞭长句》)的竹并列。这句赞对方的品德。最后以缠绵不尽的相思作结:“数叶芭蕉。”芭蕉在诗词中一向是愁的象征。唐人张说《戏草树》诗:“戏问芭蕉叶,下片专从自己方面来叙相思。轩“小”而“独”,即使欲排遣愁也不可能,卧不安席,食不甘味,直逼出一句“情绪好无聊”。这句浅白直率,却是一句大老实话。同是周邦彦的“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风流子》);“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解连环》);这些写刻骨相思的率直语言,【解析版】广东省梅县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上月考(一)试题(语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san/240812.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