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2014届高三统一摸底考试 语文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河南省濮阳市2014届高三统一摸底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1-3题。(93分) (1) (2) (3) (4)“”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论语?子路》记载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和谐”是指一种社会安定平和的状态。如《左传》所言:“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国的先秦诸子也都在各自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社会的图景。同时“和谐”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和谐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而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 (6)“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到18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的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展开,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由此可见,对“和谐生活”和“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越来越彰显在人们为城市的明天所描绘的蓝图之中。 (7)建立“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形 1.下列有关“和谐”与“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B.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 C.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历史和未来的多元文 D.城市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数百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开始的一系 B.随着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 C.作者强调了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 D.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和谐”作为一种理念或理想,早就蕴含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如《礼记》《论语》中; B.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对“和谐城市”的理念进行探讨; C.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 D.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开始寻求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璃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后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剐,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工草隶,善属文 属:写作 B.文约理赡 赡:充足 C.潜引入阁计事 潜:偷偷地,暗中 D.仍知门下省事 知:了解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明房玄龄贤德的一组是 ( )(3分) ①朕无后顾之忧矣 ②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③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 ④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 ⑤闻人有善,若已有之 ⑥废朝三日 A.①②⑥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房玄龄早慧多才,很有孝心。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博览经史,书法、文章俱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就连睡觉都顾不上。 B.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如遇到谋士、将才,他就暗中结交他们,并让他们甘心为太宗出力。 C.房玄龄深受唐太宗信任、重用。房玄龄一度因为被人中伤,被高祖驱斥,后又被太宗召回。贞观元年,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拜太子少师。D.房玄龄与唐太宗情深意重。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的厚待。太宗为方便派人探视,凿开宫墙开门;还亲自登门,握着他的手问候。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5分) (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秋思寄子由黄庭坚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注】此诗写于元丰四年(1081年),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令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被贬为筠州(今江西高安)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 8.全诗虽只短短四句,却蕴涵着相当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困于心,,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虽九死其犹未悔。,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 (3)风急天高猿啸哀,。,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乙 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棉花被子衣向东 (1)有些物品被我们珍藏着,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它们多么稀奇贵重,而是其中融入了我们太多的情感。比如一支钢笔,一本书,一枚发卡,等等。马宁珍藏的是一床棉花被子。 (2)马宁二十年前跟妻子赵薇结婚的时候,他的家乡马湾镇还不是风景旅游区,街道狭窄屋舍落败,一砖一瓦都显得那么寒酸。有一条水路和一务旱路通往马湾镇,水路不宽,旱路崎岖,把满眼的青山绿水,封闭在山峦叠嶂的一团宁静中。南方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雾,使得门前青石扳上的苔藓,一年年滋蔓着。每年入冬之后,日子就阴冷得很了。 (3)赵薇是北京部队大院出生的女子,对南方阴冷的天气,难免有些不适应。马宁说:“你别担心那边冷,我早就写信告诉我妈,让她缝做一床新棉花被子,冷不着你。” (4)赵薇知道这件事情对马宁的重要性,她就不再说什么了,跟随他走进南方阴冷而灰暗的小镇。 (5)马宁的母亲按照儿子来信的要求,选用了上等的新棉花,缝做了一床棉被。白棉布的被里,大红的缎子被面,密密实实的针脚,看上去非常讲究。她怕冻着了北京来的儿媳妇,被子里垫了厚厚的棉花。赵薇拥着被子,就闻到了新棉花的气息,还有白棉布的香气。 (6)等到儿子儿媳离去后,母亲就很细心地收起棉被,把它保存在厚重的木箱里。南方的屋子潮湿,遇到好天气,她总要把棉被放在阳光下晾晒,让棉花保持着蓬松细软的状态。 (7)马宁结婚的第二年,家乡发了一场洪水,环绕马湾镇的河流水位暴涨,淹没了屋前的石阶。母亲屋内的水漫过了床铺。她用塑料布缠裹着那床加厚棉被,抱在怀里,站在客厅的方桌上,整整站了六个小时。马宁的哥哥试图帮她接过棉被,她却不肯松手。 (8)屋前的柿子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北京的儿媳始终没有回来。一个夏天的晚上,母亲突然主动把电话打到北京,说她想他们了。马宁说:“这好办,你到北京来住些日子吧。” (9)马宁就让哥哥把母亲送到了北京,母亲住了二十几天,就再也住不下去了,吵着要回老家。眼下南方正是梅雨季节,她老是担心木箱内存放的那床棉被潮湿生霉了。母亲到家的当天,就把棉被从本箱内倒腾出来,果然挨近木箱底部的棉被子,有些潮湿,她急忙把河南省濮阳市2014届高三统一摸底考试 语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san/241097.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