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三语文高考考前模拟试题(湖南师大附中带答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湖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考模拟卷(二)
科目:语文
(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 答题卡和本试题卷的封面上,并认真核对答题卡条形码 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科目。
2.和非均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 试题卷和草稿纸上作答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如下 要求答题:
(1)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2B铅笔填涂方框,修改 时用橡皮擦干净,不留痕迹'
非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 字笔书写,否则作答无效'
(2)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 面清洁
3.本试题卷共8页。如缺页,考生须及时报告监考 , 否则 自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姓 名
准考证号
祝你考试顺利!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
湖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考模拟卷(二)
语文
本试题卷共7道大题,21道/J、题(2道选做题任选1 /J、题),共8页,时量15"分钟,满
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2 .下歹坛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端详 博弈 轻歌慢舞 筚路蓝缕
B 抉择 砥砺 明察秋毫 发愤图强
C 震撼 陨首 磬竹难书 集思广益
D 蝉联 歆享 寥若晨星 独占鳌头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当《西游记》的笔触由社会层次转到人性层次时,其文风也由向外的横眉冷对变成向 内心的温煦的自我关照。
B.当社会各阶层人士都为受灾的台湾同胞慷慨解囊时,这位据说身家过亿的富豪却细 大不捐,引起了大家的议论。箴
C.怆“说书”,“不同” “学术”,宣讲必须立论严谨,言之有据,不可由着性子臆造,更不可为了 耸人听闻而言之凿凿。
D.世界闻名的记着,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萧乾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就因长篇 小说《梦之谷》而名噪一时。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I怆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报纸广告增长率从持续了 20年的高位上跌落下来,伴随着的是"与此同时,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经过十来年的指数性增长,,未来网络媒体还将呈现爆
炸式发展。在这场媒体的变局中,传统报纸的强势地位被从根本上动摇,,报纸为
生存而进行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I①年轻读者的流失和发行市场的萎缩 i②发行市场的萎缩和年轻读者的流失 ③开始出现“拐点” i④已经接近“临界点”
I⑤行业奶酪会越来越少 i⑥市场蛋糕会越来越小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②③⑤

二、文言文(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8题。
赵俨,字伯然,颍川阳翟人也。俨刚毅有度,太祖①以俨$朗陵长。县多豪猾,无所畏 忌。俨取其尤甚者,收缚ff,皆得死罪。俨既囚之,乃表府≈放,自是威恩并著。
时被书差千二百兵往.助.汉中守,署②督送之。行者卒与室家别,皆有忧色。署发后一 曰,俨虑其有变,乃自追至斜谷口,人人慰劳,又深戒署。还宿雍州刺史张既舍。署军复前 四十里,兵果叛乱,未知署吉凶。i俨自随步骑百五十人,皆与叛者同,或婚姻,得此 问,各惊,被甲持兵,不复自安。俨.欲还,既等以为:“今本营党巳扰乱,一.身.赴之无益,可须 定问。”俨曰:“虽疑本营与叛者同谋,要当闻行者变,乃发之。又有欲善不能自定,宜及犹 豫,促抚宁之。且为之元帅,既不能安辑,身受祸难,命也。”遂去。行三十里止,放马息,尽 呼所从人,喻以成败,慰励恳切。皆慷慨曰:“死生当随护军,不敢有二。”前到诸营,各召料 简诸奸结叛者八百余人,散在原野,惟取其造谋'治之,余一不问。郡县所收送,皆放 遣,乃即相率还降。俨密白:“宜遣将诣大营,请镇守关中。”太祖遣将军刘柱将二千 人,当须到乃发遣,而事露,诸营大骇,不可安喻。俨谓诸将曰:旧兵既少,东兵未到,是以 诸营图为邪谋。f或成变,为难不测。因其狐疑,当令早决。”遂宣言当差留新兵之温厚者 千人镇守关中,!^余悉遣东。便见主者,内诸营兵名籍,案立差别之。留者意定,与 俨同心。其当去者亦不敢动,俨一日尽遣上道,因使所留千人,.分布罗落之。东兵寻至,乃 复胁喻,并徙千人,令相及共东,凡所全致二万余.口。
正始四年,老疾求还,征为骠骑将军,迁司空。薨,谥曰穆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三,有删节)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7.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为人刚直,做事果断,但处理起事f非常能宽严有度,不滥杀无辜。这在处 理地方豪强不法之徒和平定军士叛乱的事件中有充分的体现。
B.当时朝廷下达文书给赵俨!命他派一千二百名士兵前往汉中协助驻守,赵俨便让殷署 负责监督护送,但在行军途中却发生了 士兵叛乱的事情。
C.赵俨不顾张既等人的劝阻’毅然决然追上前去’采用分化瓦解的办法,平定了这场由 叛乱士兵和自己身边步、骑兵相勾结而发动的严重叛乱。
D.赵俨当众宣布留下一千人,使这些人安心乐意听从他的指挥,后又将他们分散到各营 加以控希U,等东方援兵来后,便又胁迫催逼他们前往汉中。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行者卒与室家别,皆有忧色。(分)
译文:
(2)且为之元帅,既不能安辑,身受祸难,命也。(4分)
译文:
(3)留者意定,与俨同心。其当去者亦不敢动。(3分)
译文:

(二)文言文断句。(3分)
9.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之/君f细细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 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
B.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 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C.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 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D.今吾心无逆顺者也/则鸟兽之视吾/犹其侪也/故游吾园者不思/高林旷泽/寝吾庭者 不愿/深山幽谷理使然也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3分)
10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分)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①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①许浑:晚唐诗人。
(1)从体裁来看,这首诗属于。(1分)
(2)X?本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诗的首句起势不凡’次句写登楼所见景物,一虚一实,开合擒纵,极有法度。
B.诗的第五、六句撷取绿芜、鸣蝉、黄叶等意象,出秦苑汉宫今日之荒凉。
C.诗的第七、八句中的“行人”泛指古往今来的过往之人,没有包括诗人自己。
D.全诗文思缜密,气势雄浑,在景物的中寄寓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深沉感慨。
(3)本诗的第四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加以赏析。(分)
答:
11.古诗文默写。%分,每空1分)
(1)天姥连天向天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
(王羲之《兰亭集序》)
(3)客喜而笑,。肴核既尽,。(苏轼《赤壁赋》)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时局变化与陈寅恪的去留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身处广州的陈寅恪自然是被劝说离开大陆重量级人物中的重点。
然而事情并不顺利,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杭立武多次尝试均碰了钉子。9月的一天,杭 携当时的财政部长一起去找中山大学副校长陈序经,请他协助劝说陈寅恪,说是只要陈寅 恪能答应去香港就马上给十万港币和一套新房。陈序经没好气地回答说:“你给十万我给 十五万,我盖新房子给他彳I' ]住。”自然,陈寅恪本人也没走的意思。据说同年巳为台大校长 的傅斯年也曾多次电催陈寅恪赴台,也是了无所获。交代材料有云:香港是英帝国主义 殖民地。殖民地的生活是我平生所鄙视的,所以我也不去香港,愿留在国内。”陈寅恪素来 不说假话,而且又是交代材料,所以说5文内容应该是肺腑之言。
据学生的回忆,陈寅恪在成都华西坝居住时,牛津大学曾有一位高级讲师雷德来访, 重申牛津过去的邀请,陈寅恪谢绝了。后来他对石泉说:“狐死必首丘,我老了,愿意死在 中国。”陈家自一代豪杰陈宝箴到晚清公子陈散原再到不世英才陈寅1丨各,虽都曾逢种种变 故而至命运多舛,但衷心爱国的家风一脉绵延,代代相传,从未或坠。后来的助手黄萱说: “他希望祖国能早日繁荣富强起来的愿望是很强烈的。因此我认为他的去留问题,是经过 深思熟虑才决定下来的。他留下来,反映了对旧中国的失望和对新中国的期望。我从来 没有听到他对决定不离开大陆说过后悔的话。”
黄萱在陈寅恪身边工作有一十四年之久,她的话应该可信。是否对旧中国失望、对新 中国有所期望我们姑且不论,但有一点无疑非常明确:对家国深沉凝重的爱恋是陈寅恪所 以留居大陆的根本原因。这大约没有问题。
就这样,陈寅恪在一个距离北京非常遥远,但相去台4匕更加“遥远”的海滨城市留居了 下来,在美丽的岭南大学生活和工作了起来:无端来作岭南人,朱橘黄蕉斗岁新。
他的生命注定要在康南海的故地绽放新的光华。
平心而论,建国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陈寅恪的生活较解放前好了许多,生活情况和工 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而这些都直接地与来自高层的关心相关甚密。种种资料 显示,陈毅之外,关心垂顾陈寅恪的上层领导人还有周恩来、朱德、林伯渠等人。竺可桢的 曰记就清楚记录了 一次周恩来亲自过问陈寅恪的记录,应该是在1954年1月28日科学院 在政务院作报告的一次会议上,总理在总结中强调“要团结一切爱国分子,如陈寅恪,要考 虑科学家待遇”云云。就在同一个月,当年日本弘文馆同窗,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 长的林伯渠在广州中大登陈宅看望了陈寅恪。20年代初曾留学德国的朱德元帅1958年 到中大时也曾向接待者关切地询问陈寅恪的情况。另据陆键东所著《陈寅恪的最后二十 年》一书,大约在建国初几年还有这样的有关陈寅1丨各的“神话”流传:其一,50年代毛泽东率代表团赴苏联访问,闲谈时斯大林#丁听陈寅1丨各这个人,并说读过此人的历史著作,毛答应 回国后查找,后来查知陈寅恪在中大,便嘱咐广东省政府注意优待;其二,周,恩来有一次在 正式场合说过,光是凭陈寅恪不去台湾这一点,陈寅恪的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
(选自《史学泰斗陈寅恪传(,有删改)
12.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确魁确识界的一些名流不停地劝导陈寅恪离开广州,到香港或 台湾去,都被他拒绝。
B.面对包括英国牛津大学在内的盛情邀请,陈寅恪最终选择了留在广州,因为他不喜 欢生活在殖民地国家。
C.陈寅恪没有离开中国大陆,这表明了他对家国的深沉爱恋’他在康有为的故乡绽放 了自己新的生命光华。
D.解放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陈寅恪的生活状况得到较大的改善,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高 层领导对人才的尊重。
13.根据原文中的信息,以下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传记以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为背景’多方位地表现了陈寅恪忠贞于学术的精神和崇 尚自由独立的学者风范。
B.传记简洁地叙述了陈家自祖辈以来形成的优良的家族传统,从另外一个层面揭示了 陈寅恪不离 大陆的 。
C.作者为了体现传记的真实性,引用了大量确凿的史料来做佐证,比如周恩来过问陈 寅恪、斯大林打听陈寅恪等。
D.作者为了突出人物的形象,把留守广州的陈寅恪和为名利而赴台的傅斯年进行比 照’两者境界高下对比鲜明。
14.在陈寅恪身上,你觉得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分)
答: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静夜功课
张承志
子夜清时,匀如池水的夜静谧地等待着,悄悄拍了拍,知道小女儿这回真的睡熟了。 蹑脚摸索,漆黑不见门壁。摸索着突然踢了椅子一下,轰隆砰然的炸响惊得自己晕眩 了刹那。屏息听听,暗幕中流淌着母亲、女儿的细微鼾息——心中松了 一下。
摸至椅子坐下,先静静停了一停。
读书么?没有一个读的方向。
写么?不。
清冷四合。肌肤上滑着一丝触觉,清晰而神秘。我突然觉察到今夜的心境,浮凸微明 的窗棂上星光如霜粉。
我悄悄坐下了,点燃一支莫合烟。
黑暗中晃闪着的一星红点,仿佛是一个异外的谁。或者那才是我。窗外阴云,室内沉 夜;黑暗充斥般流溢着,不知是乌云正在浸入,还是浓夜正在漾出。其中那一点红灼是我 的魂么,我觉得双目之下的自己的肉躯,巳经半溶在这暗寂中了。
我觉得那红亮静止了,仿佛不愿扰舌L此界的消溶。于是我坐得牢些,不再去想书籍或 纸笔。
这样,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夜。我惊奇一半、感叹一半地看着,黑色在不透 明的视野中撕絮般无声裂开,浪头泛潮般淹没。黑的粒子像溶了但未溶匀的染料,趁夜深 下着暗力染晕着。溶散有致,潮伏规矩,我看见这死寂中的一种沉默的躁力,如一场无声 无影的角斗。
手痉挛了一下,触着的硬硬边缘是昨夜读着的书,高渐离的故事。
远处窗外,遥遥有汽笛凄厉地撕裂黑布般的夜,绝叫着又隐入窗外沉夜。高渐离的盲 眼里,不头p那永恒黑暗比这一个怎样;而那杀人呼救^以的汽笛撕叫,为什么竟像是高渐离 的。
我视界中的黑暗慢慢涌来,在我注视中闭合着这一抹余空——若是王侯根本不懂音 乐呢——黑潮涨满了。思路断了。
我在暗影里再辨不出来,满眼丰富变幻的黑色里,没有一支古雅的筑。
那筑是凶器……
我决心这样任意遐想一回。应该有这样的夜:独自一人闭锁黑暗中思索的夜。如墨 终于染透了、晕匀了六合的纸,我觉得神清目明,四体休憩了。我静静地顺从地等着,任墨 般的①黑夜一寸寸浸透我这一具肉躯。
墨确‘,我冥冥中信任的只有鲁迅。
但这夜阵中不见他,不见他的笔。渐离毁筑,先生失笔,②黑夜把一切利器都吞掉了。 是的,我睁大双眼辨了许久,黑色的形形色色中并不见那支笔,只•有墨,读不破的混沌溶 墨。春秋王公显然是会欣赏音乐的,而到了民国官僚们便读不懂鲁迅的墨书。古之士子 奏雅乐而行刺,选的是一种美丽的武道;近之士子咯热血而著书,上的是一种壮烈的文 途_但毕竟是丈夫气弱了。
因为乌云般的黑暗在浸漫淹没,路被③黑夜掩蔽得毕竟窄了。
我心中残存着一丝惊异,仍然默默坐在黑暗的闭室之中。黑暗温暖,柔曼轻抚,如墨 的清黑涤过心肺,渐渐淹上来,悄然地没了我的顶。
近曰爱读两部书,一是《史记•刺客列传》,一是《野草(可能是因为巳经轻薄为文, 又盼添一分正气弥补吧,读得很细。今夜暗里冥坐,好像在复习功课。黑暗正中,只感到 黑分十色,暗有三重,心中十分丰富。秦王毁人眼目,尚要夺人音乐,这不知怎么使我想着 觉得战栗。高渐离举起灌铅的筑扑向秦王时,他两眼中的黑暗是怎样的呢?鲁迅一部《野 草》,仿佛全是在黑影下写成,他沉吟抒发时直面的黑暗,又是怎样的呢?
这 中的 ! 是有 。
慢慢地我习惯了这样④黑夜悄坐。
我觉得,我深深地喜爱这.样.。
我爱这启示的黑暗。
我宁静地坐着不动,心里不知为什么在久久地感动。
黑暗依然温柔,涨满后的深夜再也没有远处闯来的汽笛声。我身心溶尽,神随浪摇, 这黑暗和我巳经出现了一种深深的默许和友谊。
它不再是以前那种封闭的围困了。此刻,这凌晨的黑暗正像一个忠实的朋友,把我和 我的明日默默地联系在一起。
15.第二段的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6.文中共有四处写到“黑夜”,请问它们的含意是否相同?(4分)
答:
17.请简要阐述本文的写作思路。%分)
答:
18 .文中用大量笔墨提及高渐离和鲁迅这两个人物,他们之间有联系吗?作者将“武道” “文途”并提,二者之中你推崇哪一种方式?请谈谈自己的看法。%分)
答:
六、选做题(19、20题任选1题,12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公安微博危机公关十小时 昨天下午,山大南路,一起普通的治安案件5发千人围堵的群体事件。济南公安 微博第一时间公布权威信息,将这场风波顺利平息。请听济南台记者?制的录音报 道:公安微博危机公关十小时。
(录)昨天17点,在山大南路,一名女警察与一对修车的老人突发争执。市民李先 生#录音)“她嫌人家老头老太太修得慢了,就跟人家吵起来,然后就骂人。”
争吵中,女警察叫来一名男子,将两位老人打倒,并迫使老太太跪在地上。周围群 众看不下去,纷纷要求他们给老人道歉。
17点17分,历城巡警赶到现场。刘警官:(录音)“经了解是一起治安纠纷。由于 现场人太多,我彳I' ]准备把双方带到派出所作进一步处理。”
群众误以为警车是想掩护女警察逃走,于是将警车也团团围住:(录音,现场)“出 来!出来!”
18点32分,网上出现“刘三好学生”的一条微博:“山大南门东边,据说发生警察殴 打老太太致老太太下跪的事!”
微博被迅速转发。更多的市民赶往现场,很快聚集了一千多人:(录音)“后来人越 聚越多,大家很气愤嘛,就把这个车拥到路中间,山大南路就不能走了。”
19点31分,市公安局微博警察孙海东发现这一情况,立即通过济南公安官方微博 介入。
19点4 5分,孙海东随市局领导一同赶到现场参与处置:(录音)“现场很多人举着 手机,不断拍照,发微博。大部分群众没看到第一现场,如果以讹传讹,事情会越闹越 大。我们必须在微博上将真相尽快发布出去。”
(键盘声,压混)
20点20分,“经核实,省女子监狱民警林某着警服修车时发生纠纷,叫其丈夫将受 害人打伤。”
20点26分,“现场的警车是历城巡警的,是为了先期处置。”
20点36分,“目前打人者巳被扭送山大路派出所。正在接受处理。”
这些微博被转发了 H63次。网上的声浪渐渐平息,现场的群众也因了解了真相 而陆续散去。
今天凌晨4点07分,公安微博再发最新进展打人者林某和朱某被处以十五天行 政拘留。两人巳被连夜拘留。”
众多网友对济南公安微博的做法表示了赞许。网友“多多”:“济南公安微博辟谣 真快,真给力。”
山东大学教授王忠武:(录音)“济南公安以微博应对微博,效率、公正性可圈可点, 这应是政务微博发展的一个方向。”
(2015年8月18曰济南广播电视台播出,有删改)
(1)《公安微博危机公关十小时》这篇广播消息中录音内容有怎样的作用?%分)
答:
(2)根据上面这则广播消息的相关信息,以某报记者的身份’从报道济南女狱警街头打 人的角度,以“济南狱警街头打人引发群体事件当事人已被拘留”为题,写一则报纸消 息,正文200字左右。%分)
答: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分)
①子曰:“有教无类。”(《论语•雍也》)
②“人乃有贵贱,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皇侃《论语义疏》)
③“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 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朱熹《论语集注》)
④“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论语•公冶长》)
⑤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⑥7月8日,第三届“青年踏寻孔子行脚”活动在台湾师范大学举行誓师大会,来自 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17所高校的211名学生将前往两岸26所偏远地 区学校支教,践行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新华社发)
(1)根据上述①至④段文字,概括“有教无类”的具体含义。材料⑤孔子的观点与其“有 教无类”的思想是否矛盾?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答:
(2)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角度为材料⑥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新闻评 论。(6分)
答:
七、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
《相声百年经典》一书中,作者记述了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的一段往事。在排 演相声《关公战秦琼》时,他特地去请教了京剧表演艺术家这样一个细节问题:关公那 个代表性的亮相姿势,究竟是左手捋髯,右手背在身后,还是右手捋髯,左手背在身后? 对大师的这种做法,人们无不称叹,你又有何感受?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 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san/313825.html

相关阅读:2015年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