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地理人口与城市专题突破复习教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人口与城市
一、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A)加速增长阶段(B)增长减缓阶段(C)低速增长阶段(D)
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过渡”模式“低低低”模式
人口增长类型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点出生率高较高开始下降,较低进一步下降,低
死亡率高迅速下降,较低继续下降,低低
自然增长率低,波动大提高,高逐渐降低低
人口增长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急剧增长开始减缓零增长或负增长
典型地区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土著居民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德国、英国、法国等国

二、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地区问题危害解决措施
世界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失调对经济、就业、资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加大,积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人们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甚至下降,使穷国更贫困,也不利于提高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0~14岁的儿童比重过大人口增长惯性加大,不利于人口、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会带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鼓励生育,接纳外移民
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各因素主要通过案例分析理解
2.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影响: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②有利于当地资的开发;③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人口流向城市的影响:(1)有利影响—①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②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③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④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⑤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2)不利影响:①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②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③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问题;④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四、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1.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是一个警戒值。(环境人口容量)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很多,例如,资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生活消费水平等。其中资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之呈正相关的关系,而生活消费水平与之呈负相关的关系。
2.人口合理容量: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一个理想值。
3.一般而言,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人口容量。如:中国的环境承载力是16亿人,而人口合理容量是8-9亿人。
五、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分布特点
住宅区分布面积最广;出现高级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且有背向发展的趋势
(高级住宅区在城市外缘,低级住宅区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商业区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CBD经济活动繁忙,建筑物高大稠密,不仅是商业活动中心也是服务中心)
工业区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不断向城市外围移动;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合理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最主要是处理好住宅区与工业区的关系。①便捷的交通联系(为了方便职工的上下班)②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③应布置卫生防护带。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其它因素——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历史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历史因素)
七、城市化的内涵及主要标志
1.概念: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表现: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主要衡量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八、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1.时间差异

2.地区差异

九、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城市化的意义: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不利影响:
环境要素危害
气候城市工业排放各种气体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①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②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水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蒸发、渗漏产生再分配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生物生物栖息地被城市的“钢筋水泥”所改变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土壤城市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废渣,特别是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城市化带的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就业困难、秩序混乱等
十、城市交通环境问题
1.两大问题: ① 交通线路拥堵; ② 交通环境污染
2.措施:解决交通线路拥堵:根本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解决交通环境污染: ① 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② 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③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二者共性措施)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san/52207.html

相关阅读:高三地理亚洲及极地地区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