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生物必修3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第一轮复习题及答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③ 第三单元 第二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时跟踪检测
(限时:3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取决于各类生物的生态位。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生态位越相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结果会导致物种的丰富度下降
B.一定区域内生活的各种群中食性相似,栖息环境差异不大,有利于生物的进化发展
C.群落中各种群的生态位分化越大,生物生存下来的机会越大,物种的丰富度就越大
D.一定区域内生活的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越多,越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解析:群落中生态位越相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在竞争中有些个被淘汰,甚至有些物种会灭绝,导致物种的丰富度下降;各种群中食性相似,栖息环境差异不大,生物之间的竞争越激烈,对生物进化越有利;群落中种群的生态位分化越大,越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但生态位重叠越多,越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答案:D
2.线虫与昆虫病原体可被联合用于害虫的防治。线虫首先感染宿主昆虫,然后细菌从线虫中逃出、繁殖,并杀死昆虫,最后线虫以分解的虫体为食。这一事实说明(  )
A.可以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和基因工程等措施综合防治害虫
B.有害生物的天敌包括捕食者和寄生物
C.同一宿主可同时被多种寄生物危害,寄生物本身又可被另一寄生物寄生
D.生物防治可以避免害虫的抗性进化,防止环境污染
解析:题干事实说明昆虫被线虫和细菌寄生,线虫又被细菌寄生。一种寄主可以被多种寄生物寄生,一种寄生物也可能侵入多种宿主(但也有专一寄生的),寄生链是生物链之一,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A项中的基因工程、B项中的捕食者。D项中的防止环境污染等内容与题干信息无直接关系。
答案:C
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演替之初相比,顶极群落的结构更为复杂和稳定
B.形成哪种顶极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C.顶极群落一旦形成,将永远保持原状
D.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自动调节能力更强
解析:生物群落的演替是不断进行的,顶极群落一旦形成,在没有受到影响的条件下会较长时间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
答案:C
4.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经过一段时间后,有关山崩形成的土石堆积处首先出现的生物集群一般是(  )
A.个体体型比较大,且环境适应性较强的类型
B.个体体型比较小,且环境适应性较弱的类型
C.地衣首先在土石堆上定居
D.多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且通常以种子繁殖
解析:群落的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所以土石堆积处首先出现的生物集群大多为一年生。能产生大量种子的草本植物,这些生物对环境适应性较强。出现地衣阶段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D
5.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
豚草0.30.61.11.52.3
狗尾草10.09.286.85.5
龙葵3.02.00.400

A.可以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增加
B.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采取样方法
C.豚草入侵,不改变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
D.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增长
解析: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豚草种群密度增大,狗尾草种群密度降低,龙葵被淘汰,因而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降低。由于豚草入侵,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发生了改变。豚草的种群密度不断增大,种内斗争激烈,最终呈“S”型增长。
答案:B
6.(2014•南通质检)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人类活动不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解析:该群落的演替应是次生演替;人为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
答案:C
7.(原创题)已知物种A与物种B具有捕食关系,纵坐标表示生物量,横坐标表示时间,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减少
B.②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增加
C.③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减少而导致B的增加
D.④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B的减少而导致A的减少
解析:在各图中,A的生物量都大于B,可确定A、B间的捕食关系为A→B,故可肯定A的增加会导致B的增加。
答案:B
8.在弃耕农田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解析:弃耕的农田演替成森林的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加,达到生态平衡时,物种数量保持相对稳定。随着植物的增加,总光合作用增加,但是达到稳定后,总光合产量将不再增加,总光合产量反而减少,但是在稳定后,总光合产量将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答案:B
9.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培养A、B两种微藻,得到两种微藻的生长曲线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A、B微藻分别利用其中磷元素的曲线。现将两种等体积的微藻混合培养在磷元素浓度略低于KB的环境中,随时间的推移,预期两种微藻的数量变化曲线是(  )


解析:从图乙看出,在磷元素浓度低于KB的环境中,B微藻生长速率大于A微藻,所以,磷元素浓度低于KB时,B微藻利用磷元素大于A微藻。将两种等体积的微藻混合培养在磷元素浓度略低于KB的环境中,两种微藻处于竞争状态,B竞争能力强于A,数量增多,A数量减少。
答案:D
10.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草原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16010080
平均种数(种数/米2)201810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2 000900200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25.049.178.0
据表可以确定的是(  )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解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植物总种数包括该生态系统内所有区域的所有植物物种,因此不能通过样方法获得该数据;因种数、产量等与种群密度大小不存在比例关系,尽管典型草原的植物总种数等比荒漠草原多,也不能得出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流经草原的总能量为平均产量与面积的乘积,因不知各类草原的总面积,因此不能得出总能量的大小关系;旱生植物的丰富度为植物总数×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旱生植物的种类分别是40、49、62种。
答案:D
11.甲、乙、丙、三种萤火虫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不尽相同。它们分布区域的温度和湿度的范围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乙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甲窄
B.丙能适应的环境湿度范围较甲广
C.甲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丙窄
D.这三种萤火虫有可能同时分布于温度、湿度范围很窄的同一栖息地中
解析:由图可见,甲适应的温度范围窄而湿度范围广,乙适应的温度范围广而湿度范围窄,丙在温度和湿度适应范围介于二者之间,甲、乙、丙三者没有共同的交叉区域,因而三种萤火虫不可能同时分布在温度、湿度范围很窄的同一栖息地中。
答案:C
12.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M、N将呈现“J”型增长
D.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
解析:仅从食物关系来看,曲线不重叠时,M与N无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会发生重叠而产生竞争关系,所以仅凭曲线是否重叠不能确定二者是否存在竞争关系。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适应能力越强。“J”型增长的发生是以没有生存斗争为前提的,显然,M与N存在竞争关系,不可能满足“J”型增长的发生条件。当d<b时,两种生物的食物种类重叠部分增多,竞争会加强。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18分)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如图1):该野外调查小组的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图1显示,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
(2)调查小组对该地区的树种进行了辨认和挂牌(如图2),并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树木A与树木B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__多样性,主要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引起的。树木A与树木D、E、G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__多样性。
(3)调查小组对一块荒地的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年份
植物  20012002200320042005
A10.09.286.85.5
B3.02.11.10.30.1
C0.30.61.11.52.3
D3.02.00.400
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_______;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图3是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___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________。
解析:(1)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小动物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样方法。(2)树木A和树木B是同一物种的两棵植物,两者的区别在于遗传物质不同,属于遗传多样性,同一物种基因型的多种多样是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的;树木A与树木D、E、G是不同物种的几种植物,属于物种的多样性。(3)表格中四个物种,只有C物种的数量逐渐上升,因此C最有可能是外来物种。(4)在第10年开始λ<1,可知从第10年开始该种群是负增长(种群数量减少),第15年之后增长率虽然开始上升,但λ还是小于1,种群数量依然在减少;直到第20年λ=1时,种群数量停止减少,故第20年时种群数量最少。第20~30年间λ无变化所以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答案:(1)样方法 S0
(2)遗传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物种
(3)C 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 (4)20 0
14.(15分)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调查时间
调查项目   1953年1973年1984年1996年
叶面积指数2.486.6111.2817.76
光能利用率(%)20.342.388.995.9
总初级生产量[t/(hm2•a)]17.4355.50116.61150.81
净初级生产量[t/(hm2•a)]1.5014.5223.8826.00
(1)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绘制生产者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坐标曲线图。
(4)下图是1953~199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_______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_____________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1)演替的结果是群落物种的丰富度增加。(2)从表格数据可看出在演替过程中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加,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也增加。(3)图见答案。(4)生物量演变的规律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5)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样方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对不同物种空间分布情况的调查可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1)逐渐增加 (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利用率升高(或正相关) (3)据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描点、连线如右图
(4)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 (5)样方 在空间上的分布(分层)
15.(19分)单细胞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可形成水华,因此受到广泛关注。下面是有关铜绿微囊藻的研究,请回答问题:
(1)利用配制的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8 d,每天定时测定其细胞数量,发现铜绿微囊藻数量呈指数增长,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个体,这是因为铜绿微囊藻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性。
(2)某同学用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时,加入粉绿狐尾藻(一种高等水生植物),结果铜绿微囊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重要的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在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资源时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
(3)也有人提出假设:粉绿狐尾藻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请利用下列实验用具,完成实验设计,探究该假设是否成立。
用具:
铜绿微囊藻,粉绿狐尾藻,用于配制X培养液的各种无机盐,500 mL锥形瓶,蒸馏水,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盖玻片,玻璃缸,微孔滤膜(可以除菌)等。
实验步骤:
①材料准备:在装有7000 mL蒸馏水的玻璃缸中种植一定数量且生长良好的粉绿狐尾藻,在适宜条件下培养8 d。准备接种用的铜绿微囊藻。
②培养液配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分组:取锥形瓶6只,分为两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接种与培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观察与统计:每天定时用血球计数板对6只锥形瓶内的铜绿微囊藻细胞进行计数,计算平均值,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4)若(3)中假设成立,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都具有体积小,生殖周期短的特点;影响水生植物生长的重要限制因素有光照、二氧化碳和水中的无机盐离子;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注意认真审题,研究对象是粉绿狐尾藻产生的化学物质而不是粉绿狐尾藻,本实验的单一变量是粉绿狐尾藻产生的化学物质,所以可以用其培养液来替代粉绿狐尾藻。
答案:(1)个体小、世代周期短、无性生殖
(2)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
(3)②用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用微孔滤膜过滤玻璃缸中的水,用滤液代替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
③在对照组的3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50 mL用蒸馏水配制的X培养液,在实验组的3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50 mL用滤液配制的X培养液
④在6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铜绿微囊藻,并将上述培养瓶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8 d
(4)对照组铜绿微囊藻呈指数增长,实验组受抑制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san/59241.html

相关阅读:烟台市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三生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