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农业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复习教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鲁教版案 第24讲 农业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考点整合】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一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比较
地域类型分类特点典型地区区位优势问题及措施对我国可借鉴之处
水稻种植业种植业、密集农业、自给农业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典型地区:亚洲东部、南部
中国:南方地区问题:小农经营,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结构,实施联产承包和多种经营,农林牧渔业综合发展;发展农产品系列加工业,把农业生产从自给经济转到商品生产上来;加大科技投入,向优质、高效农业方向发展
区位优势:高温多雨的气候,地形平坦,劳动力充足,种植经验丰富
措施:扩大规模,发展水利,提高科技
大牧场放牧业畜牧业,密集农业,商品农业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天然草场放牧为主,美国、阿根廷牧牛,澳大利亚牧羊典型地区: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问题:牲畜品种退化,水源不足建设人工草场;发展牧区交通条件和加工体系。
区位优势: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措施:改善交通,培育良种,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商品谷物农业种植业、密集农业、商品农业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面向市场典型地区:美国中部平原
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国营农场问题:农业成本高,能耗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大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先进的科技和一流的科技服务体系,值得我国广大农区借鉴;加强农业一体化经营,延长生产链,提高经济效益
区位优势: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工业发达;先进的科技
措施: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
混合
农业密集农业、商品农业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典型地区: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
中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问题:水源不足我国南方山区应建设良性的林地?农田生态系统防止水土流失;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发展林草田塘多种经济;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变化,有侧重地发展山区的特色经济
措施:东水西调
优势:农场成为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以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
例1 比较甲乙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所在区域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差异及各自特点。


(2)比较图中A、C两农业带农作物类型的差异。


(3)甲图所示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4)限制乙图所示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因素及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5)我国类似于乙图中的农业区有 农业区等。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区位因素及差异的分析等。解答此题应通过经纬网确定甲图为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区,乙图为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区,二者各有特点。
解析:甲图中的A、C同为小麦区,纬度较高的A为春小麦,纬度较低的C为冬小麦。乙图中的墨累?达令盆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西侧的雨影区,缺水是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性因素。我国珠三角地区的基塘生产是混合农业的一种新颖形式。
答案:(1)甲为商品谷物农业: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机械化,现代化,粮食商品率高。乙为混合农业:农场内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保持土壤肥力,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有种植业和畜牧业两种生产方式,在时间上可做到忙闲错开,这样便于合理、高效地安排农事活动;农场主可根据政府的农产品政策和市场需求,决定种植与放牧的规模,经济收入比较稳定 (2)A为冬小麦,B为春小麦 (3)甲图区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业生产成本太高,资源耗费太高,生态环境恶化(4)水资源缺乏,位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降水稀少 (5)珠江三角洲
【变式训练】(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十八世纪墨累?达令盆地开始种植小麦,饲养绵羊,现已成为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地。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大和墨累河河水引用过多,陆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读图(粗箭头代表主要流向,细箭头代表次要流向),完成⑴?⑵题。
⑴下列农业经营模式中,最能说明上述农业地域类型特征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⑵目前该盆地最有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①土地盐碱化 ②河水流量增多,河口附近侵蚀作用增强
③湖中的水生动植大量繁殖 ④湿地萎缩,牧草生长不良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命题意图:本题组主要考查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特点和农业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考查考生阅读关系示意图的能力。试题立意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引导考生关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社会问题。
解析:⑴由图中的箭头所指的方向,结合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特点,澳大利亚种植的小麦主要供牲畜饲料,部分出口,而绵羊的出口量很大,故可以判断第(4)幅图最能说明澳大利亚农业地域类型特征。
⑵因该盆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西侧,背风坡降水较少,水资源不足,因大量引用河水,湿地萎缩,牧草生长不良。盆地因引水漫灌,极易造成盆地土壤盐碱化。
答案:⑴D⑵A
探究点二 特殊农业生产类型

C.(2011?淄博模拟)读下图,回答⑴~⑵题。

⑴图中N表示的是(  )
A.灌溉农业 B.传统农业
C.生态农业 D.石油农业
⑵图中M表示(  )
A.光能 B.化石能源
C.一次能源 D.新能源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生态农业的含义及其意义,符合高考的命题思想。
解析:⑴图中的农业模式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属于生态农业。⑵秸秆发电和太阳能都属于新能源,故选D。
答案:⑴C ⑵D
探究点三 农业地域类型的判别方法
关键是要建立一种从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地域类型的思维模式,如下表:

例4 读几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表,完成⑴~⑶题
地 区种植业比重畜牧业比重商品率投入劳动力数量
①86%14%20%多
②45%55%90%少
③8%92%89%少
⑴①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 )
A.水稻种植业  B.混合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种植园农业
⑵与②地区农业相似的地区是(  )
A.刚果盆地 B.四川盆地 C.大自流盆地 D.墨累?达令盆地
⑶提高③地区土地载畜量的合理措施是( )
A.提高机械化水平 B.充分利用水资源
C.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 D.合理开垦当地土地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农业地域类型的判别、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及其畜牧业的发展方向。
解析:⑴从①地区的种植业比重86%、投入劳动力数量多、商品率低(20%),可以推知①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⑵根据②地区农业中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比重相当、投入的劳动力少、商品率很高等特点可以推知该区农业地域类型为混合农业,进而根据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可知选项D符合要求,选项C中的大自流盆地为大牧场放牧业;⑶根据③地区的种植业的比重很低,畜牧业为主、商品率很高、投入劳动力少的特点可以推知该农业地域类型为大牧场放牧业,进而可以推知提高其土地载畜量的合理措施是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选项C符合题意。
答案:⑴A ⑵D ⑶C
【课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2011?泰州模拟)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据此完成1~2题。
1.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主要标志是地区农业的(  )
A.商品化生产         B.集约化生产
C.机械化生产 D.生态化生产
2.农业地域分工不断深化的主要动力是(  )
A.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B.政策的支持不断加强
C.农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 D.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
(2010?江苏百校联考)读图,完成3~4题。

3.a、b两地农业(  )
A.a为大牧场放牧业 B.b为乳畜业
C.a为商品谷物农业 D.b为季风水田农业
4.b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是(  )
A.小农经营 B.产品商品率高
C.粗放经营 D.面向农村市场
(2010?聊城模拟)“读甲、乙、丙三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图”,完成5~7题。

5.甲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  )
A.季风水田农业  B.混合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种植园农业
6.与乙地区农业相似的地区是(  )
A.刚果盆地 B.四川盆地 C.大自流盆地 D.墨累?达令盆地
7.提高丙地区土地载畜量的合理措施是(  )
A.提高机械化程度 B.充分利用水资源
C.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 D.合理开垦当地土地
(2011?大连模拟)读“美国农业分布图”,回答8~9题。

8.图中带标号的四个地区中,种植粮食作物相同而播种时间不同的是(  )
A.①与② B.①与③
C.②与④ D.③与④
9.影响图中①附近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市场 B.交通
C.气候 D.土壤
(2011?金丽衢十二校联考)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11.该示意图可能表示的农业系统是(  )
A.河谷农业 B.坝子农业
C.绿洲农业 D.立体农业
(2011?临沂模拟)下图为巴西里约热内卢地区咖啡生产的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和出口国,其咖啡生产和农业地域类型为(  )
A.城郊农业 B.种植园农业
C.混合农业 D.商品谷物农业
13.判断图中的防风林以什么方向排列,风效果最佳(  )
A.东西方向 B.东北?西南方向
C.南北方向 D.西北?东南方向
(2010?浙江文综改编)读下图,阴影部分为四个农业区,完成14~15题。

14.四地所在国家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商品谷物种植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5.四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均属于(  )
A.自给型农业 B.混合型农业
C.热带种植园农业 D.集约型农业
二、综合题
16.江苏省宿迁市四星级高中2009届高三上学期联合考试读图甲和图乙,回答问题。

(1)图甲中A所在地区与图23中B所在地区纬度位置大体一致,但自然景观有很大差异,试分析原因。
(2)图甲中C所在区域为何种农业地域类型?试述该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优点。
(3)图乙中D所在地区为何种农业地域类型?
17.读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⑴甲图①地区农业地域类型是 ,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            。乙图中的②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条件是 。
⑵②地所在国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出现了国内人口迁移高潮,其迁移方向是 ,迁移的主要原因有         。
⑶乙图P城所在区域是世界最著名的传统工业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春去春又回”的景象,即早期在丰富的 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后因耗能高、运输量大和污染严重而出现衰落,现因政府采取 、 和 等措施又“重震雄威”。
⑷丙图中的Ⅰ、Ⅱ两人口变化曲线,能反映乙图P城城市人口变化过程的是 线,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等。
18.(2011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三基础知识测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赣南地区,长期以来以单一的传统稻作农业生产为主。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 赣南地区逐步形成了以脐橙产业为龙头的生态综合立体农业开发模式。在赣南某地脐橙生态观光园纵目远眺,但见山顶林木茂密,山腰橙果满枝,山下稻田绿浪起伏,河湾池塘白鸭相嬉。赣南人开始走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统一发展的道路。下图是我国赣南某地农业生产流程。

(1)简述赣南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不利自然条件。

(2)归纳赣南地区推广生态综合立体农业开发模式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答案】A
2.【解析】由农业地域的概念可知,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需求量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的质量及产量也进一步提高,农业地域就逐步形成,其地域分工会不断深化。
【答案】A
【答案】B
11.【解析】由图可知该农业类型应为灌溉农业,选项C即为灌溉农业代表。
【答案】C
12.【解析】巴西为发展中国家,其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以集约化生产管理模式,商品率高,为种植园农业。
【答案】B
13.【解析】里约热内卢位于巴西东南部沿海,以东南风为主,因此其防风效果最好与风向垂直,因此防风林是东北?西南方向。
【答案】B
14.【解析】甲地为台湾西部地区,乙地为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其所在国家为埃及,丙地为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地区,其所在国家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典型、规模最大的商品谷物种植区,丁地为法国罗讷河下游及三角洲地区。
【答案】C
15.【解析】四地农业生产都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资金及技术,属于集约型农业;四地农业都是商品农业,而不是自给型农业;丁为混合型农业,其他都属于种植业;四地的农业地域类型不属于热带种植园农业。
【答案】D
16.(1)纬度大致相当,热量条件应相当,因此自然景观的差异主要在于降水不同,而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在于大气环流。(2)C所在区域为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因此农业地域类型为混合农业。参照课本即可回答。(3)D所在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因此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
(1)A所在地区位于内陆,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全年气候干旱,形成热带沙漠景观; B所在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受季风环流控制,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形成亚热带常绿叶阔叶景观。(2)混合农业(2分) ①农场内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保持土地肥力,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种植业和放牧业两种生产方式,在时间上可做到忙、闲错开,这样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事活动。③农场主可根据政府的农产品政策和市场需求,决定种植与放牧的规模,经济收入比较稳定。(3)水稻种植业
17.【解析】本题综合性强,既涉及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比较,又考查了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人口迁移原因及工业调整措施,并考查了逆城市化现象的表现和形成原因。
【答案】⑴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人口多,需求量大等  商品谷物农业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等。
⑵由东北向西部和南部  有丰富新资源;新兴工业的兴起;空气清新、气候温暖(阳光地带)(答对其中两点得满分)。
⑶煤炭  调整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美化环境等。
⑷Ⅰ 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地价上升等。
18.(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面积小;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不稳定,多洪涝和干旱灾害;土壤以红壤为主,种植水稻需改良土壤等。
(2)社会效益: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有利于减少耕地的压力;安置剩余劳动力,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san/63697.html

相关阅读:高三地理亚洲及极地地区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