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市第十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Word版含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第Ⅰ卷 阅读题 (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如果追溯世界上几个古老文明起源的年代,中华文明不能算是最早的,但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不是互相灭绝,而是互相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多元一体的格局最晚在西周就建立起来了,此后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所以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完整性而没有被打破。因此,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看来就是民族融合的历史。中华文明和域外异质文明的接触,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印度佛教对中华文明的影响表现在思想观念和生活习俗等等许多方面,而佛教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便出现了禅宗,禅宗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明从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只是对传统的中华文明的局部补充。鸦片战争之后,在救亡的呼声中,中国的知识分子纷纷介绍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文明,魏源编纂《海国图志》,提出 “师夷长技”的方针,便是一个带有标志性的变化。此后,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科学技术的层面到政治、人文层面的深化过程。废科举、兴学校,留学、办报,种种新的事物迅速出现,形成一种新的时代潮流,促使中华文明继续前进。然而,中华文明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发育成长起来的,周围的天然屏障,一方面保护着中华文明较少受到外族的入侵而能够独立地连续地发展;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可惜当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文明实现了近代化的转变之后,中华文明急需吸取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以丰富发展自己的时候,清朝统治者却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故步自封,丧失了历史机遇,遂使中华文明逐渐被排斥到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之外,并处于落后的地位,甚至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文化的馈赠是双向的,是一种极富活力和魅力的文明交融和创新的活动,各个民族既把自己的好东西馈赠给别人,也乐意接受别人的馈赠。馈赠的态度是彼此尊重,尊重别人的选择,决不强加于人。馈赠和接受的过程是取长补短、融会贯通。馈赠和接受的结果是多种文明互相交融、共同发展,以形成全球多元文明的高度繁荣。因为不同的文明本来就各具本色,吸取外来文明的内容、分量和方式又不相同,交融之后出现的人类文明仍然是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仍然是异彩纷呈。回顾历史,汉唐人对外来文明的开放胸襟与拿来为自己所用的宏大气魄,使中华文化异彩纷呈便是文化馈赠的很好表现。当今社会,与经济全球化同时到来的,既不是单一的全球文明,也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文明的自主、馈赠,以及多元文明的繁荣。这种新的文明生态的出现和确立,是人类进化到更高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华民族必能抓住这个历史的机遇,实现伟大的复兴,在世界未来的文明进程中再现自己的辉煌,并对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节选自袁行霈《文化的馈赠》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华文明”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与世界其他几个古老文明相比,中华文明虽不是最早的,但却是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B.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从建立起,就没有任何一种分支分裂出去。C.中华文明逐渐被排斥到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之外是由于清朝统治者却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故步自封。D.中华文明的出现、确立和繁荣,是中华文化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看来就是民族融合的历史。B.西方文明从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一直是对传统的中华文明的局部补充。C.文化馈赠的态度是彼此尊重,决不强加于人,要取长补短、融会贯通。D.因为不同的文明本来就各具本色,吸取外来文明的内容、分量和方式又不相同,交融之后出现的人类文明仍然有可能是千姿百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作者的观点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是一个不断融合,没有断层的历史,虽然中华民族历经两次异族统治,但是依然可看成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B.中华文明发展的趋势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打开大门与走向世界,一切有识之士的种种呼号与努力,都以此为中心。C.中华文明和外界文明有过多次接触,并从中吸取了很多有益的营养,盛唐气象的出现,于这种态度有分不开的关系。D.只有保持自己民族优良传统并吸取世界上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华文明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文明的主流之中。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隗嚣字季孟,天水成纪人也。少仕州郡。王莽国师刘歆引嚣为士。歆死,嚣归乡里。季父崔,素豪侠,能得众。闻更始①立而莽兵连败,乃与兄义及上?人杨广、冀人周宗谋起兵应汉。嚣止之曰:“夫兵,凶事也。宗族何辜!”崔不听,遂聚众数千人,攻平襄,杀莽镇戎大尹,崔、广等以为举事宜立主以一众心,咸谓嚣素有名,好经书,遂共推为上将军。嚣辞让不得已,曰:“诸父众贤不量小子。必能用嚣言者,乃敢从命。”众皆曰:“诺。”嚣既立,遣使聘请平陵人方望,以为军师。望至,说嚣曰:“足下欲承天顺民,辅汉而起,今立者乃在南阳,王莽尚据长安,虽欲以汉为名,其实无所受命,何以见信于众乎?宜急立高庙,称臣奉祠,所谓‘神道设教’,求助人神者也。”嚣从其言,遂立庙邑东,祀高祖、太宗、世宗。嚣等皆称臣执事,史奉璧而告。事毕,移檄告郡国:“遵高祖之旧制,修孝文之遗德。有不从命,武军平之。驰命四夷,复其爵号。然后还师振旅,申命百姓,各安其所。”嚣乃勒兵十万,击杀雍州牧陈庆。将攻安定。安定大尹王向,莽从弟平阿侯谭之子也,威风独能行其邦内,属县皆无叛者。嚣乃移书于向,喻以天命,反复诲示,终不从。于是进兵虏之,以徇百姓,然后行戮,安定悉降。而长安中亦起兵诛王莽。嚣遂分遣诸将徇陇西、武都等七县,皆下之。更始二年,遣使征嚣及崔、义等。嚣将行,方望以为更始成败未可知,固止之,不听。望以书辞谢而去。嚣等遂至长安,更始以为右将军。明年夏,赤眉入关,三辅扰乱。流闻光武即位河北,嚣即说更始归政于光武叔父良,更始不听。诸将欲劫更始东归,嚣亦与通谋。事发觉,更始使使者召嚣,嚣称疾不入,因会客王遵、周宗等勒兵自守。更始使执金吾邓晔将兵围嚣,嚣闭门拒守;至昏时,遂溃围,与数十骑夜斩平城门关,亡归天水。复招聚其众,据故地,自称西州上将军。及更始败,三辅耆老士大夫皆奔归嚣。(节选自《后汉书?隗嚣列传》, 有删改)[注]更始:汉朝时期汉更始帝刘玄的年号(公元23年到25年)。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崔、广等以为举事宜立主以一众心 一:统一。B.嚣辞让不得已 让:谦让。C.以徇百姓 徇:示众。D.遣使征嚣及崔、义等 征:征伐。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史奉璧而告 ②(哙)起,立而饮之B.①嚣乃勒兵十万 ②平明,汉军乃觉之C.①嚣乃移书于向 ②赵尝五战于秦D.①因会客王遵、周宗等勒兵自守 ②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隗嚣年轻时很有名气,在州郡里做官吏,王莽的国师刘歆请他做自己的幕僚,刘歆死后,隗嚣返回乡里。B.隗嚣聘请平陵人方望做他的军师,并听从方望的建议建立高祖庙,以臣子礼祭祀先祖,以此顺应民心。C.隗嚣起事后发出檄文告知郡国,表示要遵循高祖时的旧制度,学习孝文帝的传统德政。如有不听从命令的,就用武力平定。D.赤眉军入关后,传言光武帝在黄河以北即位,隗嚣谋划让诸将劫持刘玄去投降光武帝,事情败露后,刘玄派兵包围了隗嚣。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夫兵,凶事也。宗族何辜!(3分)(2)虽欲以汉为名,其实无所受命,何以见信于众乎?(4分)(3)方望以为更始成败未可知,固止之,不听。(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叹庭前甘菊花杜 甫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甘菊花的形象。(4分)9.诗的五、六两句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情感?(4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 (6分)[甲]莫听穿林打叶声,(1) 。(2) ,谁怕?(3) 。 (4)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5) ,归去,(6) 。 (苏轼《定风波》)[乙]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 (《论语?泰伯》)(2) ,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3)故木受绳则直, 。 (荀子《劝学》)(4) ,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5)寒衣处处催刀尺, 。 (杜甫《秋兴八首》)(6) ,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4分)铁 匠 铺李登建①一如上回,铁匠炉仍支在于家东山墙下。②还是那三个人,六十来岁的老头,是掌钳的师傅,上锅腰,脸、额头上一层黑麻点儿——长年累月火星儿往上迸所致;儿子,一个少言寡语,只会哼哧哼哧抡大锤的铁塔汉子,人们都叫他大憨;女儿枣花,她管拉风箱。③这是个铁匠世家,祖祖辈辈打铁为生。在“安徽省桐城市第十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san/829717.html

相关阅读:湖北省武汉市新洲一中届高二(下)三月月考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