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正定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Ⅰ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关于炭疽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拟核等结构 B.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细胞层次 C.其细胞结构与酵母菌相同 D.能产生新的炭疽杆菌2.成人身体约有1014个细胞,这些细胞大约有200多种不同的类型,根据分化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600多种。但是它们都有基本相同的结构,这说明( )A.人体细胞既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 B.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基本相同C.200多种不同的类型就是200多种不同的组织 D.人体细胞的基本结构与草履虫相同3.下表是两种生物干重中有关元素的质量分数(%),根据表格,有人得出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元素CHONPS生物甲43.576.2444.431.460.200.17生物乙55.997.4614.629.333.110.78A.如果它们分别是动物和植物,则甲是动物,乙是植物?B.等质量的组织中,甲所含的热量少于乙?C.两者体细胞中,乙的染色体比甲多? D.两者的含水量比较,可推测甲比乙多4. 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所以人体不存在微量元素缺乏症B.每种大量元素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的含量都是相同的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D.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在细胞鲜重中含量总是最多的5.在探索"外星空间是否存在生命"的过程中,科学家始终把寻找水作为最关键的一环。这主要是因为水在生命中的意义是(  ) A. 水可以降温 B. 水在生物体内可以流动 C. 水能与蛋白质结合 D. 生物化学反应必须在水中进行6.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赫尔什科和他的同事发明了免疫化学法。若对细胞膜进行化学免疫标记,则标记的物质可能是(  )A.磷脂 B.胆固醇 C.蛋白质 D.糖类7.人体的唾液腺细胞能够分泌唾液淀粉酶。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细胞核为唾液淀粉酶的合成提供遗传信息 B. 核糖体为唾液淀粉酶的合成提供场所 C. 高尔基体与唾液的形成有关 D. 中心体参与将唾液淀粉酶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8.经测定,某多肽分子式是C21HxOyN4S2。该多肽是由下列氨基酸中的几种作为原料合成的。苯丙氨酸(C9H11O2N) 天冬氨酸(C4H7O4N) 丙氨酸(C3H7O2N) 亮氨酸(C6H13O2N)半胱氨酸(C3H7O2NS) 下列有关该多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多肽水解后可能产生3种氨基酸 B.该多肽中H原子数和O原子数分别是32和5C.该多肽叫三肽化合物 D.该多肽形成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549.下列哪种生理作用不能体现蛋白质的功能( ) A.抗体具有免疫作用 B.胰岛素调节血糖C.性激素促进生殖细胞生成 D.唾液淀粉酶的催化功能10.玉米细胞中,RNA分布在下列哪些结构中?( ) ①细胞核 ②叶绿体 ③线粒体 ④细胞质基质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1.下列动、植物糖类、脂肪的分类与比较正确的是(  )12.下列有关细胞中化学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有机物分子的元素组成是:C—92.393%、O—3.518%、N—2.754%、H—1.214%、S—0.006%、Fe—0.115%,该有机物最可能是蛋白质B.示踪原子标记某元素,希望只被组合到蛋白质中而不被组合到核酸中,应选择35SC.假定一个细胞的含水量保持不变,则适当提高温度会使结合水与自由水之比减小D.在一个细胞中,有机物的含量保持不变,无机物的含量变化比较大13下列关于生物大分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蛋白质是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大分子B.核酸是储存遗传信息、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生物大分子C.淀粉、糖原、纤维素和核糖都是生物大分子D.多糖、蛋白质、核酸等是以碳链为骨架的生物大分子14.关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染色时先用甲基绿染液,再用吡罗红染液B.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的目的之一是使DNA与蛋白质分离,并使DNA水解C.酒精灯烘干载玻片,可将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D.用高倍显微镜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呈现绿色的染色体和呈现红的RNA分子15.苹果含有微量元素锌,而锌是构成与记忆相关的蛋白质不可缺少的元素,儿童缺锌就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因此,苹果又被称为记忆之果。这说明无机盐( )A.对维持酸碱平衡起重要作用 B.对维持细胞形态有重要作用C.对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D.对调节细胞内渗透压有重要作用16. 下图是某核苷酸的一个片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片段中2有二种 B.该片段中3有五种C.若2是核糖,则是RNA片段 D.2、3之间化学键是磷酸二酯键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西瓜含有大量的糖,常被用于还原糖的鉴定B.通过对双缩脲试剂B液进行稀释可获得斐林试剂乙液C.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透性,加速某些染色剂进入细胞D.脂肪鉴定中使用50%的酒精目的是提取花生子叶中的脂肪颗粒18.下列有机物和它们水解终产物的配对,错误的是 A. 淀粉→葡萄糖 B. 蛋白质→氨基酸 C. 酶→氨基酸或核苷酸 D. DNA →磷酸、核糖、含氮碱基19.在下列四个试管中分别加入一些物质甲试管豆浆乙试管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溶液丙试管牛奶和蛋白酶丁试管人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蒸馏水。则上述四个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振荡后,有紫色反应的是 ( ) A.甲、丁B.甲、乙、丁 C.甲、乙、丙D.甲、丙、丁20.噬菌体、大肠杆菌、水稻和青蛙等生物体结构或细胞中都具有的糖是( )A.脱氧核糖B.纤维素C.肌糖原D.乳糖21.不同的膜结构之间相互转化,以“出芽”方式形成囊泡进行的是( ) A.核膜和内质网膜 B.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C.内质网膜和细胞膜 D.细胞膜和线粒体膜 22.现有三支试管A、B、C,先向试管内加入2 mL可溶性淀粉溶液,再按下图中所示步骤操作,然后分别用斐林试剂检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A试管和B试管对照,说明酶具有专一性B.A试管和C试管对照,说明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C.实验结果是A试管内出现砖红色沉淀D.实验结果是B试管和C试管内出现砖红色沉淀23.下图是桑格和尼克森在1972年提出的关于生物膜分子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a与细胞识别有关,细胞的识别是信息传递的过程B.图中c分子具有亲水的磷酸头部和疏水的脂肪酸尾部C.图中d的分布状态有两种:镶在表面或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D.b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具有对称性 24.如图是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某矿质离子示意图。据图判断,该离子跨膜进入根毛细胞的方式为(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C.主动运输 D.被动运输25.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结构和功能( )①具有双层膜 ②内部含有酶 ③产生氧气 ④含有DNA和RNA ⑤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26.下列关于概念图中空白处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①和②所示的过程都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B.只有①所示的过程能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C.大分子只有通过①所示的过程才能进入细胞D.果脯在腌制过程中蔗糖进入细胞与过程①和②有关 27.细胞中蛋白质的生理作用可以是( )( )①构成染色体 ②构成“膜结构” ③主要的能源物质 ④组成多数酶 ⑤组成各种激素 ⑥调节细胞代谢 ⑦组成维生素 ⑧储存能源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⑧ C.②③④⑤⑦ D.①②④⑥28.种子贮存时可采取密封保存或低温保存的方法。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 密封保存和低温保存都能抑制种子内有机物的分解 B. 密封保存可造成种子细胞缺氧,抑制有氧呼吸 C. 低温保存能降低种子细胞内酶的活性 D. 密封保存能避免水分过分蒸发使种子细胞失活 29.浸入1mol/L KNO3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会产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现象。在此过程中,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先后有( )A.自由扩散、主动运输 B.自由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C.主动运输、自由扩散 D.自由扩散、协助扩散、自由扩散 30.下图不能够表达的生理过程是( )A.肾小管细胞分泌K+ B.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C.胃腺细胞分泌胃蛋白酶 D.肠腺细胞分泌肠液31. “人造细胞”是用羊皮纸或火棉胶等半透性膜材料做成的一个密闭的囊,囊里面装了等量的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假设有三个这样的“人造细胞”,分别用A、B、C表示,它们的蔗糖溶液浓度分别是10%、20%和30%。其中A、B的外面套一金属网笼,C的外面没有套金属网笼,如图:把三个“人造细胞”同时放在蔗糖溶液的浓度为15%的玻璃槽中,经过一段时间后,三个“人造细胞”的变化分别是 ( )A.A变大,B稍微变小,C不变 B.A变小,B稍微变大,C不变C.A变小,B稍微变大,C变大 D.A变大,B稍微变小,C变大32.一分子CO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一相邻细胞的叶绿体基质内,共穿越的磷脂双分子层数是( ) A.6层B.12层C.4层 D.8层33.下列结构中不能产生CO2的是( ) A. 小麦细胞的细胞质基质 B. 人体细胞的线粒体 C. 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 D. 乳酸菌的细胞质基质34.下列关于高倍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线粒体实验的说法河北正定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yi/12194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