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二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调研考试(一)历史试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衡水市第二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调研考试(一)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卷Ⅰ和卷Ⅱ两部分,卷Ⅰ为选择题,卷Ⅱ为非选择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法国史学家谢和耐教授认为:周朝建立后,“商朝自己的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持下来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商朝的世系没有中断,是因为商王的子孙重建宋国B.周不但分封了同姓家庭,也分封了一些异姓世家C.商朝时期的首都在河北安阳 D.宋国就是当时的商王给周子孙的封邑2、《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符合材料所述现象的是 ( )A. 材料反映西周政治是皇权政治 B. 此制度让西周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集中C.材料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点 D.嫡庶之别是此制度的核心内容3、《诗经?大雅?公刘》载:“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下列各项与材料中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 (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B.“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C.“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D.“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4、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知识并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晋国是先代贵族的封国 B.秦国国君是姬姓贵族 C.齐晋两国可以通婚 D.燕宋两国不可以通婚5、《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这反映出当时晋国 ( )A.宗法制度受到冲击 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C.郡县设置与军事有关 D.郡的地位远远高于县6、“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共主说明夏商周的王未实现高度集权 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中央地方长官任命制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有实质性区别7、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 B.二者在当时的社会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C.二者均有弊无利 D.分封制只会造成地方割据8、《赢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赢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B.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确立了三公九卿的中央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9、据《史记》等史籍记载,秦始皇实现统一之后五次出巡,其中四次到了海滨。海滨之巡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公元前219年的“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这也是秦始皇在咸阳以外地方居留最久的记录。其间秦始皇与随行权臣“与议功德于海上”,发布阐述国体与政体的文告。这些表明当时 ( ) A.东海已经成为秦朝领海 B.秦朝政治中心准备东移 C.秦朝准备进行海洋开发 D.秦始皇对海洋有所关注 10、史载,“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事……国每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丞相所请,靡有不听。”材料所记载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 ) A.西汉武帝以后  B.西汉初期  C.北宋初期   D.明朝初期11、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出现于唐代,体现了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②加强了皇权,消除了相权③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成熟 ④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影响深远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12、《宋史》记载“国初沿五代之制.量使以总国计,应四方供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唐朝与其职权类似的机构是 ( ) A.礼部 B.吏部 C.户部 D.工部13、汉武帝建立中朝,东汉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唐初军国大事由三省长官合议于政事堂,玄宗时将政事堂改名中书门下,其他官员加同平章事之衔参政,三省长官渐次被排除于宰相之列。由此可见,汉唐政治的发展趋势是 (  )A.决策权集中 B.分权制约体制完善 C.内朝权力上升 D.行政效率提高14、“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理藩院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宣政院15、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是 ( )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军功授爵制 D.科举制16、钱穆先生在论述中国古代一项政治制度时说:“因于有此制度,而使政府与社会紧密联系,融成一体。政府由民众所组成,用不着另有代表民意机关来监督政府之行为。”这项制度应该是 ( ) A. 察举制 B. 谏议制度 C. 监察制度 D. 科举制 17、元光五年,汉武帝在长安城未央宫召见奴隶出身的卫青,赐封他为车骑将军,领兵北击匈奴。这一做法体现的制度是 ( )A.科举制 B.察举制 C.分封制 D.九品中正制18、从秦朝开始就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从秦至明清,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因此出现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这种现象无法逆转的根本原因是 ( )A.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 B.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C.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耳目 D.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工具19、在隋朝及唐初,御史台只管揭发,并且只要根据传闻即可奏劾。开元之后,在纠举之前,往往要“推覆理尽,然后弹之”。这说明 ( )A.唐代监察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 B.捕风捉影是当时监察的特征C.弹劾皇帝是监察官的主要职责 D.唐朝开元之后监察重证据 20、“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 )A. 刚刚开始设立 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 C. 逐渐失去其作用 D.逐渐干预地方行政 21、宋濂在《元史?百官志》中说“……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曹出领其事。所制者远,所统者众,所寄者甚重……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材料能说明 ( ) A.元代行省权力D.元朝的行省体现了肥瘠搭配的划界原则22、“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明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 (4分)(2)、材料二中所说的政治方面的变化指什么?引起政治方面变化的原因是什么?(7分)(3)、观察材料三中的两幅图,说明每一幅图反映的当时中国政治政体发展的主要特征,并说明中国政治体制发展的趋势。(6分)53、(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河北省衡水二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调研考试(一)历史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yi/205652.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