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教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高中学习网
j.Co M 第三课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教案
一、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基本要求;
了解我国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途径和方式。
(二)能力目标
采用多媒体,通过让学生了解温总理的具体事例开展讨论,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作出了解政府、理解政府 、相信政府和支持政府的价值选择。同时,知道公民也应向政府寻求解决自身困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帮助。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教学难点:政府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
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法、 合作学习、自主式学习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师:学习新课之前,我想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每年的3月份对我们中国来说都有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你们知道是什么事吗?——全国两会。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共同关注今年两会政府的工作报告。(播放图片)《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数据透露出我国政府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民生问题)的关注——我国政府体察民情、着力于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也就是对人民负责。
课题: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板书)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显示图片:2010年3月16 日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
课堂设问一:这说明了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原则分别是什么?
课堂设问二:为什么说我国政府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呢?由什么决定?
提示:因为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就决定了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要对人民负责。
(过渡)政府应该怎么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对比两种政府行为。(显示材料二)提示:“形象工程”好不好?为什么?应该怎么办?提示:“形象工程”(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开支,劳民伤财;(2)影响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损害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意;(3)会助长某些公职人员弄虚作假的不良作风,滋长了腐败。(4)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等等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话:“决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要建设为民、务实、廉洁、高效的政府,让人民放心,让人民满意。”
——温家宝总理 2009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
二、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要求(怎么做)。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板书)
课堂设问三:如何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它有什么要求?
提示:(1)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2)必须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3)不能损害人民利益,违法失职行为要受到追究。
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板书)
求真务实的落脚点在两个字上“真”、“实 ”,真就是说要真抓实干,把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实就是说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落实在行动中,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紧迫问题上,使政府的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考验。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板书)
如何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提示: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决策——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也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群众办实事。
师小结:以上就是我们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三个角度学习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政府为我们公民提供了哪些方式和途径来实现政府的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呢?
三、求助有门 投诉有道(板书)
1、公民求助的途径(板书)
(1)从单位、社会团体等方面得到帮助
(2)政府提供求助的途径:
课堂设问四:上面的这些途径对公民有什么用?公民向政府求助对政府有何意义?
提示:对于公民来说,有助于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政府来说,可以让他们不断改进工作。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总结:(围绕板书指明重点)最后我们以温家宝总理的一段话来结束本堂课。
“我们一定要勤勉尽责,以实际行动和工作业绩,建设为民、务实、廉洁、高效的政府,让人民放心,让人民满意。”——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六、板书设计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一、是什么
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
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二、为什么
国家的性质、政府的性质决定
三、怎么做
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四、政府为公民提供求助或投诉的主要途径及意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yi/61890.html

相关阅读:《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教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