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高中学习网
高中历史必修一: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掌握1894~1901年间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掌握《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识记在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应用反抗的事迹。
2.理解:理解掌握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分析两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理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分析列强在这两次侵略战争中所作所为或所持态度及其原因。
3.拓展:通过分析通过分析在这两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的不同态度,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中国人民中爱国人士的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学习,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和目的。
2.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两次侵华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分析,培养出学生学生的为民族崛起而奋斗的信念。
2.在两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借此史实培养出学生不畏强权的精神。同时通过对欧美俄日等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加深学生爱国注意情感。
3.通过对战中中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告诉学生们要珍惜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
重难点
一、重点
1.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二、难点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方式
一、教学手段:讲授法为主,辅之以师生交流讨论
二、教学方法:列表法、比较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言:由前段时间的钓鱼岛事件引出课题。
大家应该都知道中国与日本在外交上出现一个重大事件,这也直接导致中日关系更加恶化。中国渔船在钓鱼岛附近遭日本巡逻艇冲撞,中方船长被日本政府逮捕扣押。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然而厚颜无耻的日本政府竟然宣称钓鱼岛的主权归他们。
2.导入新课: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从未宣称过拥有钓鱼岛的主权。那么,我们究竟是什么时候被暂时夺去钓鱼岛的主权?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首先,让我们来学习一下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二、教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日本: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由于国 内市场狭小,因此萌生对
外侵略野心。出台了大陆政策。(根本原因)

?亚洲: 朝鲜: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直接原因)


中国:清政府执政,腐败无能。

知识链接: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日本大陆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得以实施。因此中日甲午战争本质上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日本近代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末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欧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处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
2.过程
日本政府时间战役清军战争结果
正式宣战1894年7月 丰岛海战8月迎战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

第一阶段1894.9平壤战役失利,弃城逃走,退回国内左宝贵牺牲, 叶志超弃城逃跑
1894.9黄海大战保船避战,退守威海卫邓世昌等牺牲,双方损失相当。

第二阶段1894.9辽东战役献船逃敌旅顺、大连失陷,日军屠杀中国居民
1895.2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威海卫被攻陷。战争结束,清军惨败。
3.后果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的签订
?内容:
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钓鱼岛)
赔款: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特权: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
提问:(根据《马关条约》的内容,你能不能分析出它对中国的影响?)
割地:中国的领土与主权的严重丧失。
赔款:加重中国人民负担;清政府举借外债,列强对中国控制加强。
开埠:列强势力深入中国内陆。
特权: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深远影响:对中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国人,国内掀起救亡运动的高潮。洋务运动宣告失败。
对日本:增强日本侵略力量,促进日本国内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也使得日本对外扩张更加张狂。
对远东格局:“大陆政策”向前推进一步,日本控制了朝鲜。日本国际地位上升,中国下降。
对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思考:战争失败原因是什么?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反侵略斗争高涨; 帝国主义侵害程度最深
民间义和团组织的发展。兴起于山东的原因
教民矛盾
兴起:打着“扶清灭洋”口号,1900年在京津地区发展形成高潮。
主要活动:反抗帝国主义。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首先,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的尖锐,能够广泛地动员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是,扶清灭洋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战斗纲领。扶清容易使义和团放松对清朝统治的警觉;灭洋又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这说明义和团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资料链接:中国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被迫在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显示了之前的洋务运动失败,再次引起欧洲列强的野心。1896年,有意瓜分中国的欧洲强国,对清政府提出无理要求,并要求准许修建铁路和采矿。1897年11月,山东发生“曹州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能方济(Franz Niez)及理加略(Richard Heule)被冲入教堂的村民打死(起因不明)。德国立即作出了反应,乘机出兵占据了胶州湾和胶澳(今青岛)。德皇更对其舰队训言,谓:“如中国阻挠我事,以老拳挥之”。接下来的一个月,俄军进驻了辽阳南方的旅顺,英国和法国之后分别派兵占领威海和广州湾(现在广东湛江)。外国的进占,更激发起山东各地的排外情绪。1898年3月,拳民活动在山汤加剧。1899年,捐官出身的汉裔旗人毓贤出任山东巡抚,提出“民可用,团应抚,匪必剿”,对义和拳采用抚的办法,将其招安纳入民团。于是义和拳成了“义和团”,而口号亦由“反清复明”改成“扶清灭洋”义和团四处烧教会、杀教士;抵制所有外国事物和之前失败的“洋务运动”。

2.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但是列强对此并不满足,妄图进一 步瓜分中国。(根本原因)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侵略的斗争日益加深。如口号“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直接原因)
(2)经过(1900~1901)【不计为教学重点,学生自主学习】
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给了西方列强侵略借口。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天津的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也英勇打击侵略者。八国联军增派兵力,7月占领天津,随后再次向北京进犯。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3)后果
1901年9月《辛丑条约》的签订
?内容
赔款:本息共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抵押,中国财政被列强控制。
在北京设使馆界,由各国驻兵保护,成为“国中之国”。
拆北京至大沽炮台,京津到山海关一带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严惩反帝官吏,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参加反帝组织。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课堂延伸: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性质反封建反侵略反帝爱国
指导原则与组织方式统一的领导中心,与军事制度。《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自发松散的组织,无统一领导中心,无统一指导原则
对外关系在平等基础上,与各国进行自由通商以及文化交流盲目排外
斗争规模坚持十四年,转战十八省坚持两年,活动范围限于山东河北天津
结局在中外势力联合绞杀下,皆以失败告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yi/66271.html

相关阅读:必修2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