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高中学习网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非)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及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在试题上直接作答无效。
一、基础知识(45分,每小题3分)
1.诗经《蒹葭》中有“①蒹葭凄凄”,“②蒹葭采采”,“③蒹葭苍苍”三句,其在文中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2.《次北固山下》题目中“次”字正确的解释是( )
A.次序 B.次第 C.停泊 D.名次
3.《塞上闻笛》(雪净胡天牧马还)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
A.李白 B.杜甫 C.高适 D.刘禹锡
4.《卖炭翁》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____天寒”一句,横线处应填( )
A.怨 B.愿 C.缘 D.苑
5.陆 游《沈园二首》(城上斜阳)一诗最后一句是( )
A. 夜深还过女墙来 B. 曾是惊鸿照影来
C. 忽见千帆隐映来 D. 犹吊遗踪一泫然
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高处不胜寒”之“胜”的正确释义是( )
A.胜利 B.尽 C.禁得住 D.通“剩”
7. 与“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中的“既”释义不同的是( )
A. 既来之,则安之 B. 既已,无可奈何
C. 既祖,取道 D. 既而得其尸于井
8. 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C. 函封之 D. 使工以药淬之
9. 和“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中“戮”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贾季戮臾骈 B. 防淫除邪,戮之以五刑
C. 与诸侯戮力同心 D. 王使执而戮之
10.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本句的修辞手法有( )
A. 反语 对比 B. 反语 呼告
C. 互文 对比 D.互文 反语
1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B. 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C. 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D. 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1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B. 本市国税局绘制出“税源分布示意略图”,解决了税源管理辖区划分不清、争议扯皮等问题的发生。
C.为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山东环保产业水平,省政府拟举办“生态山东建设高层论坛”暨第五届环保产业博览会。
D.日本在野党强烈指责财务大臣“口无遮拦”、公开谈及政府去年入市干预日元具体汇率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
文言文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
[清] 刘大?
许君讳曾裕,一字南湖,桐城人也。君少卓荦有大志,年甫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与书无所不读。然其尊府以直谅为族人所怨怒,兴起狱讼,十余年而不可伸,逐发愤以卒。君抱病于中,复控于有司,又十余年,而理始得直。然君之精力壮志已消亡其过半矣。不获已,乃入赀补官司得通判松江水利舟政。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筋骨,其名曰乌船。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其船遇风辄坏。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奸民取其货,而负其价不还。君至,惩其尤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戴德感泣。
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故冬日水涸,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有司粗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君独以私一已之?载①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立石以纪其事。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宄 ,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干纪之诛。必加详报,则己虽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贳。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将议迁除,而君以是年得疾,于六月十八日卒于公江之官舍,年五十有八。始君少时,怀奇负异,欲所建立于天下。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为。及其筮仕,秩居闲散,徒奔趋抑郁于群众之中。既为方伯所知,庶几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岂其信有命邪?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呜呼,可悲也已!
(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
[注]①?(kun)载:满载,这里指牟利多。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值母病笃 笃:严重。
B.向者,通判监修向:先前。
C.君奉委巡察委:委派
D.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度:打算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遂发愤以卒 B.填淤则舟楫不通
木欣欣以向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因潜请于布政辰公 D.既为方伯所知
月出于乐山之上 秦王为赵王击缶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曾裕从小聪颖异常,酷爱读书,志向远大;但年轻时由于家庭变故消耗了过多的精力,耽误了仕途。
B.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清正为民,消除了公船私用造成的弊端,执法严明,让外来商人感激涕零。
C.许曾裕在一些人因无知贪利而违禁出海时,为使他们得到宽大处理而奔走,表现出爱民如子的仁厚品德。
D.许曾裕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命运不好,有机会升迁时却病了,未能尽展才华,作者对他充满了同情与惋惜。
第Ⅱ卷(非选择题,105分)
二 文言翻译
16.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立石以纪其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名句默写
17. (8分)
(1)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现代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27分)
听朗诵 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就会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
18.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9.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
20.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7分)
答:
21.这篇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8分)
答:
五、写作(60分)
22.我校运动会刚过,你一定发现了精彩的一瞬,或令你振奋,或令你感动,或令你深思。请你“那一瞬”为题,联系运动会写一篇,700字以上。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D 2.C 3.C 4.B 5.B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6.C 7.D既而,不久,一会儿 8.A 9.C(A羞辱B杀D惩罚)10.D
11.D【答案】D
A项,巧舌如簧指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出自《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如:这个商人~,把次品说成是优等品,欺骗消费者。含贬义,形容演讲选手,不合语境。
B项,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出自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如:但~,嫌疑难辩,万一已拘者畏法混供,也甚怕堂讯之下,玉石不分。(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十一回)
C项,久假不归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出自《孟子•尽心上》:“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如:谢山《鲒?亭集》本欲仿此,然谢山殁后,其遗稿为杭世骏借去,~,后之编刻者,多未能如原?也。含贬义,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望文生义。
D项,奔走呼号指一面奔跑,一面呼唤。形容处于困境而求援。奔走:奔跑。呼号:叫喊。出自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南镇祷雨文》卷二十五:“守土官帅其吏民奔走呼号,维是祈祷告请,亦无不至矣,而犹雨泽未应,旱烈益张。”如:勇敢的国民,一经览到二十一条件,群以为亡国惨兆,就在目前,于是~,力图挽救。连动式;作谓语;指引起人们的注意。符合题意,使用恰当。
12. 【答案】C
【分析】本题贴近社会生活实际,选材广泛,既联系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联系了社会时事,又有山东的地域色彩。并且句子中的语病设计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的六种类型,涉及了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等语病,意在考查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和准确表达的言语意识。
A、不合逻辑,属否定失当。“切忌不要”,“忌”本身就含有“不要”的意思。将“忌”改为“记”或将“切忌不要”后的“不要”删去。B、句式杂糅。将句尾“的发生”去掉或将“解决”改为“避免”“防止”等意义的词语。D、表意不明。“公开谈及”和“极不负责任的”主语是“在野党”还是“财务大臣”表意不明确,存在歧义。所以答案应为C选项。
13. 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都推测许曾裕应当为朝廷重用。度:推测。
14. A【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两个“以”都是连词,相当于“而”,连接修饰语与被修饰语。B项第一个“那么”,连词;第二个“则”,转折连词。C项第一个“于”,介词,向;第二个“于”是介词,从。D项第一个“为”,介词,表被动;第二个“为”,介词,替。
15. 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外来商人感激涕零”的原因是“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看到松江多事的百姓拿了小商贩的货,欠下小商贩的钱却不还。于是惩处到了约定期限不还钱,奸诈狡黠的几个人,保护了外地的小商贩利益”。


主观题
16.(1)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所没有的事情,于是就在河岸边立了石碑来记录此事。
(2)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难道比他们少吗?
17.(1)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2)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3)士皆?目,发尽上指冠。(4)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18. 【答案】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夸知音难觅,令人感慨;③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理解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分点答,6分,就要考虑三点。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19. 【答案】(I)(3分) 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固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意思答对即可。
【答案】 (2)(3分) 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着重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主旨作答。
20. 【答案】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是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末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筛选能力。 每答出一点给2分,全对7分。 意思答对即可。
21. (8分)【答案】①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②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③以明确鲁迅与道义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和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yi/79260.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