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临海市杜桥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戕害(qiāng)给予(jǐ)魁梧(kuí)锲而不舍(qiè)B.灰烬(jìn)摇曳(yì)遒劲(qiú)自怨自艾(yì)C.翘首(qiào)田塍(chéng)粘贴(zhān)竭泽而渔(jié)D.月晕(yùn)酝酿(liàng) 慰藉(jiè)冯虚御风(píng)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句名言的创作者是楚霸王项羽,但他自己功败垂成,并没有做到。.A.梭罗,美国作家,作品有《郊游》、《缅甸森林》等。1845年春天,他在瓦尔登湖边建起了一座木屋,并在那里写下了《瓦尔登湖》一书。B.老舍是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茶馆》《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浓郁的民族色彩。C.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注明曲调;“长沙”是题目,标明所咏的内容。D.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河东先生集》。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为“永州八记”之首。与韩愈并称“韩柳”,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7. 学校开展校园广播“温馨提示语”征集活动,请为“课间跑操”拟写一则提示语,注意语言亲切、生动、得体,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个字。(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诗文阅读(2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8—12题。(1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 危:端正地B、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以……为伴侣C、举酒属客 属:同“嘱”,嘱咐D、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食:享用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乎吾前 乎:在 B.相与枕藉乎舟中C.日与其徒上高山 其:他的 D.其皆出于此乎 其:表揣测,大概10.下列句子从句式角度判断,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今安在哉A.不拘于时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何为其然也 D.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1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客”举曹操之例,借此表述“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意,并由此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寄蜉蝣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shuāng)州(今广东罗定),因为不适应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在没有得到皇帝赦令的情况下就擅自逃离泷州。在回故乡的路上,经过汉江,写下这首诗。汉江,指湖北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按照常情,句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②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方百计的探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③“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薄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④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16.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个字)(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品味第③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篷,因风四散的蒲公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作为(40分)2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从依稀记事到青葱岁月,有许多残留生命印记中的那一刻,令我久久回味。那一刻,也许是在摆脱烦恼的困扰之后,也许是在收获意外的惊喜之后,也许是在顿悟亲情的温暖之后,也许是在震撼于自然的伟力之后,那一刻,我终于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那一刻,我心飞翔。请以“那一刻,我心飞翔”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捕捉生活细节,写出自己“那一刻”的内心变化。2.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不得少于800字。“主客借酒消愁”错) 12.(1)(我们)将如蜉蝣一样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2)精神专一,忘掉形骸,似乎与万物相融合。(3)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向上能吃到尘土,向下能喝到地下泉水,是因为用心专一。13. “断”字写出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思念和担心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浙江省临海市杜桥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yi/831938.html

相关阅读:【解析板】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检试题(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