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阳关雪 阅读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现代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阳关雪


余秋雨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
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
老者抬头看天,又说:“
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
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褶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
那全是远的坟堆,那么多,排列得又那么密,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 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远处 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
阳关古址”
四字。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面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就是刚才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王维诗画皆称一绝。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
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


?
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
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1
.本文重点写寻访阳关,但开头两段却不写阳关,用意何在?(2
分)




2.
请简要赏析第

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
分)




3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

?
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阳关“
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
。(3
分)




4
.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6
分)


A
.第

段提及的“
焦渴”
,正是“
文人的魔力”
的具体体现之一。


B
.第

段承上启下,尤其是最后一句话总领下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C
.从第

段开始,作者采用游记笔法,以行踪为序,即打听阳关、走向阳关、阳关怀古和离开阳关。


D
.作者驻足阳关,用大量笔墨写坟堆,给阳关涂上了苍凉悲壮的色彩。


E
.作者写阳关的树影、水流、苇草,暗示这里依稀还有当“
客舍青青柳色新”
的影子。


F
.作者从南北各地李白、高适等人的造像中,发现唐人风范豪迈放达,独树一帜。




5.
文中不止一次写到“
雪”
,写 “
雪”
有什么作用?(3
分)




6.
本文选自《文化苦旅》,结合本文内容,回答作者阳关之旅“
苦”
在何处。(4
分)





参考答案:

1.
开头两段,作者由己及人,写到了今人的历史文化情结,不仅为寻访阳关蓄势(1
分),而且暗示作者的阳关之旅也是一次文化之旅(1
分)。

2.
作者此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展开丰富的联想,用三组排比再现了沙场征战和亲人们的思念,内涵丰富,苍凉悲壮,富有感染力。(联想和排比,2
分;概括内容,1
分;效果1
分)

3.
唐代没有把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艺术只是为了制造娱乐(2
分);西出阳关的文人大多是谪官逐臣,抒发的只是叹息(1
分)。

4. A C
(6
分)

5.
文中不止一次写雪,在不断点题的同时(1
分),也为全文营造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1
分),增添了阳关的沧桑之感(1
分)。

6.
天气寒冷,路途遥远,作者孤身前往(2
分);曾经验证过人生壮美和艺术情怀弘广的阳关没能继续享用温醇的诗句,而今成为废墟(2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422988.html

相关阅读:浙江的感兴 阅读答案(北京高考试题)
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 阅读答案(山东高考试题)
人类并不注定要失败 阅读答案
最后的黄豆 阅读答案(辽宁高考语文试题)
一袋面 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