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一)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 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待。 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 (一)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
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待。”
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
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迁太仆。元和二,武威太守孟云上书:“
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①
,以安慰之。”
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
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曰:“
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
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
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
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
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
节选自《后汉书•
袁张韩周列传》)
[
注]①
生口:指俘虏。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
考:考察
B.
安到郡,不入府,先往
按:查办
C.
帝感悟,即
报:报告
D.
公于京师使客道夺人财物
遮:遮蔽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
安为人严重有威,敬于州里 ②
用于小邑
B.①
奉檄诣从事,从事安致书于令 ②
不如而厚遇之,使归赵
C.①
无明验者,条上出之 ②
自视也,亦若此矣
D.①
众皆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②
奚以九万里而南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楚王英阴谋叛乱,朝廷严加查处,受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招的,就不顾风险上书要求释放他们,最终使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B.
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
C.
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力谏,尽管奏章都被搁置,但他毫不动摇。
D.
袁安平素行为高尚,起初任县功曹时,就拒绝了从事的私请。后来弹劾窦景,尽管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但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7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 (3
分)

译文:


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4
分)
译文: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3
分)

译文:

参考答案:
4
.B. A.
考:刑讯 C.
报:回报 D.
遮:拦阻
建初八,升任太仆。元和二,武威太守孟云上奏:“
北虏既然已经和亲,我们应该将俘虏归还他们,以此来安抚他们。”
皇帝召百官在朝堂上商议。公卿都说夷狄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我们归还的俘虏之后,就会狂妄自大,因而不能同意。惟独袁安说:“
北虏遣使奉献贡礼和亲,在边境捕获到人口时,便把他们交还我方,这是表明他们畏惧威严,而不是首先违背誓约。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中原的优待和宽容,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确实是有利的。”
司徒桓虞改变看法而依从袁安。太尉郑弘不满,说:“
各位说应当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
司隶校尉也上奏,袁安等人都上交印绶谢罪。肃宗下诏回复说:“
议而不决,各持己见。凡政策都由众人决定,你有什么过错而深深谢罪?”
皇帝最终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章和元,代桓虞任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掌管朝政,太后兄车骑将军窦宪北击匈奴,袁安与九卿到朝廷上书劝谏,认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我们却无故兴师远途跋涉,浪费国家财用,到万里之外去求取功劳,这不是为国家考虑的上策。然而接连几次上书都被搁置不发。九卿也都渐渐不再上奏。惟有袁安坚持正道不肯改变,直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争论了十几次。太后不听从,众人都为他感到危险恐惧,然而袁安神色自若。
窦宪出征之后,他的弟弟执金吾窦景专掌大权,公然在京师派门客拦路抢夺百姓财物。有关主管官员害怕,不敢上报。袁安便弹劾窦景使官民不安,应当受到公开的处罚。奏章被搁置没有回音。窦氏家族十分忌恨。但袁安平素行为高尚,因此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424803.html

相关阅读:“孔明,伊、周之徒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斛律光,字明月》阅读答案及翻译
徐光启《甘薯疏序》阅读答案
《无斋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