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柴禾 刘亮程》阅读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散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柴 禾 刘亮程 ① 我们搬家时 , 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 ① 柴 , 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 , 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 , 取暖做饭都烧煤 , 那些柴禾因此留下来。 ② 柴垛是家力 柴 禾
刘亮程

我们搬家时,
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①
柴,
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
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
取暖做饭都烧煤,
那些柴禾因此留下来。

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
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
当然,
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碰巧凑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
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凑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
车却破破烂烂,
经常坏在远路上。有的人家置了辆新车,
能装几千斤东西,
牛却体弱得不行。还有的人家,
车、马都配地道了,
人却不行——
死了,
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
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
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然不高,
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
小小气气的一堆,
都不敢叫柴垛。父亲带我们进沙漠拉柴,
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
接着是我、三弟,
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
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
车轱辘也换成新的,
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
全是梭梭柴,
大棵的,
码得跟房一样高,
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现在,
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
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
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
没有暖气了,
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
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
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
那个院角垛着草,
中间停着车,
柱子上拴着牛和驴。在我们心中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
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
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
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
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
它让我们放心度过一个个寒冬。

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二十,
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扩菜地,
往墙角移过一次,
比以前轻多了,
扔过去便断成几截,
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
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
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
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
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
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
静悄悄自己朽掉了。

最后,
它们变成一堆灰时,
我可以说,
我们没有烧它,
它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
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
全都看见了。


当我死的时候,
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
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
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
从没堵他的路。坑说,
我没有陷害他,
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
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
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
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
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
他的心是干燥的,
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
我们埋不住这个人,
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可是,
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
最后说了什么。
(
有删改)
注:①
梭梭:
一种灌木或小乔木。
1
.
根据全文概括“
柴禾”
在文中的含义。
2
.
第③
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
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3
.
第⑥
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4
.
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
有人认为重在写人,
你赞成哪种看法?
请说明理由。
1
.
参考答案:
生活物资,
家力象征,
家的一部分,
传统生活方式,
精神寄托。
解析:
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然后加以概括。第①
段,
搬家时剩下的柴禾“
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
第②
段,“
柴垛是家力的象征”;
第④
段,“
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
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
它们是家的一部分”,“
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
那个院角垛着草,
中间停着车,
柱子上拴着牛和驴。在我们心中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

2
.
参考答案:
内容:
主要叙述了“
我”
家柴垛的积累过程。
作用:
通过叙述父子兄弟辛勤积累柴垛的过程,
赋予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
既承接上文“
柴垛是家力的象征”,
又与后文“
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
呼应,
并为柴禾在今后生活中的巨大变化作铺垫。
解析:
经过“
父亲”“
大哥”“
我”“
三弟”“
四弟”
的共同努力,“
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
据此概括第③
段的主要内容。文中的语段结构作用最常见的就是承上启下,
本题就是如此,
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
.
参考答案: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
层层渲染,
画面生动,
富有感染力;
四个“
看见了”
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
我们”
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
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解析:
反复具有突出思想,
强调感情,
分清层次,
加强节奏感等修辞效果。解答该题,
应先认真阅读画线的句子,
画线句子所写的对象是家中院墙角落里的柴禾,“
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
第一层青皮”“
开裂”,“
根部的茬头朽掉”,“
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
这几处细节描写,
很富有感染力;
接着分析四个“
看见了”
中的“
我们”,“
我们”
始终在场又始终持旁观态度,
由此可看出“
我们”
的情感态度。
4
.
参考答案:
重在写柴禾。因为柴禾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柴禾在今昔生活中的巨大变化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通过柴禾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
对细微生命的关注。
重在写人。虽然写人的篇幅不多,
但写柴禾的目的是为了写人,
对柴禾的生命过程的关注就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关注。文章由物及人,
卒章显志,
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
解析:
本题属于探究性试题。首先观点要明确,
然后要言之成理。如果认为重在写柴禾,
可以从线索、文章的主要篇幅和作者的情感等方面来分析;
如果认为重在写人,
可以抓住最后三段来分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435801.html

相关阅读:《上海的另一面》阅读答案及试题分析
任萧烨《村口那棵柳树》阅读答案
刘醒龙《走向胡杨》阅读答案
阅读《命运的驱使 冯骥才》
《红叶归处是秋风 查干》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