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敬畏伦理与社会和谐》阅读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议论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敬畏伦理与社会和谐 在中国, 伦 、 理 二字的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所谓 敬畏伦理 ,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 敬畏伦理与社会和谐
在中国,“
伦”
、“
理”
二字的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所谓“
敬畏伦理”
,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要遵循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敬”
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自强不息、有所作为;“
畏”
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它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
敬畏伦理是在人类特有的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敬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发情感,即是说它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它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敬畏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的。敬畏感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没有敬畏感的时代是野蛮的时代,没有敬畏伦理规范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不可抗拒性,使得人类有足够的理由去敬畏它,而不是去冒犯和亵渎它。对必然性的认识、敬重与遵循,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康德对“
头上的灿烂星空”
、“
心中的道德律令”
的敬畏,中国哲人对“
天人合一”
境界的向往,对“
慎独”
、“
敬其在已者”
的崇尚,都凸显了敬畏的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弘气象。对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而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东西方贤哲们大多都表达过他们的“
敬畏”
之情。孔子曰“
君子有三畏”
,其首畏是“
畏天命”
,即对不可抗拒之必然性的敬畏;老子则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海德格尔认为,“
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
。正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蕴涵的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内在诉求,人们才崇奉被称为敬畏伦理的道德规范,并将拥有这种道德品格的人称为君子、圣贤。
当今时代,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一些人的敬畏感却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这种趋势的存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张扬了人的主观性,但也相应地滋生、助长了人类病态的痴狂,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大佛顶首楞严经·
卷四》云:“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正是人类明智的“
狂性自歇”
才使得敬畏伦理的智慧之光普照大地,人类也才不至于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进而才得以拥有自己的自然和精神家园。
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格完善取决于仁爱之心的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加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对必然性律令的敬畏。人类应该有所敬畏。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即对人的狂妄浅薄、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等予以合理规约。这种限制和规约,有助于人类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特别是在人的主体性已得到极大张扬的今天,显得尤为必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7.
下列对于“
敬畏感”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敬畏感是一种后天培养的人性情感,它的具体体现是畏惧或恐惧的感觉。有些动物也有敬畏感。
B.
敬畏感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没有敬畏感的时代是野蛮的时代。
C.
敬畏感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它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
D.
敬畏感体现了人类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必然性的认知,这一点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8.
根据文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敬畏伦理”
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应用一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约束自己、有所作为或有所不为。
B.
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对人的狂妄浅薄、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等予以合理制约正是完善人格的方式之一。
C.
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
D.
敬畏伦理是一种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它所具有的唯一特性就是规范性。
9.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今时代,一些人的敬畏感愈来愈淡漠,这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B.
孔子、老子等人被人们称为君子、圣贤,是因为他们有敬畏之心。
C.
中国哲人对敬畏伦理的有关阐释,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D.
只要人们自觉遵循敬畏伦理,就一定有益于社会的和谐。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455752.html

相关阅读:《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阅读答案
《全球史观在中国》阅读答案及解析
《我看国学 王小波》阅读答案
《两汉“《书》教”首在治政》阅读答案
《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