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备考中的六字要决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通过总结近年来备考的经验和对近年说明和的潜心研究,对于学科的备考,我认为应力求抓好以下六个字。

  一、“透”

  分析近年的高考,可以说,谁要是能把课本背熟的话,拿下120分是完全不成问题的。也就是说,高考大有回归课本之势,其对于课本基础考察的广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强。因而,高考要取得好成绩,备考中坚持以教材为本,吃透课本就显得相当重要和必要了。那么,如何吃透课本呢?我以为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是将课本读“薄”。即删减高考不可能考或极小可能考的内容,减轻的负担,提高备考的准确度和效度。当然删减不是无依据无目的的“乱杀”“乱砍”,否则出现“误伤”将悔之不及。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试卷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针对地将课本里大量的阅读文字(楷体字)和不少孤立、静态的陈述性语句,以及夹杂在字里行间的
相当部分的修饰性词句果断删减。

  2.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节目和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将课本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学生通过平时不断地回顾、 巩固,考试中,特别是在做大题时就能做到“信手拈来”,而尽可能地减少知识点的遗漏。

  3.是将课本读“活”。有人总结出学历史必须做到“死去活来”“先死后活”。这也就是说,我们在的过程中,不光要死抓基础知识,也要能将“死”的知识用活。读“活”课本是对要求的进一步提升,必须以读“薄”和读“通”为前提,对于一般同学来讲,有相当难度。因而,在这一环节的引导和辅导就尤为重要。可以引领学生打乱课本原有的章节结构,设置具有一定性、可操作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拓展学生的视野。例如,我们在学完“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章后,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主要完成了哪些重大的任务? 其具体措施是什么? 结果怎样? 而在学完中国近现代史后,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小: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和建设。锻炼学生的概括、归纳,以及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

  二、“精”

  除了上述精减课本内容以外,我们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精”。

  1.教师用语要精炼。讲解历史知识、历史概念要准确到位。考试说明能力的10项要求中,就明确要求文字表述要“语言准确,逻辑严谨”。而事实上,我们不少教师或是由于长期形成的习惯,或是由于课前的准备不充分,用语繁杂、冗长,滔滔不绝,不知所云;或是讲解历史名词、历史概念时表述不准,马虎了事,这都是要不得的。

  2.精选练习,精心辅导。以往,我们众多师生都主张实行“题海战术”,力求以多取胜。多做题当然对于提升解题能力会有一定的作用,但一味地多做题,是事倍功半的笨。在“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备考阶段,这样不光是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而且使学生没有更多的精力用来纠正错误、加深理解、找出规律。实际教学中不少同学就存在把同样题目重复做错的现象。因而,教师在辅导的过程中,应力图精讲精练,精练精讲。

  3.精设小结,精编专题。高考的考查是横向的,也是纵向的,它可以考同一时期的不同历史事件,也可以考不同时期的同一类事件。也就是说,高考既考查历史的阶段特征、也考查古今中外历史的联系和发展进程。因而,我们在第一轮时应尽量作好阶段小结,巩固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第二轮时,我们就应精心编好专题,提升学生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认识,加深理解。

  三、“深”

  随着近年来历史教学改革对于能力培养要求的强化和高考对于理论渗透型考察力度的加
大,备考中历史理论的教学已然成为广大教师的热点和重点。强化对历史理沦的学习,克服单纯重视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的弊端,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观点,提升其分析概括能力。当然历史理论教学要注意适度,太浅不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掘学生的理性思维的潜能,太深学生也难于接受,其结果也往往是学生对知识生吞活剥,形成思维僵化。也就是说的历史理论教学既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而要在符合生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培养他们能掌握和运用一些常见的基本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主要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形式与内容、必然性与偶然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继承与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民族与宗教等等。并能在基本原理的指导下,通过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总结而形成自己的结论与认识。包括揭示历史规律、历史本质,以及历史对我们的启示等方面的内容,而运用这些方面又可分析理解类似的历史问题。

  四、“新”

  历史高考源于课本,却不局限于课本。时下的高考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历史学科的高考也越来越走近生活,联系时政,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这也就是说,备考过程中,我们一味地局限于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拓宽视野,关注新知,也就成为高考的一项必然要求。因而,作为辅导学生备考的教师来说,不光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而且自己也要在平时的和生活中关注史学新动态、关注时政热点、关注备考信息,编设新专题和练习题。比如今年中国的载人飞船上天,实现了中国人民几千年飞天的梦想,因而我们就可以给科技史,特别是中国科技史以更多的关注。台海关系由于台独图谋“修宪”又趋紧张,因而台湾问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问题也是值得注意的。

  五、“查”

  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需要通过检查和考核来加以评定。这样做的好处是:

  1.可以起到鼓励和督促的作用。对于学习认真和基础相对扎实的同学来说,考核的成绩可以
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而对于基础较差、学习不太认真的同学来说,检查就起到—个鞭策和督促的作用,促使他们认真复习前一阶段所学的内容,以便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2.可以使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以便于及时调整,加以
改进。具体操作时可把安排背书任务、布置课后练习、设置小结论文和进行阶段效果检查(单元
测试、专题测试、综合测试等)相结合协调进行。

  六、“情”

  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认为,非因素是个体内部的动力体系,包括动机、、情感
和意志等心理素质,它能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促使整个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有道是“亲其
师,信其道”,也有人说,生是因为喜欢某科而喜欢,中学生是因为喜欢而喜欢上
某科。也就是说,能让中学生“喜欢上”老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有利于培养师生间的相互信任感,使学生心理上趋向教师,乐于接受
教师的和引导,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保证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

  的学生正处于人格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已然具备一定的理性认知能力,因而,教师要想在紧张的备考中“取悦”学生,单靠简单的口头表扬,口头鼓励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教师更应该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以民主、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以适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注意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接受学生的合理建议,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53988.html

相关阅读:如何才能学好高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