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作文指导:春之声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高考作文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故乡之春

  华千林

  故乡??苏北里下河的春天是村姑们从田埂边的积雪中寻觅而来的。

  当寒冷的北风还在呼啸,当漫天的飞雪刚刚飘停,当冬眠的麦苗还在做甜美的成长之梦,家乡的田埂上便有三三两两、成群结队的村姑们手执刀铲,臂挎竹篮,将一路的欢声笑语播撒在早春的风中。鲜红的头巾和各式的花布衣衫,在初春的阳光和青青麦苗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惹眼。一会儿,她们便散落在田埂边或一片向阳的坡地上,轻轻地拨开积雪,此时,便有刚刚打着花骨朵的荠菜露出来,便有叶片嫩绿的马兰头露出来。她们小心翼翼地采撷着,那神情,一如在闺房中绣花般地专注呢!

  太阳歪西了,午时的暖意已渐渐消退。村姑们立起身,拍拍身上的尘土,柔软的臂弯上挎着一篮鲜亮的春色,各自回家了。于是,当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整个村子里都被荠菜、马兰头的香味浸润着、弥漫着。村外结着薄冰的池水,竟也随着这诱人的香气荡漾开来了。

  社鼓的喧闹,引来了回归的燕子。它们像老熟人一样成双成对地飞进了各自房东的堂前,口中衔着刚刚解冻的春泥,进进出出地忙个不停,精心构筑着属于它们自己的爱巢。新巢筑成了,便三五成群地栖息在路边的电线上、树枝头,唧唧喳喳的,宛如一串春天的音符。这串音符的背景是湛蓝湛蓝的天空,天空下面,村童们将风筝放得高高的,线儿牵在手中,心儿却飘向了云天。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的,清明的雨无疑是春天最好的化妆师了。春雨中,梨花白了,桃花红了,杨柳青了。然而,故乡最浓的春色并不在梨花桃花的花瓣上,也不在青青的杨柳枝条上,而在那一望无际的菜田里。这时,水乡的垛田便成了一道最迷人的风景线,那一片神奇的土地,被千沟万壑分割得星罗棋布,平日看上去宛如一艘艘停泊在港的大小船只,此时菜花一开,每块垛子便如一枚枚金元宝镶嵌在银浪翻飞的湖荡中。成群的、数不清的蜜蜂在你的身边飞来飞去,嗡嗡地,时而撞在你的脸上,时而粘在你的身上。空气中满是菜花的香气,深深地吸一口,人便会醉了去的。

  年轻的妈妈们在“金元宝”上打理着收获的希望。偶有稚气未脱的孩童,从已经拔节的麦地里钻出,隔河呼唤着:“妈妈??我要吃奶了哩!”妈妈笑吟吟地对孩子说:“乖乖儿,游过来妈给你奶吃。”于是天真的孩子便真的将衣服一甩,跃入乍暖还寒的水中,泅过小河,爬上岸,一头扑进妈妈的怀里。这不,没经过任何训练,水乡的孩子便在这一川春水中识得了水性。

  妈妈笑了,孩子也笑了。笑靥映衬在金色的菜花中,笑声洋溢在和煦的春风里……(选自《光明日报》)

  【赏析】

  《故乡之春》实在是一篇美文。它美在春之声,春之色,春之神韵。本文作者以饱蘸感情之笔墨,摹春之声,着春之色,写春之神,将其故乡??苏北里下河之春的景致展示得情景俱现,美丽无比,极为诱人。此外,为了描绘故乡之春这幅绚丽的画卷,作者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全文语句更加清新流畅,景物更加生动鲜活,画面更加美丽诱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向明康)

  习作我评改

  校园里的春姑娘

  刘文哲

  漫步在校园小路上,寻找着春天的踪影。春姑娘,你在哪里?哦!原来,她躲在柳叶的翠绿里,深居在湖水的清澈里,隐匿在迎春花的芳香里。

  柳叶里的春姑娘

  成群的柳树环绕在校园湖畔,一缕缕轻盈的绿烟萦绕在寂寞的桥头。柳叶绿得那般刺眼,使春风忍不住亲吻住它的额头。风中酝酿着令人痴醉的气息,让柳树也不由伸出了新枝丫。玉米似的柳芯,嫩嫩的,软软的,像安然入睡的婴儿。我想,它就是晚春时将随风飞扬的柳絮宝宝吧。是谁让柳枝在风中尽情舞蹈?是她,一定是她,定是春姑娘把柳叶渲染成了生机勃勃的天堂。

  湖水里的春姑娘

  是什么使绿油油的湖水荡起了微波?定是风儿从它身边悄然路过;是什么使鱼儿在水里尽情地游动?定是湖水的温暖清澈使它们如此欢乐。湖上漂着的睡莲,慢慢苏醒在温暖的风里。指头大的小鱼拖着可爱的小尾巴,毫无头绪地四处乱跑。是谁溶解了湖水的寂寞?是她,一定是她,定是春姑娘唤醒了沉默的湖水。

  迎春花里的春姑娘

  她是春姑娘的使者,她的绽放为春姑娘铺下了金黄的睡床。沉睡了一冬的,在这一瞬间挥散出沁人的芳香,碧绿的天地间,她用一抹羞涩的芳容,使世间充满了七彩之光。是谁唤醒了她的深思?是她,一定是她,定是春姑娘解开了迎春花的芳心。

  寒冷被溶解了,藏匿了一冬的春姑娘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校园春天的韵律,静谧,安详。踏着春姑娘的足迹,我去寻找心灵的春天。

  (作者系山东省寿光世纪学校学生,指导教师/隋艳玲)

  素材我来选

  寻春

  韩少华

  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深思……

  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可凭借什么去寻觅春天的第一双足迹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此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渐渐地,云雾中的燕山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书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衍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哪怕真是“燕山雪花大如席”,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选自《韩少华散文选》)

  【推荐理由】

  《寻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通过写走向旷野、穿疏林、过小桥、到山脚下、再过小桥、再穿疏林、重回山脚下,道出了作者“寻”春的虔诚。当然,“春”更意味深长。第一,春的引用别有意味。作者在文中两次引用“草草遥看近却无”,第一次:当远看有新绿,近处寻找却没有草色时,作者自然地联想到了古人的诗句,是引用,是感叹。第二次:作者再次考察,得到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结果,这里是强调,是赞美。第二,春的步履别具风采。春的步履指的是小草由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衍纵漫,会聚成生机勃勃的新绿,从而昭示着春天的来临。第三,春光的绽放意味深长。结尾处“铿锵作响”赞美的是内心的春光和自然的春光融为一体、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应声怒放”运用夸张的手法,从侧面说明了人的内心阳光满地的重要性。(张兴武)(推荐者系湖北省松滋市一中语文教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zzw/1261170.html

相关阅读:2008年高考满分(部分)
2019年高考作文题预测:““残忍”也是一种慈悲”
高考写作指导:考场开篇妙招汇萃
高中优秀作文赏析:拓宽个性,活出超我
2019年高考全国名校模拟作文题(31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