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要强化五种意识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高考作文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考试大纲》对写作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这里的“基础”是基本要求,一般性的 ;“发展”是发展性要求,个性化的。二者有区别又联系紧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基于此,笔者以为落实考试大纲的有效训练是:立足“基础”,促进“发展”,在专题训练过程中,要着力强化五种意识。

一、巧选立意角度意识

我们拍摄立体的人像,就要讲究角度。全身、半身、动态、静态、正面、反面、侧面、坐姿、卧姿、立姿、姿态各异,形象纷呈,除了做身份证的“半身脱帽正面照”之外,其余的照相,都是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人的形象和精神的。

作文亦然。作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蕴含在生活中的道理也应该从多角度去理解。苏轼《题西林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识庐山真面目”,就要多角度“看”庐山,才能全面地认识庐山。例如,2008年海南(宁夏)高考作文题(原材料略),就材料本身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审题立意:1、从小兰和妈妈在对待鸟的态度和做法上来看,由此可立意为要关注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2、从花鸟市场老板的意识和行为来看,商人是借人们的善举来牟利。由此可立意为告诫人们要树立大价值观念,不要只考虑眼前利益,要着眼未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3、从鸟与人的关系来看,可立意为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4、从鸟的意象来看,人们放鸟的前提是大量捕鸟,而捕鸟是违法行为。由此可立意为做善事也要有法律意识。

由于文题材料中的信息较多,在审题、立意上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备考训练中,要强化巧选立意角度的意识。选择角度新,文章立意就新;选择角度好,文章立意就好。尤其是对蕴含信息较多的作文题,我们要着眼它的整体意思,或抓住文题的题眼;或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和中心句,然后对提炼的主要信息加以整合,但无论选哪个角度,都必须建立在把握文题整体内涵的基础上。

二、思维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思维”,就是勇于突破旧思想、旧观念和

旧规定对心灵的紧箍,构建开放、发散、求异、鲜活的思维形态。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作文能否出新,往往取决于同学们的思维方式是否新颖奇特。例如,我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则故事,讲述的是非洲东部奥兰治河南岸的羚羊群,虽然吃一样的牧草,喝一样的河水,奇怪的是河北岸的羚羊群不仅繁殖能力比南岸强,而且奔跑的速度每分钟要比南岸的快13米,造成这些差别的唯一原因是北岸生活着狼群。这则真实的故事,生物学家以此阐释大自然的生存哲学,恶劣的生存环境促使生命自强不息;企业家将其写到企业管理的教科书里,说明竞争是促使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有人由此慨叹人性似乎天生存有惰性,只有身处困境,才会不断的抗争;教育家借此告诫学习生活条件优越的孩子,在安逸的环境中,要意识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自觉地锤炼自己。同样的故事,我们要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追求新的发现。

当前,为了突破作文思维向度上的定势,挣脱习焉不察的思维惯性和惰性,同学们最好运用反弹琵琶法﹝逆向思维﹞。这种对于已有定论或对惯常思维方式的反弹,不失为蹊径独辟的明智之举。例如:“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其讽刺意义是很明显的;而华罗庚却主张“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意义就更深刻了。竹子,是人们称颂的花草四君子之一。郑板桥在《题竹石图》中赞美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但也有人“反弹琵琶”,批评它腹中空空,不学无术,难以成就栋梁之材。同学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方式寻求适合自己,最能展示自己才情的写作角度,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

三、个性化语言表达意识

语言是作者思想的外化,语言运用也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语言功底最能代表语文功底。同一件事,别人一写出来就那样催人泪下,而自己写出来可能非常平淡;同一个道理,别人阐述的那样深刻,有理有据,而自己写出来可能逻辑混乱,情理不通。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语言表达上的优劣。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毫不夸张地说,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文章水平的高低。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语言表达训练中,一是要规范,二是要准确,三是要连贯。还要注意不同的文体,应有不同的语言特色:记叙文语言要流畅自如、生动形象、描写细腻、叙事传神;议论文语言要准确鲜明、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散文语言要叙议结合、委婉含蓄、文采优美。对于这些如果同学们平时加强训练,夯实基本功,高考时才能“猝然临之而不惊”。

近年来,高考作文加大了语言评分力度,如果能在语言追求上下一番苦功夫,练一练内功,打磨出一种特色,体现出一种风格,毫无疑问这样的作文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四、文体规范意识

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因为滥用文体或文体特征不突出而丢分。有的考生误以为文体自选可以随心所欲,任意而为,只希望以形式取胜而忽略了文体的基本特征,往往写成了“四不像”或“花拳绣腿”式的文章。以前高考作文中曾出现过前半部分记叙文,后半部分议论文的“不成熟”文体。写书信既没有开头称呼,又没有结尾的祝颂语、署名和日期。这说明这些考生在文体上已存在问题,认识模糊。文体自选不等于没有要求,文体自选只不过是给了考生选择文体的自由,但对已选定的某种文体,就要做到“符合文体要求”:﹝1﹞要尽量注意文体知识,对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小说、寓言、书信等考场常用文体的基本形式了如指掌。﹝2﹞要有较强的文体意识。一是试题本身要求写某种文体就按这种文体来写;二是试题允许“自选文体”,要写出自己选定的文体的特征;﹝3﹞要学会选择自己擅长的、有素材的、能张扬个性的文体来写。如写记叙文,要有情感内涵丰富的生活素材;写议论文,要有相关的理论、事实论据;写说明文,要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写小说,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

同学们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在规范文体方面做足文章,要舍得下大气力,精心锤炼几篇从形式到内容都能体现文体特征的作文,以不变应万变,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五、素材积累意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材料的匮乏、平庸,是不少同学作文失分的原因。所以,同学们多读书报,强化素材积累,是高考作文备考的一项基本建设。其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丰富生活积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有心人。要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观察自然风光,体察世态人情,深入人们的内心,以了解情感世界的精微、奥妙。二是博览课外读物。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高分作文绝大多数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所以,丰富文化积淀,多读多思有哲理的、有真情实感的、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短文,是非常必要的。譬如浏览《美文》、《读者》、《中学生》、《青年文摘》等时文经典,从中吸取营养,从而为写作奠基。只有备考前的大量阅读积累,高考时才能信手拈来,撷精取粹,笔底流出的才是生命的呼唤、人性的亮光和哲理的思辨。三是从教材中引来作文活水。教材中也有好的素材,关键在积累。新课程必修文本与选修文本汇集了人类文明史上的精华,有世界文化的瑰宝,有人类语言的典范,语文教科书自然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常用常新的材料宝库。因此,从语文教材中引来作文活水,对同学们来说是事半功倍,可望又可即的事。

综观近几年的优秀高考作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除了准确扣题之外,所用的素材丰富且典范。因此,进一步拓宽写作素材来源口径,优化素材搜索思路,确保素材多中选优,是写好高考作文的重要保障。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zzw/16593.html

相关阅读:先声夺人22招高考开头 让文章增添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