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苏辙《齐州泺源石桥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古诗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齐州泺源石桥记       苏辙 ⑴泺水之源,发于城之西南山下,北流为?①,其浅可揭。城之西门,跨而为桥。自京师走海上者,皆道于其上。每岁霖雨,南山水潦暴作,汇于城下,桥不能支,辄败。熙宁六,七月不雨,明夏六月乃雨,淫潦继作,桥遂大坏。知历城施君辩言于府曰:“水岁为桥害,请为石桥,以纾其役。距城之东十五里,有废河败堰焉,其弃石铁可取以为用。”府用其言,以告转运使,得钱二十七万,以具工廪之费。取石于山,取铁于府,取力于兵。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桥成,民不知焉。三跌二门,安如丘陵,惊流循道,不复为虐。 ⑵方其未成也,太守李公日至于城上,视其工之良窳与其役之劳佚②,而劝相之。知历城施君实具其材,兵马都监张君用晦实董③其事。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属于四涧,以杀暴水之怒,久废不治,于是疏其堙塞,筑其缺而完之。桥之西二十步有沟焉,居民裴氏以石壅之,而屋于其上,水不得泄,则桥受其害,亦使去之,皆如其旧而止。又明,水复至,桥遂无患。 ⑶从事苏辙言曰:桥之役虽小也,然异时郡县之役,其利与民共者,其费得量取于民,法令宽简,故其功易成;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给于官,官不能尽办,郡县欲有所建,其功比旧实难。非李公之老于为政与二君之敏于临事,桥将不就。夫桥之役虽小,然其劳且难成于旧则倍,不可不记也。遂为之记。[注]①?:通“隍”,即护城河。②窳(yǔ):粗劣;劳佚:劳动的轻重程度。③董:监督管理。22.第⑴段中“以纾其役”中的“役”具体是指  (2分)23.第⑴段中画线处的表达效果是  (2分)24.总结泺源石桥建成的经验。(3分)25.下列对第⑶段苏辙的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今法”对百姓更为严苛     B.今法“宽简”不如“异时”C.按“今法”来建桥更难      D.建桥的功与劳超过“异时”26.结合文意,对第⑵段的补叙作评析。(3分)

答案:

22.(2分)桥被水冲毁而需重复建桥的劳役之苦。
23.(2分)强调官兵合作紧密,建桥迅捷及人力、建材考虑周全。
24.(3分)官员的建言献策;官府积极采纳意见并从财力、人力上支持;各级官员的督察和监管。
25.(2分)A
26.(3分)补叙了官员对建桥的督察和监管,叙述了两项附属工程的精当处理,突出了官员的“老于为政”和“敏于临事”。

译文:

泺水,发源于齐州(济南)城西南的山下,往北流入护城河,河水浅得提衣就能渡过。城的西门,跨河建了一座桥。从京城过往海上的人,都取道这座桥。每一只要连下几天的大雨,南山下来的雨水暴涨,汇集到城下,桥不能抵挡暴雨的冲击,就坏了。熙宁六(1073),七个月没下雨,第二夏天到六月才下雨,过量的大雨连下几天,桥被完全冲坏了。历城知县施辩向齐州府官建议说:“桥都被洪水冲毁,建议造一座石桥,来缓解桥毁后重复造桥的劳役之苦。距齐州城的东面十五里的地方,有一座废弃不用的河堤,那里废弃的石铁可以取来造桥。”府官采纳了他的建议,把(建石桥的计划)报告了转运使,得到(官府)二十七万两银子,作为用工和伙食的费用。到山上去采石,到府库拿来建材和工具,让军队出工出力。从九月至十一月桥就建成了,百姓还不知道(此事)。(这座桥)有三个桥墩两扇门,安稳得像座小山,洪水分道而泄,不再造成危害。
在这座桥还没有建成时,太守李肃之每天都到城墙上,视察工程的好坏和劳动量的轻重,并且鼓励施工人。历城知县施辩准备并供给各种施工材料,兵马都监张用晦实际监督管理具体的事务。桥的南面五里处,有一条大沟,与四条小河相连,(原来是)用以减少洪水的冲力,废弃很久没有治理了,(这次)疏通被堵塞的河道,填筑河堤让它完整无缺口。桥的西面二十步远有一条沟,一个裴姓居民用石头堵住它,并且在上面建了房子,洪水不能够流泄,桥因此受到冲毁的危害,就让他拆除房屋,要求复原像最早那样。又过了一,洪水再次来了,桥
没再受到损害。
从事苏辙说:建桥这种事虽小,但从前郡县行事的方法,是把好处与百姓分享,劳役的费用按数量分派给百姓,这种法令宽大,所以它容易成事;现在的法令严格要求要体恤百姓,(这样的话)一切事务和费用全仰仗官府,官府不能把所有事务办好,如果郡县想有所作为,要成事比从前更难。如果不是太守李肃之富于治政经验和两位官员(施君和张君)有办事能力,这座桥或许建不成。建桥这种事虽小,但建好它比从前更费心更难几倍,不能不把它写下来。因此就写了这篇记。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shici/558667.html

相关阅读: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曹伯启《子规》阅读练习及答案
《明史?赵彦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骆统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新五代史?孙德昭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