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李白《月下独酌(其一)》阅读笔记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古诗词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的《月下独酌》共有四篇,但这一篇的知名度却远远高于其他三首,不但在现代被选为中学语文课文,在古时候,那句堪称绝妙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被写入了传统的启蒙教材之中,比如,《声律启蒙》中就有“韩五鬼,李三人,北魏对西秦”的内容,将李白的这首《月下独酌》与韩愈的《送五穷鬼文》并列一联。
从整首诗的写作手法上分析,全诗以两句为单位不断进行“孤独”与“洒脱”的交叉碰撞,先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写出自己的孤独,随后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来写出自己的洒脱;接下来“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又描写孤独,而后的“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又是写了洒脱;到最后的部分,作者先是“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将孤独与洒脱的感受融入一起,然后再以一句“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将作者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用作全诗的收尾,在让人从文字中领略到矛盾冲突魅力的同时,也切身体会到了李白这个放荡不羁的浪子,其实也有着强烈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分析完写作手法,不禁又想到两个问题,为何李白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有强烈的孤独感,丝毫感受不到那首《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情趣?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为何不采用屈原惯用的那些草木君子来展开写作,却偏偏要去邀请远在天边却又是随时可见的月来饮酒呢?
查看一些资料,我似乎弄明白了自己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虽然我并不敢确定。
李白在天宝元曾入长安为官,但是他的个性却决定了他与那个必须趋炎附势的官场环境格格不入。正如曾子所云,胁肩谄媚,病于夏畦,天宝三,也正是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他终于因忍受不了那个环境而选择罢官出游。但是,曾经写过“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他,从骨子里看,根本就是个放不下名利的人,不可能像毕卓那般“手持蟹螯,一生足矣”,所以,这首诗中才会出现这种洒脱与孤独的强烈碰撞,眷恋与放弃的矛盾冲突。
而解答这个“月”的问题,也需要从创作背景入手。成诗的天宝三,李白在离开长安后直奔洛阳,并在那里因自身知名度受到各级社会名流的热情款待,更有意义的是,李白在洛阳遇到了他一生的挚友杜甫,李杜二人相见恨晚,随后结伴同游开封。在这首诗的末尾,李白写道“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仔细品读,这两句似乎指的就是李杜二人同游,而后一句“永结无情游”虽被翻译成“愿意永远结成忘情好友”,但是为何李白在这里不用别的字来指代友谊,却偏偏要用一个“游”字呢?——所以我的结论是,这首诗中的“月”,指的就是李白的挚友,杜甫。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shici/586616.html

相关阅读:《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阅读答案
《忆江上吴处士》阅读答案
《初见嵩山》诗歌鉴赏及答案
《送杨山人归嵩山》阅读答案
《柳(曾逐东风拂舞筵) 李商隐》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