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永遇乐?明月如霜_苏轼_翻译注释_赏析讲解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宋词精选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作品简介】

  《永遇乐·明月如霜》由苏轼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上阕写在清纯的环境中入梦及梦醒后独行小园的情景,所见种种“清景”均可能入梦。“梦”而言“云”,谓梦的飘渺迷蒙,正如楚王游巫山云雨般短促和神志恍惚。下阕开头转写身世飘零,萌生归隐山中的思想和怀念故乡的愁情。接着由关盼盼事联想人生无常,古今如同一梦。结尾由自己向燕子楼浩叹联想后人将面对黄楼而为我浩叹,感悟人生正是轮回、重复在“旧欢新怨”的怪圈中。词中“燕子楼空”三句,千古传诵,深得后人赞赏。

【原文】

  《永遇乐·明月如霜》

  作者: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释】

①彭城:徐州。燕子楼,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序:"徐州故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按:白序未言张尚书为谁,一般认为乃张建封,实为其子张?。

②??(dǎn)如:击鼓声。?(dǎn):象声词,击鼓声。

③铿然一叶:铿金石声,此指叶声。此谓夜深人静,故叶落声也觉得是清脆的金石之声。铿:象声词,金石声。此状叶落之声。

④梦中惊醒,黯然心伤。梦云,宋玉《高唐赋》谓楚王梦见巫山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此借指梦见盼盼。

⑤此三句用燕子楼事,颇得后人称赏。曾?《高斋诗话》:"少游自会稽入都,见东坡。坡问别作何词,少游举'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东坡曰:'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少游问公近作,乃举'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晁无咎曰:'只三句便说尽张建封事'。" 张炎《词源》卷下:"用事最难,要体认着题,融化不涩。如东坡《永遇乐》云:'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用张建封事。……此皆用事不为事所使。"

⑥此三句作者设想后人面对黄楼凭吊自己时,亦如今日自己之对燕子楼发出感叹。黄楼,徐州之东门城楼,苏轼所改建。

【翻译】

  明月如霜般洁白,好风就如同清水一样清凉,清新静谧的夜景真是怡人。弯弯的水渠中,鱼儿跳出水面,圆圆的荷叶上,露珠随风落下。但夜深人静,这样好的美景却无人欣赏。三更鼓声,声声在夜空有力,响彻夜空,一片树叶悄悄落到地上,轻音竟惊断了我的梦。夜色茫茫,再也见不到黄昏时的景色,醒后我寻遍了小园,处处都无痕。

  那长期在外地的游子,看那山中的归路,苦苦地思念着故乡家园。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已经不在,空留着那双燕子在楼中的画堂。古今万事皆成空,还有几人能从梦中醒来,只有些怀念旧日情感,不禁惆怅长叹。

【赏析】

  本词是元丰元年(1078)十月,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所作。本词是词人即景感怀,以“梦登燕子楼”及“盼盼”情事为契机,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思考与感慨。词上片描写明月清风。鱼翻露泻的清泠夜景。此时人从梦中醒来,独自俳徊小园,更显寂寞。下片联想桂佳人已去,"燕子楼空"三句,历来受到论者赞赏,或谓其简洁得当,或谓其善于融化。眼前楼空,因而感叹人生如梦,转眼皆为虚无,扳映作者失意思念故乡的伤感心情。全词写景景如图画,抒情情思缠绵;叙事得纲领,用典不泥涩;遣辞用字精炼,意境清丽优美,很有艺术魅力。笔墨简洁空灵。“如”三句写鼓声惊梦,“夜茫茫”三句叙醒后小园寻梦。照应开头六句。将其置于虚实之间。既可理解为梦中所见,也可理解为现境所见。使夜景与梦境相互辉映,似真似幻,惝恍迷离。此正是词之妙境。下片换头三句抒发倦客怀乡之情,接下三句慨叹人去楼空,并由人去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然后以空灵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梦未醒,故生出多少新愁旧怨,其感慨已超越了自我,推及到人生与宇宙。结尾三句再把思路拓展开去,由今日思及未来。设想后人见黄楼而叹息凭吊自己,也如自己今日凭吊燕子楼。扩展了词的时空感,加重了深沉的历史感。词人将景、情、理熔于一炉,围绕燕子楼情事而层层生发。景为燕子楼之景,情则是燕子楼惊梦后的缠绵情思,理则是由燕子楼关盼盼情事所生发的“人生如梦如幻”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永恒追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六谓此词:"脱去笔墨畦径间,直造古人不到处,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叹。"殊非过誉。

【赏析】

  苏轼《永遇乐》是一首清丽脱俗的词,这首词写于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据词前小序,已可略知端倪,是一首记梦词。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据元本题下注“徐州夜梦觉,此登燕子楼作”认为“燕子楼未必可宿,盼盼何必入梦?东坡居士断不作此痴人说梦之题”。显然认为傅干《注坡词》所录题注为不可信,而以为王文诰《苏诗总案》所云“戊午十月,梦登燕子楼,翌日往寻其地作”为可从。王文诰断一事为二事,词中难觅佐证。郑文焯所云更多属猜测之词,显然不足为据。倒是傅注既题作“公旧注”,当不容随意怀疑的,且与词中情事暗合,应可据此解读此词。作者在题记中声称自己夜宿江苏彭城燕子楼,梦到以前居住在这里的唐代张尚书之爱妾关盼盼。据传燕子楼是唐朝的张尚书为名妓关盼盼所建的。盼盼面貌姣好,能歌善舞,谈吐不俗。自从张氏死后,盼盼思念故人,于是独居在小楼上十余年不嫁。

  苏轼至徐州前已转职杭州、密州等地,政治上对王安石变法的孤愤,仕途上因频繁迁调而带来的孤寂之感,都时时向他袭来。那天夜晚,一个旖旎缠绵的梦境,让他顿悟人生的真谛。“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他的灵魂从梦境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因作此词,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思考与感慨。词中状燕子楼小园清幽夜景,抒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惆怅之情,言词人由人去楼空而悟得的“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之理。

  上阕写清幽梦境及梦醒后的怅然若失之感。起三句总写秋夜清景,各以霜、水分喻月、风,并小结以“清景无限”,赏爱之心已溢于言外。首句写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把人引入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清景无限”既是对暮秋夜景的描绘,也是词人的心灵得到清景抚慰后的情感抒发。“清”字是核心,盖既有夜风清凉之感,又有超越现实之外的清净之意。“曲港”三句接写梦境,静中见动,仍是着力刻画“清景”,只是视点相对集中而已。景由大入小,由静变动:曲港跳鱼,圆荷泻露。鱼跳向上,露泻向下,一上一下,错落有致。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寂寞无人见”一句,含意颇深:园池中跳鱼泻露之景,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自己偶来,若是无心,虽在眼前,亦不得见。夜深人静之时,人事已歇,自然界却是生机初展,只是这种生机罕为人见,徒形寂寞而已。在梦境中揭示人与自然的矛盾,又以自然之清幽生趣对比人事之无情,则虽云写梦,实是曲写现实。然鱼跳曲港、露泻圆荷虽也不无声响,终不至于惊动梦境。只是三更时候的铿然鼓声才扰人清梦,使清景顿失。词句转从听觉写夜之幽深、梦之惊断: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叶落,铿然作声。“?如”和“铿然”写出了声之清晰,以声点静,更加重加浓了夜之清绝和幽绝。悠然如云的梦境倏地被鼓声叶声惊断,不免感到黯然。上阕末三句,写梦断后之茫然心情:词人梦醒后,尽管想重新寻梦,但在茫茫夜色之中,显然已经不可能重睹梦中的“清景”了,故把小园行遍,也毫无所见,只有一片茫茫夜色,夜茫茫,心也茫茫。词先写夜景,后述惊梦游园,故梦与夜景,相互辉映,似真似幻,惝恍迷离。“行遍”二字,尤见执着留恋梦境之态。梦境之舒心逍遥与惊梦游园的黯然神伤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的意趣也从旁得到了昭示。

  下阕乃醒后述怀,语意沉郁而超然独悟。换头三句是实写心境,写在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此句带有深沉的身世之感,道出了词人无限的怅惘和感喟。杜甫曾有诗云:“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苏轼此处当是化用杜诗,写登楼后的思家心理。自熙宁四年以来,苏轼外任已七阅寒暑,身心极为疲惫,京城故园欲归无期,情绪不免躁急难忍。“望断”二字,尤见其迫切心情。接下“燕子楼空”三句由自己写到燕子楼的沧桑和佳人盼盼的杳无踪影,由人亡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然后以空灵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梦未醒,只因欢怨之情未断。燕子楼原建何人何时已无考,唐贞元中张尚书镇徐州时曾别筑一新燕子楼以安宠妓盼盼。盼盼妙善歌舞,雅多风态,为感念张尚书深恩,在张去世后,居燕子楼十余年而不改嫁。唐代白居易曾有《燕子楼诗三首序》述其情事,但只言张尚书,未著名,言盼盼而未著姓。旧传张尚书即张建封,盼盼姓关。但清代汪立名撰《白香山年谱》,考为张建封子张?之事。两说兼陈,并非乱人耳目,只是意在考察史事,尤当慎重也。苏轼叙写有关燕子楼的一段情事,将要眇之情和凄迷之境写得简约而富于理趣,咏写古事而如此超宕,亦用事而传神之典范也。其以示秦观“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并自以为语约事丰,诚非虚妄。张炎、郑文焯亟赏此三句,亦意在抉发用事使典之妙谛。“古今”三句,由古时的盼盼联系到此时的自己,由盼盼的旧欢新怨,联系到自己的旧欢新怨,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三句是用庄子“吾与汝,其梦未始觉者也”之意。由古代燕子楼中的佳人到此日登楼览感的倦客,再到古今所有的普罗大众,无一不是寄身梦中。这是苏轼人生哲学的一次集中反馈,它渊源于《庄子·齐物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人生如梦,惟醒者知其为梦。可惜自以为醒者,其实仍是在做梦,自视为智者的人仍不免为愚者。因而古今之间,并不是梦者与醒者的不同,而只是所梦内容在旧欢新怨上的差异,古今同此一梦而已。不独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此日苏轼登楼兴感,仿佛是醒者感叹梦者,将来若有人再相登临,面对黄楼夜景,恐也有醒者对梦者的浩叹。然究其极,亦不过是天地古今一梦者而已。醒者是痛苦的,梦者因其梦而反得逍遥。苏轼从庄子哲学中找到了消解痛苦的良药。“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行香子》)结尾二句,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当日又思及未来。黄楼为苏轼所改建,是黄河决堤洪水退去后的纪念,也是苏轼守徐州政绩的象征。但词人设想后人见黄楼凭吊自己,亦同此日自己见燕子楼思盼盼一样,抒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无穷感慨,把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巨大烦恼,精神获得了解放。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苏轼的人生态度不免消极。但在北宋党争频仍,词人迭遭打击的历史条件下,读者是不应苛求古人的。毕竟,超越现实的虚幻慰藉也是古代士人相当普遍的一种精神生存状态。

  词人将景、情、理熔于一炉,围绕燕子楼情事而层层生发。景为燕子楼之景,情则是燕子楼惊梦后的缠绵情思,理则是由燕子楼关盼盼情事所生发的“人生如梦如幻”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永恒追问。全词融情入景,情理交融,境界清幽,风格在和婉中不失清旷,用典体认著题,融化不涩,幽逸之怀与清幽之境相得益彰,充分显示出苏轼造意行文的卓越不凡。

  这首词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词中“燕子楼空”三句,千古传诵,深得后人赞赏。此三句之妙,正如郑文焯手批《东坡史府》云,“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神情不贵迹象也。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小学生学习网的相关文章。

  苏轼的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宋四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现存世的文学著作共有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以及大量散文作品。最早的成名文章是嘉?二年(1057年)应试时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最早的一批诗作是嘉?四年与父亲和弟弟合编的《南行集》中的40多首诗,最早的词则写于熙宁五年(1072年)。诗文有《东坡七集》《东坡集》《东坡词》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等。

【宋词英译】

Dreaming My Lover

Tune: Joy of Eternal Union

Su Shi (1037-1101)


The moonlight frost- white

The cool breeze water-like

There’s no extent to this serene night


Fishes leap in the haven

Dews roll from lotus leaves

My loneliness no one sees


‘Tis the third drum deep this night

The drop of a light leaf sounds loud

Awaken my sweet dream gone as a cloud


The night palls boundlessly

Where could you be

I pace the garden aimlessly


I’m but a wanderer in fatigue

Lost in a wayward path in the hilly sea

Looking for home my eyes could not see


Vacant is the Swallow Pavilion here

Where could you be

Why should a swallow be kept in nest unfree


Life is always a dream

One never wake up it seem

‘Tis all a change of past delights to present grief


Whence this yellow dream and dark night should once more appear

Would you hiss a deep sigh for me


【词牌简介】

  《永遇乐》,词牌名之一,始创于柳永,分上下两阙,共一百零四字。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刘辰翁等均用此词牌创作过,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

  〔作法〕本调一百零四字。首、次为四字对句,不用韵,“清”“山”二字均可仄。第三句为平仄平仄,起仄韵。第四五句亦为四字对句,第一字平仄不拘。第六句五字协韵,与?解语花?第三句同,惟第四字可拗作仄,此其异耳。第七八句又属四字两句,但不需对偶,而两句第一句及下句第三字,平仄均可通用。第九句六字,协韵,第一字可平。第十句七字,上三字豆,第一字可仄。(此豆有作仄平平或平平平者,均非宜)结句六字,第一字可平,第二字不能作仄。(赵师侠作“缓步阆风仙苑”,不足法)后阕起二句,与前阕第七八句同。第三句六字协。第四句至第十句,均与前第四句至第十句同。结句四字作仄平仄仄,上一下三,定格也。

【格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 · · ·· △ · · · · · △ · ·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 · ·△ · · · · ·△ ·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 · · ·△ · · △ 
  说明: 特别提示:
  上阕第一、二句,第四、五句,第七、八句,下阕第一、二句,常用对仗,当然也可不用,自然灵活掌握。
  上阕第五、六句,可合并作“上四下五”句式。
  上阕及下阕倒数第二句均为“上三下四”句式。
  【注】“·”表示在兼顾音律和谐前提下可平可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shici/songci/938516.html

相关阅读:六丑?杨花?彭元逊_翻译注释_赏析讲解
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_吴文英_翻译注释_赏析讲解
醉垂鞭?双蝶绣罗裙_张先_翻译注释_赏析讲解
青门饮?胡马嘶风_时彦_翻译注释_赏析讲解
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_秦观_翻译注释_赏析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