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原文及翻译赏析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诗歌鉴赏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原文

时牧欲赴官归京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注释

、宣州:州郡名,今安徽宣城一带,治所在今宣城市宣州区。裴坦:杜牧故旧至交。字知进,进士及第,任宣州观察府判官。舒州:州郡名,今安徽安庆市,治所在今安庆潜山。

2、泥融:泥土因天暖而变得黏软。

3、行(xíng)人:出行的人,此指裴坦。

4、九华山: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佛国仙城”之称。

5、清弋(yì)江:河流名称,即青弋江,在今安徽省境内,于当涂县汇入长江。

6、的的(dídí):鲜明的样子,这里形容心情舒畅。

7、悬旆(pèi):挂在空中的旗帜,这里比喻心神不安。

8、故国:故乡,家乡。此指长安。

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翻译

天气和暖泥土融化积雪已半消,行人出游芳草萋萋马嘶声萧萧。九华山路上朵朵白云遮蔽古寺,青弋江村里条条细柳拂弄长桥。你的志向如鸿鹄那样高高远远,我的心情似悬旌这般飘飘摇摇。你我同来宣州却不能一同归去,回到故乡适逢春日却该多寂寥!

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赏析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是唐代诗人杜牧的组诗作品,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唐文宗开成四年(839)春杜牧在宣州(治今安徽宣城)做官即将离任回京任职时所作。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今安徽潜山)去,诗人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此诗表达了作者与好友裴坦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好友美好前程的祝愿。这首诗在写景上很成功,主要采用了以乐景衬悲情的写作手法,非常形象地展露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在写景上很成功,全诗展示了古代诗词中写景的种种妙用。《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的前半部分环境描写与后半部分诗人惆怅心情构成强烈对比: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新,阳光是那样明亮,芳草是那样鲜美,人(裴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情自信,周围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希望;而诗人自己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反而受到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这里是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花鸟画中有一种“背衬”的技法,就是在画绢的背面著上洁白的铅粉,使正面花卉的色彩越发娇艳动人。

首联“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一个初春的早晨,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

颔联两句“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展示了两幅美景。一幅是悬想中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佛国仙城”之称。山在池州青阳(今属安徽)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这里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一写虚景,一写实景,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手法是十分高妙的。后面四句,借助景色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更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颈联“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杜牧的心情是两样的。他宦海浮沉,不很得意。现在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更觉“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

尾联两句:“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现在却不能一同回去了,想到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多么寂寞。

杜牧的代表诗全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shiju/400854.html

相关阅读: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我坐在一块石头上_诗歌鉴赏
内卡河之恋_诗歌鉴赏
逃亡之歌_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