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古往今来只如斯,牛山何必独沾衣_全诗赏析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重阳节的诗句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出自唐代诗人的《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斯,牛山何必独沾衣。

赏析
这首是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佳节,诗人和友人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旧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恍如是登在这一片可恶的色彩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所有风景,包含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好像把秋景容纳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妙的词来取代秋山,都吐露出对面前风物的愉悦感想。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高兴剂。“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颜,兴高采烈地折下满把的菊花,感到应当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诗人意识到,尘世间像这样开口一笑,切实难得,在这种心情安排下,他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毋庸在节日登常设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叹、恼恨。这旁边四句给人一种感到:诗人仿佛想用偶尔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饰和消释长期积在心坎中的愁闷,但郁闷依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究竟就在眼前。于是,诗人进一步抚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年龄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逝世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触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用像齐景公那样单独伤感流泪。
有人以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确实能够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必定是成心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错着抑郁和惊喜两种情感。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应用,都可以明白地让人感触到诗人感情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不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忧郁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除了由于杜牧本人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发挥外,还与这次跟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恰是诗人,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举,但因为受到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顺便赶来拜见杜牧。杜牧对他的被抛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而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括了两个人怀才不遇、惺惺相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么力求旷达,而精力始终不佳的深入起因。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利落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示为“尘世难逢启齿笑”、“不必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联合,使诗显得爽直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shiju/84685.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