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速读学好语文——重点词语“模仿秀”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快速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语文课本中有些词挺偏的.却偏偏要求掌握,真不知怎么办才好?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石碳井矿务局中学万吉晨老师.是一位有着近30年教龄的老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他深深体会到: “高中语文课本后的附录《现代汉语词语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我曾尝试着把它提到讲新课之前.让学生预习时,把词语连缀成短文。”北京市一些重点学校的教师受万老师的方案启发。结合教学加以研究.最后形成这样一套方法:
首先,上新课前要求大家阅读课本后所附《现代汉语词语表》中收录的该课中的重点词语。
其次,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词语的位置,并体会其用法。
第三,凭记忆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连缀成文。这不是默写,可根据文意增、删、改或调换次序。
例如, 《雨中登泰山》中的词语可连缀如下(划线部分即为重点词语): ’


又如《纪念刘和珍君》一课:

第四,模仿课文,写一段话,尽量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用上。这一步可在上新课前做,也可在上完新课后做。
例如《纪念刘和珍君》一课:


注意,这不是作文,个别地方不合逻辑、不符事实也无伤大局,关键看重点词语用得是否恰当。
下面,就请你根据《雨中登泰山》一课的词语,来一段“模仿秀”如何?
学过英文的人都知道.只有一个词语会用了.才称得上是真正掌握了。英文是如此,中文也是如此。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不少学生对一些词语会背,也会填空,但一旦脱离课文,则又不知所云。重点词语连缀成文“模仿秀”这一方 法,可以说是治此顽症的一帖良药。第一步、第二步,实际上是以《现代汉语词语表》为索引,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这些重点词语的用法。至于第三步,有些老师主张舍去,但大多数老师认为“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写一写还是有必要的。 否则不要说用法。有的连字都写不下来:而第四步则是检验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些重点词语。

点评
重点词语连缀成文“模仿秀”.是一个构思新巧而又确有实效的好方法。

成语理解五法
考语文离不了考成语,怎么做才能少丢分呀?烦死了。
广东省化州市二中张化兴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理解成语的方法,在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方面颇见实效,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方法一,添加成分法
成语最大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因此,有些成语的意思不易让人明白,以致让人误解、误用。在理解这类成语时.我们不妨在它上面添上某些成分。如:
不可理喻——“理”和‘‘喻’’易误解为“理解”,和“明白”,以致把它当作“不可思议’’来使用。如果在它上面添上词语,变为“不可(以)理喻(之)”,那么它的正确含义“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就很好
地记住了。
巧夺天工——这个成语指“人工的技艺精巧”但在使用过程中,有些人会忽略它的使用范围,误用于“天然的东西”。如果添加主语,变为‘‘(人)巧夺天工”或“(手)巧夺天工”,就不至于犯这样的错误了。
空穴来风——它的正确意思是“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但“空穴”两字使人误以为是指“消息和传说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若补充两个字,变成“(有)空穴(才)来风”,它的比喻义就一清二楚了。
方法二.由点及面法
一些成语.只要掌握了其中关键字的正确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也就一清二楚了。这里所说的“点”,就是成语中的关键字眼:“面”,即整个成语。如: 不名一钱——这个成语的关键字是“名”,其正确含义是“占有”.而非“值”。只要记住了这个字的意思,整个成语的含义也就记住了: “一个钱也没有” (并非“一个钱也不值”)文不加点——关键字:“点”。其含义:“涂上一点,表 示删去”。而非“标点”。成语的含义: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能写成。
方法三。对应推断法
有些成语可以根据其中一个比较常用、语意较为清楚的词来推断对应词的含义。这种方法适合并列结构且在词语上有对应关系的成语。如:
戮力同心——同:共同一戮:合、同;茹毛饮血——饮:喝--茹:吃;求全责备——求:要求--责:要求;民殷国富——富:富裕--殷:富裕;广见洽闻——广:广博-洽:广博:伐功矜能——矜:自夸-伐:夸耀;繁文缛节——繁:繁琐叶缛:繁多;尔虞我诈——诈:欺诈:虞:欺骗;文过饰非——饰:掩饰-文:掩饰;登峰造极——登:登上-造:到达:听天由命——听:听从-由:听从;口诵心惟——诵:朗读-惟:记住。
以上是同义或近义相推。我们还可以根据成语中的反义词进行“反推”。如:
党同伐异——伐:攻击--党:偏袒;夙兴夜寐——夜:夙:早;好逸恶劳——劳:劳动-逸:安乐;否极泰来——泰:好运气-否:坏运气。
方法四。据音定义法
成语中有大量多音多义词字.在理解这类成语时.只要我们弄清它们正确的读音.然后再根据读音去判断它的含义.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
久假不归(假jia:借用;而非jia,放假)——长期借用人家的东西不还(并非请了很久的假还没回来)。
无声无臭(臭x逾:气味;而非chau,臭味)——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并非没有声音没有臭味)。
方法五.语法分析法
有的成语是由两个短语组成的.有的其实就是一个压缩的单句.有的甚至是一个浓缩的复句。对于短语和单句,我们可以从结构成分入手理解其含义:对于复句,我们则可以借助分句间的语意关系来了解其含义。这又可分两层意思:其一.运用短语或单句的结构成分进行分析(符号标志:主语一,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如: (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身体”是偏正结构而非并列结构.从而有助于我们掌握“身”的正确义项: “亲身、亲自”。
安(土)[重]迁:安于故土,不轻易搬迁——“重迁”是偏正结构,并非动宾结构“重视搬迁”的意思(“重”:不轻易。不轻率)。
喜形<于色):抑制不住的高兴表现在脸色上——“喜形”.主谓结构而非偏正结构, “形”的正确含义应为“表现”。
工力[悉]敌:双方的功夫和才力完全相等,不相上下——“工力”,并列结构作主语: “功夫和才力”; “敌”,动词作谓语“相等”。 (硕)果[仅]存:惟一留下的大果子。比喻留存下来的稀少可贵的人或物。
2.借助分句间的语意关系进行分析。如:
耳熟能详(因果关系)——(因为)听的次数多, (所以)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投鼠忌器(转折关系)——(虽然)想打老鼠(但)又怕打坏它旁边的器物。比喻想打击坏人而又有所顾忌。
见微知著(条件关系)——(只要)看到事物的隐微之外。就可以知道事物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 发短心长(并列关系)——头发稀少,心计深长。形容老年人见多识广.深谋远虑。
擢发难数(假设关系)——(即使)拔下头发也难于数清。比喻罪行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
张老师说.以上方法只是众多成语理解方法中的几种。要学好用好成语.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虚心学习,善于总结。勤于积累。

点评
平时做题时就有意识地试试这几种方法,切实掌握。中学语文如何进行阅读

课文概括四法
概括课文中心内容,是每一个中学生理应掌握的技能.而现实情况却并不令人乐观,事实上,许多学生阅读能力差的表现之一,便是抓不住大意,看了半天说不清都看了些什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自然而然地概括出来了。例如:《飞夺泸定桥》,可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谁飞夺?”.“在什么情况下飞夺?”, “怎样飞夺?”、“结果怎样?”。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归纳起来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与敌人抢时间,胜利地夺下了天险泸定桥,继续北上抗日。 但是运用课题扩展的方法必须注意。文章的形式不同.扩展点也不同,只有抓住文题的特点。紧密联系课文。才能概括得更准确。
方法二.问题综合法
这种方法通常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阅读课文.提几个要害问题。以《草船借箭》为例,可提出“谁用草船借箭?”“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 “怎样借箭?” “箭借到没有?”从文中找出相应的确切答案:第二步再把答案连贯起来,即可概括出《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向曹操“借箭”,取得了胜利。使周瑜自叹不如。
要提出准确的问题.必须抓住作者的思路.紧扣全文的重点。以《草船借箭》为例,假若抛开本文“怎样借箭”的关键问题.以“周瑜妒忌诸葛亮”或“鲁肃是怎样帮助诸葛亮做借箭的准备的”为线索设问.必然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难以概括出主要内容来.
方法三.段意合并法
段意合并的方法是抓文章主要内容的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将各段段意恰当地连接起来.进一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主要内容绝不是各段段意的简单相加。概括时。要引导学生统观全文。区别重点段和非重点段;段意连接时,要有详有略,有的甚至要舍去。在表述上也应注意意思的融合。语句的通顺,语气的连贯。例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共有五个结构段,第一段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况。第二段讲五壮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段讲五壮士准备转移.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段讲五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杀敌。第五段讲五壮士英勇跳下悬崖。这样全文主要内容就可简要连接为: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把敌人引上了绝路.英勇歼敌,壮烈牺牲。
方法四.要素归纳法
凡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一般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能够弄清楚这几个要素,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抓住了。例如《草地夜行》,我们分析这篇文章的记叙要素具体是:时间(夜);地点(草地);人物(老红军战士和小红军战士);事件(老红军帮助小红军走出草地);结果(老红军陷进泥潭牺牲了)。抓住这些记叙要素,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概括为:文章记叙了红军长征过草地的一天夜里.一位老红军为帮助一个小红军赶上队伍而壮烈牺牲的故事。

点评
中学生中不善甚至不会概括段意的不在少数。有些老师对此很不耐心。说: “都是中学生了,这还不会!”弄得学生不敢再问。有些老师虽然耐心但又太过具体,直接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的中心是什么.结果学生下一次还是不会。正确的 做法.应该是像姜老师这样,告诉学生概括段意的方法和途径。掌握了方法,知道了路径,再加上适当的练习和指点,学会概括课文中心思想.也并非多么困难。

人物列表阅读法
上了中学.老师经常要讲什么“人物特征”、“人物描写”什么的,怎么也搞不清。怎么解决?
上中学后语文课文不会和小学一样比较简单,而是人物众多。各具特色。有时也是分辨不清,记不太住。为此,不妨用列表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例一, 《扁鹊见蔡桓公》一课人物列表:
人物、语言、行动、神情
扁 鹊 蔡桓公 故事情节
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发生 (开端)
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不应.又不悦 发展
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又不应.又不悦 高潮
望桓侯而还走 使人问之 结局
已逃秦矣 体痛 索扁鹊遂死

例二,鲁迅小说《药》人物列表:
作品人物 对夏瑜革命与被害的反映(直接的、间接的) 说明什么
刑场上的看客 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冷漠麻木

老栓夫妇

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
“吃下去罢.——病便好了。”两人的眼光.都仿佛要在他身里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要没有康大叔照顾.怎么会这样……”
麻木不仁.
愚昧落后


茶客们
“义哥是一手好拳棍,这两下, 一定够他受用了。” (驼背)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 (花白胡子) “发了 疯了。”(二十多岁的人) 幸灾乐祸
(做饭后的谈资)

夏四奶奶 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 不理解

康大叔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 借机诈骗


请看,这么列出表来,原来混为一团的人物,是不是就清楚多了呢?人物清楚了,课文读起来,是不是就轻松多了呢?

点评
人物是课文的“主角”,人物弄清楚了,这篇课文也就明白了大半。
问•画•用三步阅读法
“看见同学自己读一篇课文,能很快抓住要点.我怎么就不行呢?”
阅读能力弱,一是因为读得少,二是因为不得法。湖北省宜昌市长期坚持一线教学的胡本莉、朱正平老师创立的“问.画.用三步阅读法”。应该对同学们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步,问
所谓“问”.即是读课文前必须向自己提出两个问题:作者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带着“问”字去阅读会让我们集中注意力,提高其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要弄明白“作者写的是什么.”就必须借助工具书进行各种方式的阅读,才会形成一个明晰的结论。而整个结论要想表述就必须对文本内容进行明确的分析理解和高度概括,才可能进行口头或笔头表达。要弄明白“为什么这样写,”就需要思考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作者所选用的表达方式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结构等。在这一阅读过程中会慢慢形成写作时必须要有一个明确中心、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等写作的理性思维。
第二步。画
所谓“画”.即根据不同课文的最本质特色去勾画文本中表现主题思想的主旨句,明晰文章结构的过渡句、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句、凝绕概括的交待句等关键句。
如果说“问”利于我们写作中形成关于主题、结构的思维,那么“画”特别利于我们写作中语文表现力思维的清晰化。
第三步.用
所谓“用”,就是学以致用。既是对综合能力的拓展.又是对前两步效果的检查。比如可以是对课文中要求学生富有表现力句子的理解、表述对课文结构独到之处的理解、表述对作者怎样围绕主旨选材的理解、表述对课文的综合感受. 如读后感等等。这种表述可采用口头、批注、品评、论述等各种方式。
总之, “问•画•用三步阅读法”以对课文内容、主题的理解为轴,串联对词语、句子、篇章的感知,以提高理解、应用文本知识的能力为目的。从而使阅读的综合素养达到更高乃至“自我教育”的层次.
曾有人做过调查,发现好学生与差学生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在阅读能力的强弱。好学生阅读能力强.差学生阅读能力弱。而要增强阅读能力,就要讲究方法。带着问题读.边读边画下重点、精彩处,读了就要会用.这都是最基本的阅读方法。而两位老师又将这些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整合成环环相扣、层层相依的一套方法,令人钦佩。
问•画•用三步阅读法也可用图表表示如下:
点评
掌握了这“问、画、用三步阅读法”,再也不怕抓不住要点了.阅读能力也慢慢提高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sudu/154450.html

相关阅读:语文五大阅读法
快速阅读让大学生毕业论文更出彩
快速阅读中泛读和精读之间怎么平衡
“识文基
js全脑速读记忆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