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三种学习内驱力及其培养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学习方法指导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学生的学习价值观是指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作用的认识。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包括三方面的决定成份,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学生所有的指向学业的行为都可以从这三方面的内驱力加以解释。1.认知内驱力。认知内驱力即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弄清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学生只有树立起正确的学习价值观,才能产生这种需要。教师应坚持经常的学习价值观的教育来启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要善于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把热爱知识、热爱科学、刻苦学习和未来的祖国建设联系起来,同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他今天所学的知识,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意义,是将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基础知识,从而产生对学习的热情、信念和毅力。这就是潜在学习动机力量,这种力量还必须通过学生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表现出来。认知内驱力同学习的关系是互惠的,认识内驱力对学习起推动作用,学习又转而增强内驱力。在有意义的学习中,认知内驱力可能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内部动机。
所以,教师要十分重视这种内部动机的作用,十分注意强调以“了解和理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的价值。必须明确,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要让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学生个体的那种要求自己圆满完成学业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从儿童进入学习集体开始,日益显得重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不一定带有自我夸张的意味,它是指向集体的。在学习集体中,一定的学业成就总是能够赢得一定的地位的,成就的大小决定着他们赢得的地位的高低;与此同时,一定的地位又决定着他所赢得的自尊心。对于学生来说,成就动机的这个自我提高部分,既可促使学生去争取自己当时在学业成绩上可能达到的名次或等第,又可促使学生在这一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端正自己的学习价值观,让自己的行为指向今后在学术和职业方面的目标,把自己塑造成国家建设事业需要的人才。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努力设计好各种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的教育,使之各尽其才。要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努力与进步,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都感觉到集体的温暖,使他们不断得到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但是必须注意,过份地强调自我提高的动机作用,容易助长功利主义倾向。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正确学习价值观的教育。3.附属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保持长者(家长或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越是低年级学生越是认为,求得学业成就,并不是把这种成就看作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要从长者那里获得赞许或认可。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动员家长们一起)充分地给予每一个学生应给予的称赞和鼓励,让学生在称赞和鼓励中增强内驱力。要使称赞和鼓励能变成学生持久稳定的附属内驱力,重要的是要向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明确,长者们的称赞和鼓励,正是要求他去发奋学习,争取进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xuexi/230045.html

相关阅读:数学学习方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