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语文复习更需关注“目标”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复习方法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正像“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生命主题”一样,语文学习的每个阶段也有其相对不同于其它阶段的学习主题。高三阶段既是基础教育的总结和提升阶段,也是直面高考的关键时期。所以,寒假复习期间,高三的语文学习既要重视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也必须同时兼顾“考试”这一特殊活动的规律。

  在高三以前,语文的学习目标是宽泛的。而在高三,学习者更要将目光从“文化”领域转移到“现实”中来。考试院颁布的《考试手册》的相关要求、历年高考题尤其上年秋季高考和当年春季高考题所透示的关于高考命题的原则和方向,都是高三学子研究的目标;高考试卷的板块、阅读的文本类型、知识考点题型乃至得分点的分布,也都是高三学生研究的对象。

  从“题山”之外看待考试

  “知识的系统性”是“目标”的另一个方面。从广义上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人文性”是目前被语文界认可的语文的特征。在这种学科功能的定义下,理性知识在语文学科中属于从属地位。但“考试”是一种强理性的活动,所以,与高三以前的感性的语文相比,高三进入的是一个高理性的认知领域。“系统性”是这一领域的知识前提。比如语文高考卷的四个板块可以算作语文考试的“系统”,现代文阅读中的“两个角度、三种题型、四个位置”可以说是现代文阅读中的“系统”,语言特点、构思特点、艺术手法、文体特点可以算是有关“艺术特点”的知识系统,结构、论据的运用、立意、语言,可以看作写作训练目标上的系统。语文学习很讲求“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对于高三学生而言,适量做题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不站在“题山”之外,从“系统”出发,不客观地了解自己知识能力方面的所有与所无、所得与所失,将习题从系统中剥离出来,不分析命题者的用意,忽略题目所代表的考查方向和目标,只就题论题,或以训练代替思考,那么,不仅做题的能力得不到切实的提高,而且还由于不能居高临下地把握、整理和补足相关的知识能力,最终导致整个语文训练陷入盲目和混乱。

  从试题中看出命题者意图

  关注“目标”还必须有较强的“题型”意识。

  所谓的“题型”意识,关注题目“考什么”、“怎样考”、属于什么题型的意识。要想在高考中力操胜券,还必须进行实实在在的答题能力训练。事实上,语文考题无论题目看起来多么陌生新奇,它的“根”都在语文知识和能力上。“有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境界全出’,请谈谈你的理解”,这属于考查“炼字的好处”题;今年春考卷第6题“作者写第一次偶遇,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这属于考查“叙事文学开头段的作用”题。所以,透过题目的形式表象推测命题者在语文问题方面的心理旨归,追问一声“考什么”,就不难将试题归属到它的类型之中。一般情况下,每种题型都有相对稳定的思考方法和答题程序,如“环境描写的作用”题,一般从交待客观环境、渲染某种气氛、暗示某种主题三个方面去思考和表达;“评价文章的思想意义”题,往往从学术价值、历史价值、社会现实意义、人生启示几个方面去分析……这些方法和程序都可以作为规则相对固定下来,并且举一反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xuexi/233416.html

相关阅读:调整好心态,做好复习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