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情商培养:看得见与看不见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情商培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大孩子的故事

  一天,一位面目清秀的大男孩走进了学校的咨询室,愁眉不展地告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常常学不进去。”对我来说,这个问题不难咨询,我应该能很快就帮到他,因为他的问题在我们大学再普通不过了,只是有的学生会想到来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有的则不会。

  我试着引导他:“那你学不进去的时候在想什么呢……”

  大男孩支支吾吾。

  “那你什么时候会感到不安、懈怠、迷茫呢……”

  他继续沉默。我越问越觉得走进了死胡同,天啊,我什么都问不出来,或者更准确地说,眼前这个20来岁的大男孩几乎对自己一无所知,对自己的情绪一无所知,对如何战胜自己的消极情绪更是一无所知……在和这个孩子将近20分钟的对话中,我几乎看不到他在感受、表达和调节自己情绪方面的任何努力,说得夸张点,我也看不到情商培养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

  情商培养的缺席不在于不重视,而在于不知道怎么做

  自1990年代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提出“Emotion Quotient”这一概念,到“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博士出版《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情商比智商重要”已经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观念,可以说每个家长都知道。可是家长对孩子的情商教育呢,很遗憾,并没有因此而有多大的改善。我作为一名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从和20多岁的孩子的交流中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们的教育对情商培养的绝对忽视。很普遍的情况是,孩子的情商有没有得到发展,完全要看孩子的运气,如果他很幸运有个情商比较高的主要照料者,他的情商就会比较高,如果没有,他的低情商就有可能成为他获取成功和幸福的阻碍。

  其中的原因,我想和以下两个因素有关:第一,我们对情商这一概念缺乏基础性的了解;第二,我们不清楚如何在平时,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有意识地进行情商教育。情商教育之难,就难在这里。

  有关于培养情商的书籍有很多,我在这里化繁为简,将情商这一概念中最基础的要素概括为以下5大能力:

  1.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

  2.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

  3.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

  4.调节他人情绪的能力;

  5.调整自己以适应他人情绪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能熟练地综合运用以上5大能力,那么我们可以说他拥有较高的情商。比如,当他与人发生争执时,他不会只顾着发泄自己的情绪让别人不舒服,他会先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我很生气”、“我很愤怒”或者“我很受伤”……然后开始处理自己的情绪,忍着、屏着、或者走开一会儿……此时他的大脑肯定在高速运转,“在现在这个时候、面对这样的人我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语言”,继而“转危为安”,“逢凶化吉”。这一过程进行得非常迅速,并且在事情发生的当下,根本来不及细想,全凭我们的惯性来反应,所以情商的培养重要在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

  你给了孩子怎样的情绪体验

  结果取向的人可能认为,不管什么方法,只要能达到目的就行,表现在教育孩子上,就是不管使用什么方法,威逼利诱也好,打骂哄骗也好,只要能让孩子听话、好带,管他什么情绪不情绪,快乐不快乐。但其实,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让孩子产生种种的情绪体验,并在孩子大脑中留下烙印,慢慢形成一种自动的反应模式。

  这在传统心理学上被称为“潜意识”,而现代神经心理学,通过对大脑相关部位的核磁共振扫描,证实如果某种情绪反复出现,大脑相关的神经元就会相对发达,与之关联的神经通路也更容易被激活。

  比如,我们常常希望孩子能够怕家里的某个人,最好是一提到某人(通常是爸爸),孩子就乖了,“害怕”便是一种情绪体验,但孩子也许会在大人不知晓的情况下把对父母的害怕泛化到对老师害怕,长大成年后再泛化到对领导、老板的害怕。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如果在孩子小时候父亲带给他很多的恐惧体验,孩子就会对权威感到惧怕,直接反应可能就是在权威面前表现得畏缩、胆小、生怕出错,被别人一批评就觉得自己做得很不好。

  再比如,我们做父母的,常常通过批评、责骂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回想一下,当你批评孩子时,你的情绪反应是怎样的,是激烈的还是平静的,你的情绪是受自己控制的,还是失控的?在这样的情景中,孩子就只会陷在负面情绪之中。试想,一个总是沉浸在哭闹,被责骂,哄好了再哭闹,再被责骂,再被哄好的孩子,会有怎样的情绪体验呢?所以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给了孩子怎样的情绪体验很重要。

  陪孩子练就好的“情绪肌肉”

  丹尼尔?戈尔曼博士认为,情商的高低其实就是“情绪肌肉”强壮的程度,也就是说调控情绪的能力其实和锻炼肌肉一样,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情商教育不是陪孩子读几本书、上几堂课、理解一些概念和方法就好,而是要在长期的生活中,在和孩子的互动中陪孩子一起练就好的“情绪肌肉”。

  回到前面说的,当孩子哭闹、发脾气、不肯合作时,父母不是用激烈的情绪、言语把孩子“镇压”下来,而是用较为平静的方式来处理,这就是在陪孩子锻炼“情绪肌肉”。我常常会这么做:蹲下来,和颜悦色并坚定地指出问题所在,并告知正确的方式。如果孩子依然不执行,则通知他可能要取消他的一些权利,比如多长时间不可以玩小汽车等。如果孩子哭闹不止,仍和颜悦色地重申规则,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慢慢变得在接受别人的意见、接纳自己的错误时不给自己添加额外的情绪“佐料”,真正做到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而不是敌视、嫉恨他人,或是贬低、伤害自己。

  情商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家长通过读懂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慢慢学会意识自己的情绪;家长通过倾听,共情孩子的情绪,提供支持的氛围。当家长坚持这么做并在孩子心中产生烙印时,将来孩子成年后在有负面情绪时,内心才能产生一种支持自我的力量,而不是被批判或者打压。

  我家的共情故事

  今年在老家过年的一天,儿子牛牛在玩一套新的拼图玩具,这是他喜欢的类型,但有点难度,他拼不好很着急,这时候正好到饭点了。我催他吃晚饭,牛牛本来就着急,加上我催他吃饭给了他压力,他一下子爆发了,一边哭一边指责我,要我走开。我试图安慰他,但他哭得更厉害了。家里人看他哭得伤心,都想来关心他一下,结果谁关心他他就朝谁发火,叫那个人走开。外公气不过,又因为很久没见到孩子,所以先是批评牛牛怎么变得这么没教养,转而又指责我把孩子惯坏了。外婆心疼孩子不吃饭,一遍又一遍想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宝宝你看,今天有很多好吃的!”

  我顶住大哭的牛牛带给我的烦躁,也顶住外公的怒气,还顶住外婆辛苦半天却得不到回馈的压力,平静地告诉所有人:“听我的,不要跟他说话,让他自己处理自己的情绪。”可是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所有人安静了一小会儿,因为无法摆脱孩子大哭带给他们的心理影响,又来干涉,只是方式变了,警告的变成安慰的,安慰的变成警告的。结果牛牛哭得更厉害了,还开始摔玩具。我继续平静而坚定地对外公外婆说:“我们吃我们的,随他去。”因为大家都很不开心,所以很快就吃完了。

  这时牛牛还在哭,但看得出来,他哭得有些累了,我尝试去抱他,他推开我,我继续尝试与他共情:“你是不是很生气,是不是很着急?”他开始有些放松,点头回应我,我继续说;“妈妈知道你因为不会拼,所以很着急……”他开始往我身上靠,我便抱起了他,但我没再多说什么,只是静静地抱着他,希望在我的怀抱里他可以帮助自己稳定情绪。我示意家人什么都别说,但家人出于关心,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来说,我就把牛牛抱到客厅的角落里,只是抱着他,给他擦眼泪……终于,过了漫长的“一个世纪”,他不哭了,我尝试跟他说话,他竟然说“我们去吃饭吧”。这一顿,他吃得特别多特别好,更重要的是,我知道当他以后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感到烦躁时,这一幕的感觉他一定会记得,他不会责备自己怎么这么没用,也不会用转移注意力来逃避,也不会把愤怒发泄在别人身上……而是静静地和自己待一会儿,然后精神焕发地重新上路。

  多了解一点:

  19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萨洛维及其合作伙伴约翰?梅耶对情商(也有翻译为情绪智力)给出了详细的定义,情商的5个主要领域:了解自身情绪、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

  作者简介:同2014年2B。

  文/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youjiao/103618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