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培养孩子受挫能力 牢记5个关键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情商培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在当今“6+1”的家庭模式中,作为家庭中心的孩子总是受到各方的关注,每当获得一小点成就时,我们总是不忘鼓励和表扬。但是,我们也慢慢地发现,在赞美声中长大的孩子却越来越受不起挫折。究竟该怎样引导孩子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挫折呢?来看看亲子专家是怎么说的吧!

  遭遇挫折不同情绪不同表现

  孩子遇到挫折时,会有不同表现,或哭闹、或发脾气……这是因为他们有不同的情绪体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情绪类型一 不满型

  行为表现出现破坏行为

  情绪急躁、控制欲强的孩子在做事受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接受批评或被人取笑时,会在心里产生不满情绪,会对相关的事和人产生一定的仇恨,他们会快速在行动上有所表示,主要是表现出报复的行为,例如打人、骂人、把东西弄坏,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恼羞成怒。一般“不满型”的孩子,若在情绪阶段没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就会在后期表现出破坏行为。

  情绪类型二 失望型

  行为表现出现排斥行为

  有些孩子遭遇挫折时,会体验到受伤的感觉并感到失落,会表现出伤心、失望的情绪。这些情绪让孩子寻求安慰,寻找依靠。例如,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发现自己做不好一件事,感到很挫败时,会在长辈跟前哭泣一番。“不满型”的孩子在情绪处理阶段如果被打压、被否定,可能会因为无助而转变成“失望型”。

  很多孩子在达不到预期的行为结果时会对这件事产生排斥,不想继续再做这件事。“失望型”的孩子,若在情绪阶段没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就会在后期表现出排斥行为。为了避免痛苦的情绪体验,孩子会选择少去做或者不去做这件事。

  专家提醒

  6岁之前,慎用挫折教育

  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对于孩子来说,经历适当的挫折可以在未来有更好的成长。所以现在也有不少家长信奉挫折教育,希望通过经历更多的挫折让孩子增强抵抗挫折的能力。但6岁以前还是应当慎用挫折教育,因为6岁以前,尤其是3岁以前的孩子们,都处于安全感建立和完善的时期,如果这个时期给予太多挫折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对外界的信任、对世界的好奇与兴趣,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另外,挫折太多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使他本应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恼怒上了。

  接纳受挫情绪引导正确认知

  面对遭遇挫折的宝宝,年轻的父母应该怎么应对呢?

  6岁以前,尤其是3岁以前,家长在应对孩子遭遇挫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接纳孩子受挫折的情绪,不要指责;分担孩子的情绪,告诉孩子你也会这样;然后家长通过了解产生的原因,使用一些技巧和方法,陪伴、引导和鼓励孩子顺利度过这个状态。

  核心目标是让孩子建立一种正确的认知:

  ●挫折感谁都有,挫折感并不可怕,很快会过去;

  ●做不好是因为我练习还不够;

  ●坚持多试几次,就会越做越好;

  ●我有自己做的比别人好的优点。

  3岁以前,孩子的自我评价主要来自于家人和老师。所以,家长们要多给予一些语言上的肯定和评价。

  培养宝宝抵抗挫折的能力,最关键的是在2~4岁宝宝开始遭遇挫折的最初阶段,正确处理他们的情绪、引导与正确解释挫折;同时,父母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养中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性、自信心,注重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有能力、勇敢坚持的人,长大后更能抵抗挫折。

  培养受挫能力5个关键要牢记

  关键一 正确评价孩子

  不要随便夸孩子“聪明”、“漂亮”这类孩子自己也无法掌控的词语。告诉孩子,什么是勇敢,并用勇敢肯定他努力的行为。勇敢是个非常好的词语,为孩子正确解读什么是勇敢:你敢吃妈妈给你的漂亮蛋糕,那不叫勇敢,因为你本来就喜欢做这件事;勇敢是害怕失败、不敢做还能去做。

  平时孩子有细小的克服都要及时肯定他是个勇敢的人。也可以评价孩子坚持、努力等孩子自己可以掌控的词语。如果夸聪明,孩子一旦遭遇失败,就不知道怎么让自己聪明了。

  关键二 不轻易代劳

  当孩子做一件事没有成功的时候,家长们不能轻易代劳。例如,一个2岁的孩子捡不到正在滚动的球,有些家长看到宝宝不高兴了,就会上前一把抓起小球,递给他。但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会把你给的东西扔掉,因为他要的是自己能捡起来。其实你捡起来给他并不能让他马上转变情绪,反而让他受挫。如果此时你还辩解说:宝宝捡不到,妈妈帮宝宝捡。那么时间久了,他就失去了在困难面前坚持的能力,下次他遇到问题就会习惯性地说,宝宝不会,妈妈帮宝宝做。

  关键三 不要因为他闹情绪而训斥,把关注点放在事情上

  当孩子做不好一件事在那里哭闹,有的家长因为爱子心切,错误地急忙上前动手帮忙;也有的家长看到孩子为一点小事做不好哭闹就很恼火,觉得孩子胡闹,甚至觉得孩子没出息。这时候一般家长就会大声训斥:你看看你,就这么点事,有什么好哭的!家长总是针对情绪进行指责,没有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久而久之,负面评价进入孩子的自我评价里,遇到问题就会认定自己没能力处理,总是想办法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