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婴幼儿发育过程中的情绪行为问题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情商培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一、什么是发育过程中的情绪行为问题

由于生物、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了偏离正常发育年龄的行为表现,而且出现的次数很多,持续的时间很长,经过转换环境以及教育或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行为可以矫正或减弱、消失,这样的行为称为发育过程中的情绪行为问题。

二、常见的发育过程中的情绪行为问题

(一) 吸吮手指

1、概念

孩子出生后,大人用手指轻轻地碰触孩子的唇部,他就会随着张口,并出现吸吮动作。这一动作是一种反射行为,生理学中称为“吸吮反射”。吸吮反射在婴儿3~4个月时消失。代替它的是主动吸吮动作。

1岁以内的小婴儿常常把自己的手放到口里吸吮,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大约有90%的正常婴儿都出现过这种行为,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早期儿童的一种探索和学习行为。也有的婴儿在饥饿或寂寞时,常常以吸吮手指为乐。如果我们把他的手指拿开,就会引起他的强烈不满,以致于哭闹。并形成习惯,形成习惯才能称为吸吮手指或吃手指。

2-3岁以后,吸吮手指的行为动作逐渐减少。如果此时,吸吮手指的行为不减少,反而增加,甚至当能够用语言表达饥饿或内心感受时,仍旧吸吮手指,并从中获得心理安慰,经成人干预不能改正,就成为一种情绪行为上的问题了。可见只有长到一定年龄后,仍旧通过吸吮手指获得心理安慰,并且不容易纠正,这种情况才能成为情绪行为问题。有的孩子表现为吸吮嘴唇、吸吮手绢、咬被角。

2、原因

一般认为吸吮手指是由于家庭养育环境不良或养育方法不当所致。具体如下:

(1)喂养不当;人工喂养时乳头太大或母乳喂养乳量不足;哺乳时间太短没有满足婴儿吸吮的需要,手在嘴边摩擦,就容易吸吮手指。另外,当婴儿饥饿时不能及时喂奶,婴儿便以吸吮手指作为抑制饥饿的方法。

(2)婴儿缺少成人的呵护,生活单调,较长时间处于孤独状态,觉醒时又缺少玩具,婴儿感到寂寞无聊,以致以吸吮手指为自娱自慰。

(3)还有人认为孩子过了吸吮手指的年龄,仍旧吸吮手指,表示他生理发展处于不成熟状态。

3、干预方法

强制性地制止婴儿吸吮手指,会使婴儿产生焦虑心理,反而会更加不停地吸吮手指。因此矫正办法要视原因而定。如果不消除养成吸吮手指习惯的原因,吸吮手指的习惯就难以矫正。只有当原因被消除,坏习惯就会不可思议地得到改正。比如:

(1)成人要对婴儿的需要给予细心周到的照顾和满足,哺乳可以满足婴儿吸吮的需要,并保证他吃饱,尽量采用母乳喂养。

(2)丰富婴儿的生活内容,经常有人与他逗、说,尽可能不要让他一个人独自在小床上玩的时间过长,让他手里有的可拿、眼睛有的可看、耳朵有的可听,有人交往不感到无聊。这些方法既是预防措施也是矫正方法。

(3)婴儿吸吮手指时,可用其它东西作为替代物,分散对固有习惯的注意。

(4)对于那些不成熟的孩子,要促进他成熟,帮助孩子成熟的方法是加强孩子的运动功能训练,训练孩子坐、爬、站等能力。运动功能发展可以带动感知觉的发展。继而影响行为趋向成熟。

(5)如果经过使用以上的方法仍不能去掉吸吮手指的习惯,那么家长要反思自己育儿的方法和态度,消除家庭环境中造成孩子的紧张的不良因素。一味地戒掉吸吮手指的行为是不能奏效的,家长要以平和、宽厚的心态对婴儿的要求予以反应。

(二)咬指甲

1、概念

咬指甲多在3岁左右开始发生,其症状表现不一样,大多数儿童只表现好咬手指甲,有的好啃手指甲周围的皮肤或脚指甲。

程度轻重不一,大多数不十分严重,少数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十分严重,严重者每个手指甲都被咬坏,还伴有其它行为问题,如多动、睡眠不安,吸吮手指等。有的孩子常常在情绪紧张不安时出现咬指甲行为。多数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可以自行消失。

2、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心因性的,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1)父母关系不融洽,家庭不十分和睦;

(2)亲子关系存在问题,孩子情绪紧张不安,内心矛盾冲突,这时最容易出现咬指甲行为。

(3)孩子在受到训斥,惩罚时咬指甲并养成习惯。

(4)模仿家长或他人而成。大孩子的咬指甲习惯可以是在思虑作业时,不知不觉养成。

3、干预方法

(1)平时要经常修剪指甲,使儿童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2)清除家庭中的一些紧张因素,努力营造适合婴儿健康成长的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和教养环境。

(3)改善亲子关系,父母对儿童的需要、要求要有敏锐的觉察力,要学会顺应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对儿童提出的要求作出反应。

(4)对有咬指甲习惯的儿童不要任意惩罚和训斥,这样不但没有效果,往往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咬指甲这种行为往往反映出儿童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内心矛盾冲突,精神紧张。这种矛盾冲突和精神紧张状态必然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要努力寻找出并改善造成儿童心理紧张的因素,当造成儿童心理紧张的因素得到改善,行为问题的矫正就指日可待了。

(三)愤怒惊厥

1、概念

又称屏气发作,是婴幼儿时期呼吸方面的一种神经症。生后6个月便可发病,但发生率最高的年龄是1岁左右。特点是:每当感到生气、害怕或不合意的事时,忽然哭叫二、三声,背过气去。这时嘴唇青紫,全身强直失去知觉、甚至全身抽搐,轻者约半分钟左右恢复知觉,重者可以持续2-3分钟。起初发作次数不频繁,以后发作增多,重者可一天数次。但随年龄的增长,发作次数逐渐减少,2-3岁大多自然停止,最晚到5岁,不再发作。

2、原因

愤怒惊厥的发生是由于

(1)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如突然受到惊吓,或者哭喊,致使呼吸不畅、血中碳酸浓度过低,使脑缺氧。

哭泣还可以使脑血管收缩,最后出现昏厥或抽搐。只要恢复呼吸,发作便停止。

(2)惊厥阈值低。
(3)缺铁亦是造成此症的原因之一。

3、干预方法

防治的关键在于正确的教养:

(1)首先要解除造成儿童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的因素;对儿童不要过份迁就和溺爱;

(2)对缺铁者应补铁治疗。

(四)发脾气

1、概念

发脾气是指儿童在受到挫折,或个人的某些要求、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后,出现又哭又闹的表现。常突如其来地暴怒,抡起小拳头锤、抓、打、喊等。或者在公共场合坐在地上不起来,甚至在地上打滚,使家长十分尴尬。或者直到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发脾气在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男孩、女孩均可以发生,但在婴幼儿时期最常见。

2、原因

很多人认为孩子爱发脾气的主要原因是教养不良、过度溺爱、迁就、过份娇宠所致。其实这种说法很有些绝对性,似乎一切过错全在孩子。我们不妨从多个方面分析发脾气的原因。

(1)首先从生理角度来看,当脑组织中的化学物质、身体里的矿物质、维生素不平衡时,会造成孩子的冲动和发脾气。

(2)其次,从能力方面看,孩子能力不够,力不从心,就会有挫折感,例如:写不好字,画不好画儿,或者做不好他手里要做的东西时,就会突然发脾气,撕掉或扔掉手里的东西。这种孩子往往具有那种人格特征。

(3)人之所以会发脾气是由于愤怒,成人是这样,孩子也是如此。我们总是认为孩子发脾气是因为大人溺爱他们,他们被过份娇宠,被宠坏了。我们是否想过由于我们不了解他们,不了解他们的情感和情感需要,要麽只是一味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要麽孩子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比如7~8个月的孩子撕纸的要求是合理的,而家长认为不合理。当孩子的要求或情感上的需要一再被忽视或否定时,他们就会感到困惑;为什么自然产生的行为被否定,而强行被纳入父母预定轨道的行为才有可能被接受?孩子会越来越感到无助,越来越愤怒。这种愤怒情绪无法宣泄时,就会大发脾气。

(4)当父母的态度不一致时,孩子不知所措,也可以成为发脾气的导火索。

(5)如果父母是动不动就发脾气的人,孩子受发脾气就很可以理解了。因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发脾气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3、干预方法

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

(1)加强平衡膳食,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和消化的吸收状况,可减少或降低由生理因素造成的发脾气。

(2) 当孩子做不好事情时,大人万不可随意批评或否定他,而是要注意观察了解他的困难环节,并给予口头上的鼓励和实际上的帮助。

(3)无论什么原因造成发脾气,这总是一种消极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一旦这种表达方式固定了下来,就会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在针对原因解决问题的同时,家长在孩子发脾气时,一定要采取措施,最好的办法冷静处理,不理睬他,使他发脾气得不到强化,并且要持之以恒,始终如一,否则家长的让步,会对儿童的这种行为起了强化作用。

(4)当今社会人们强调智能至上,不少家长过份看重竞争性的成就,因此他们难以在情感上与孩子作自然的、深入的交流。也体会不到带孩子的乐趣。在这里,我建议家长拿出一定的时间,以轻松专注的心情观察、欣赏由孩子的言行传达出的信息,然后顺着孩子的信息与其沟通。不要过份急于得到预期的效果,重要的是培养自己领略与孩子相处的乐趣。一旦领略到了乐趣,孩子所发出的重要信息及感情上的需要就不致于被忽略。

(五)依赖性

1、概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依赖性及依赖性行为是一种情感的联结及其外在表现。在婴幼儿时期,孩子希望自己受到照顾,常常寻求与依赖的对象如母亲或其他看护者身体的接触,如喜欢母亲或成人抱着、坐在成人身上,站立时紧紧抱着成人不放,或紧紧依偎在成人身旁等,这就是儿童的依赖性或依赖行为。如果这种行为过度了,就会成为问题行为。

2、原因

依赖性的形成既与性格有关系,也与环境有关,从环境的角度看:

(1)母亲的过份照顾,可导致儿童的过份依赖行为。

(2)受到父母的忽视,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也会产生依赖行为。

(3)家长对儿童的独立行为过早地提出要求,当儿童还不具备独立能力时,就要培养儿童的独立性,使儿童正常依赖需要受到挫折,其结果不但不能发展独立性,反而出现依赖性。

(4)在亲子交往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反应不能始终如一,开始拒绝孩子带有依赖性的要求,而后又屈从于这些要求,其结果孩子会发生更严重的依赖性。

(5)2-3岁儿童处于依赖性发展的危机时期,此期间如果缺乏父母正常依靠,会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导致焦虑情绪,造成严重的依赖性。

(6)人格依赖又称情感性依赖,属于异常人格的一种类型 ,这种儿童不断地寻求别人对他的友好反应,感情上的支持,且他们的依赖情绪和行为具有持久性。长大后仍然没有主见,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

3、干预方法

(1)消除儿童的依赖性,首先要使父母树立正确的养育观念,学会科学的育儿方法,对儿童的要求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2)新生儿和婴儿时期,对儿童要有周到的适当的照顾,使儿童产生安全感。

(3)对独立能力的培养要造时,不能过早,要求不宜过度。

(4)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要一致。在某一问题上,对孩子的要求要始终如一,既不要过份冷漠、粗暴,又不要过分保护,当孩子的安全感超过依赖性时,就不会有不恰当的依赖性行为产生。

(5)人格既有特定性,又不是不可变的。因此,对人格性依赖者要不断地进行辅导,以增强自主性。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youjiao/989893.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