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成长是一次疯狂的冒险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育儿知识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朋友转个贴子给我,标题叫《那些无用的社交》。

内容大意,当事人描述他在北京读大学时,在社团中感受到的失落,要求老师帮忙写申请书被冰冷的拒绝,而当作者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之后,曾经拒绝过他的老师,反过来央求他帮忙。言下之意,或是感叹世情凉薄,人情冷暧。

文章最后谆谆告诫年轻人:所以,在你还没有足够强大足够优秀的时候,先别花太多那些宝贵的时间去社交,先花点时间读读书提升一下专业技能。我们都有过参加一个聚会发现无话可说甚至不知道做一些什么的经历,因为,这个群体,不属于你。

这篇文章火爆朋友圈,就是因为它写出了当下青年学子的挫折、迷茫、苦闷和际遇,也写出了一些成年人对这社会的认知,打动了许多人脆弱的心,因而引起了共鸣。

多花点时间读读书,提升一下专业技能,让自己变得足够强大足够优秀,这肯定没错——但是,如果这个社会上的人们,不是患了群体失忆症的话,你应该不会忘记这样一些新闻:

搜狐网——《揭秘:美国名校为何拒录高分学霸?》

教育网——《美国名校斯坦福拒绝高分考生内幕》

新华网——《美国前50名校为何拒录高分学霸?》

腾讯网——《课外活动太雷同:高分学生也被美国名校拒绝》

还有更详尽的:普林斯顿大学中国区校友面试委员会中国负责人NiniSuet,对中国地区的录试情况极不满意:

(02)

去年,普林斯顿的新生录取率是7.28%,这是针对全球而言;至于中国区,总体尚未统计,局部来看,“北京,录取率不足3%;广东地区,今年录取率为0”。

为什么中国地区这么低?

因为,中国学生的社会活动,严重不足,甚至有假冒伪劣之嫌疑。

NiniSuet说:一些中国学生参加一些活动并非出于个人兴趣,更多是为了拿到offer。Nini谈道:“这样的中国孩子见得太多了,去一个什么乡下,假装是做义工待一个学期才回来。你听他讲故事,一听就知道是假的。这种东西是编不出来的,你永远不可能用一次两次这种经历掩盖过去。”

缺乏自我认知,是大多数中国学生的通病,也是多数申请者被普林拒之门外的要因。

缺乏自我认知,也是中国孩子在学校的社团活动中,感受不到存在感,因而丧失兴趣的缘故。

(03)

前段时间,一条中国男生爱吃泡面上美国名校的新闻,被炒得极热。

福州一中一名高三男仔,他小时,因为父母工作忙,白天都不在家,他又不会煮饭,为图方便就天天吃泡面,结果他疯狂的爱上了泡面,从国内的各种牌子,到韩国的,日本的,凡是泡面就一定要吃到。有次他吃到了新加坡方便面,自述说:“整个世界观都被颠覆了”。

吃个泡面就颠覆了三观?

这事在许多中国人看来,完全是胡扯。

但美国罗彻斯特大学非常重视,甚至在录取通知书上,专门提到这事:

录取书称:在得知你对拉面的狂热以后,辅导员推荐了你,委员会和我都确信你会坚持到底,并且能作为罗切斯特的一员成长得更加强大。

奇怪的是,自打这条新闻出来,网上从未见到有人认真反思过:美国那边是怎么回事?何以高分的学生拒之门外,吃个泡面却如获至宝?

Nini解释说,该名男生之所以被录取,“跟泡面没什么关系,关键在于他真正的兴趣点是什么。他爱好泡面,泡面只是这种爱好的一个载体。他的兴趣点,其实反映了这孩子的内心,反映了他的执着。”

Nini提到一位她介绍入学的中国女孩:打动Nini的还有该女生对戏剧的执着。她参加学校的戏剧团,到她能去的任何地方演出。她发自内心的喜欢,这种喜欢,不是未成年孩子伪装出来的,能在第一时间打动面试官。

——中国父母对此一事件的理解或反思不足,或可是因为,海外名校是认真的。中国人最怕认真二字,总想敷衍应付过去。应付不过去,干脆闭上眼睛,大谈社交无用,重返抱残守缺自我封闭的老路。

(04)

不见得人人都要上海外名校不可,但你至少要读懂这个世界——《那些无用的社交》那篇文章中,作者称他大学时期,参加了三个社团——可是他一个社团的名字也未提到,更不要说他是否喜欢这些社团的主题,又在其中得到了什么乐趣。

之所以屡受挫折倍感失落,是不是根本就不喜欢?

真正喜欢的,让你投入于其中,乐趣无穷,哪还顾得上注意别人看你的眼光?

有些孩子不喜欢,但会伪装。

中国相当数量的家长,经常性喝斥着孩子尚无法理解的语言,强迫孩子认错,不认错就打。这种不教而诛谓之虐,久而久之将孩子虐成了伪装型人格。明明一点兴趣也没有,不喜欢但也会强迫自己参加,因为成年人喜欢,社会喜欢。

孩子们打小形成的条件反射是:我按你成年人的话去做了,你们可以不再虐我了吧?可以给我糖果,给我工作和高薪,给我爱情和锦绣前程了吧?

没那好事,虐在持续。

人生虐你一千遍,你待人生如初恋。首先是海外名校虐你,世界公民对你关闭了大门,他们要的是那些拥有发自内心的兴趣点、及持之以恒的韧性、具备定位清晰的自我认知等可贵品质的人。

而对那些完全没有自识能力,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迷惑而茫然的孩子,海外名校不会接受,哪怕你分再高,也不接受。

只因为你还没有完成内心成长,一派茫然。你去了海外名校,也不知道自己去干什么。

同样的,成年人社会也不会接受你,除非你一步步成长起来。只有心智趋于成熟,才能担当起你人生的责任。

(05)

费孝通说过,小孩子遇着的世界,是为成人构建的,不是为小孩构建的,所以,小孩进到成人世界,一定会发生激烈的冲突。

什么样的人,才会很容易被社会所接纳?

就是海外名校招录的标准。

——其实,中国的教育有问题,美国那边也是弊病丛生。但二者不同的是,中国这边重知识累积量,重基础培养。养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半成品。美国那边基础教育一塌糊涂,但在提升孩子的创新能力上,却是无可替代。

两家各有各的难处。但相比之下,海外名校的教育,更易于让孩子与社会的需求拉平。更容易让孩子适时成熟。

海外名校很鸡贼,很鸡贼的。他们才不会招收失败的教育产品。因为学生是他们的活广告,而教育的原则从来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他们会招收那些最容易获得社会认同的类型。最容易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立足,并形成自己强大力量的半成品,这样他们才会桃李满天下,才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同。

海外名校招录的标准是:我能带给你我在某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以及此前的一些成果,而我希望利用你们这么好的一个平台,以及良好的氛围,进一步完善自己,把现有成果做到极致并帮助你拓开一条新的途径。

——这实际上,也是不论国内国外,各家企业招聘时的美好期望。

大学不是幼稚园,不是托儿所。大学建立的目的,就是帮助那些身体发育成熟的年轻人,找到他们的兴趣点,找到他们的人生目标。

但我们知道,现在有些大学,的确辜负了孩子们。许多孩子毕业之后,仍然是懵懂迷茫,困惑莫解。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不知道自己去向何方——可正因为大学辜负了你,你自己,不再能辜负自己了。

(06)

老掉牙的故事:有个和尚,肚子饿了,吃了第一个馒头,没饱,又吃第二个。还没饱,再吃第三个。

吃到第三个,和尚饱了,顿时恍然大悟:早知道,开始我就吃第三个馒头好了。

——于是这位和尚写了篇文章《那些无用的馒头》,立即受到了僧众们的共鸣,是呀是呀,大家以后不要再吃前两个馒头了,白白的浪费你宝贵的时间……

写这么个段子,实在是有些太刻薄,太尖酸。但《那些无用的社交》所叙述的不过是生长痛。他在学校里所感受到的失落与挫折,正是让他成熟的主要力量。没有了那些挫折,没有了那些辛酸与失落,他仍然是个未成年的孩子,或许他此前的记忆全是快乐,但是没有成长,快乐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长,智能的获取,是需要代价的!

生物学家发现,人类有许多奇怪的病病,诸如静脉曲张,痔疮、结肠炎、胃炎、高血压、胃下垂和某些肝病,虽非绝对是人类自己的专利,但很少在别的动物身上发现。因为这些疾病,都是人直立行走的结果。由于直立行走,人类将原来处于身体水平位置的心脏演变成了一个需要向上供血的脏器。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专属于人类的疾病。

人生的成长更是这样,你可记得自己第一次行走时摔的跤?你可记得自己断奶时那彻夜不息的悲愤哭嗥?你可记得自己在夜间的床上时,因为骨骼生长而带来的隐痛?你可记得固执的提出不合理要求或闯祸后,遭受到家长何等惩罚吗?

不管你是否记得,是这些痛,让你长大。

当你还在为断奶的事儿打滚嘶嗥,只能说你还没有长大。

但当你成长起来,奔向更辽阔的世界,那些痛,那些伤,那些悒郁清愁,那些孤寂清冷,就全被忘记,抛在了你的身后。

心智的成熟更是如此,如果不是环境所迫,猿猴就会拒绝成为人。同样的,人的天性会固守青春的大脑,这种坚守甚至异常的顽固。许多时候你感觉到非常快乐,并非是你生活在幸福之中,而是你没有成长。成熟的心智需要你大脑逐渐改变,从自我为中心向社会化演变,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意味着外部世界,对你主观人格的强行挤压。每一次挫折,只要没有退缩回自卑,就接纳这个世界一步。每一次失落,只要没有形成自闭,就会理解别人一些。成长实际上是一次疯狂的冒险,过于强硬你会失去机会,过于柔顺你会失去自我,只有那些意识到成长的人,才会鼓起勇气不自卑,敞开自我不自闭,才能够如你青春所愿的,征服这个世界,而不是被这个世界征服。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zaojiao/119911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