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宝宝突然学会打人了!你真的知道该怎么管教吗?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教育宝宝“打人”这件事上,是个技术活,不能以暴制暴,也不能放任不管。下手管教孩子之前,得先弄清楚宝宝“打人”背后的真相。

  打人是身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表现

  在谈论宝宝“打人”这个行为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想表达的情绪,这样我们在干预时才能做到合情合理,事半功倍。

  1~2岁的宝宝习惯于用手和嘴巴来探索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拍一拍”、“咬一咬”妈妈和别的小伙伴,与“拍一拍”“咬一咬”玩具或者桌椅没有太大的区别。

  所以,很多时候你以为宝宝“打人”了,只不过是孩子心智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行为,而不是成年人眼中的攻击行为。

  另外,此时的宝宝还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所以,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也会用咬和拍来表达不耐烦的情绪。

  别的小伙伴抢我的玩具,打!

  门口的小凳子阻挡了我的路,打!

  妈妈不让我出门玩,打!

  总之,2岁以后宝宝的世界观是:全世界都应该给我让路!

  2~3岁,宝宝出于建立自我意识的时期,非常看重对所有权的保护,敌意和攻击行为其实是他们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反应。

  这些攻击行为有时候是出于自我防御(因为受到了攻击、恐吓、排挤),是宝宝语言和力量上输于他人的时候,才会爆发出来的行为。

  当然,宝宝“打人”的行为有时候也因为敏感地接收到周围环境、父母情绪变化,出于释放压力,表现为外在的攻击行为。

  甚至,他还有时候可能是在模仿成人解决问题的方式。

  经常挨打的孩子,最终会成为一个喜欢打人的人。

  五个方法帮宝宝改掉打人行为

  转移注意力、弱化打人这个事件

  “打”外婆的脸,外婆的反应是拿牙签来吓唬,“打”外公的脸时,外公干预的方式是开玩笑地说:“再打,外公打小屁股了!调皮鬼!”然后,顺势在玖玖的屁股上宠溺地“打”两下。

  其实,以上两种做法都是反面教材,因为这样的过激反应,传递给宝宝的讯息就是,“打人”可以得到别人的关注,而且从长辈带笑的眼睛中就能看出,他们喜欢这种互动的方式。

  那以后宝宝走出家门,依然会用这种“自以为受人喜欢”的方式,跟其他小朋友互动。

  所以,2岁之前的宝宝“打人”正确的做法首先是,不应该对宝宝“打人”做太大的反应,而应该默默的转移其注意力,弱化这个行为。

  了解宝宝行为背后的原因

  通过快速观察、耐心询问、冷静分析来推测宝宝攻击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

  不要怒气冲冲质问宝宝,因为宝宝当时回答不上来也不愿意回答,只会加重你们之间的冲突。

  搂紧宝宝,明确表达对他行为背后的原因表示理解,比如说“我知道你想跟小朋友一起玩”“我知道你想看电视,但是现在太晚了”“我知道你的玩具被拿走了,我们宝宝生气了”……

  正确引导,不要以暴制暴

  当孩子打人的脸或者踢打别的小朋友时,你要平静而严肃的告诉他,这样会把妈妈打痛的,妈妈会不开心,小妹妹被打痛了会哭。

  握住他的手,轻轻的抚摸,一边强调:”轻轻的、轻轻的”,让孩子切身体会到轻轻的抚摸,人才舒服。

  这样的引导,你可能需要做很多很多次,孩子才能真正理解。

  教会宝宝正确的表达情绪

  孩子1岁以后,自我意识逐渐萌芽,也开始感知自己的高兴和不高兴。

  当他不高兴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就会演变成发脾气、打人。

  可以通过绘本和游戏的方式,让孩子知道,任何情绪都是正常的,都是可以被接纳的。

  不高兴可以告诉妈妈,妈妈带你去做高兴的事情,打人不是一种好的表达方式。

  不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间的战争

  孩子的世界很单纯,有时候因为争抢玩具导致的争吵,不要着急介入调解。

  不妨先静观其变,给孩子一些自己处理的矛盾的空间。

  也许上一秒还争的你死我活,下一秒已经握手言和。

  如果家长总是“及时”的介入并指责孩子,就等于在心理上暗示强化了“打人”以及“被打”这种行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zaojiao/1245924.html

相关阅读: